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2/15 23:28:13瀏覽22187|回應8|推薦47 | |
在那對岸尚未全面「富起來」、大閘蟹也還沒「氾濫」的年代,好蟹都賣到了香港,而最好的貨色都送去了華潤招待所、蘇浙同鄉會等沒受邀、非會員就去不成的地方,餐廳裡的佼佼者則在老牌杭州菜《天香樓》。 老店當年「菜好則靈」,環境不怎麼樣、生意好到似乎懶得打掃,去一趟廁所得如履薄冰(地面油滑)、屏氣凝神(氣味撲鼻)。舒適的新餐廳越開越多,該店本就貴、又一路漲價,蟹季時食客(許多來自中、台)雖仍趨之若鶩,個人久已不去。 天香樓老闆兼初代大廚韓師傅已仙逝,從杭州請來的吳師傅掌杓 18 年後退休、到兒子開的《杭州酒家》去當顧問,另一主廚平師傅其實姓李,十年前也已退休。現在不知哪位徒弟徒孫掌理,但平師傅今年來台客串表演,寶刀未老,喚起了記憶;聽朋友紛至香港上海食蟹,又想起以前蟹靚酒好的天香樓,既然這幾年遇不到好蟹,就舊地重遊一下吧。 還是只有六、七張桌子,壁紙、掛畫終於換了,也多幾座屏風,其他依然。舊桌布、「霧濛濛」的水杯、缺角碗碟照舊。沒見到外場經理「小寧波」,但服務生叔伯們面熟。
招待的醬蘿蔔味道還行,但刀工真粗,大片大片、切都沒切斷。訂位時留了四隻蟹,主角既已有,習慣只點幾樣小菜、最後吃一碗麵。菜單上大半菜式沒標價錢,堂倌倒也老實、說有些菜『已沒人做囉!』,沒價就是「從缺」了。 拌馬蘭頭的刀工繼續粗,雖說像是用了野生馬蘭頭,但粗乾澀口、沒有別家的細嫩版好吃。加一點好麻油拌拌就能改善,師傅卻既不試又懶得想?失望。 對醉乳鴿的印象還停留在《雪園》的幼嫩版,見到這裡的「大鴿」、愣了一下。味道對,但乾硬的胸背肉沒什麼好吃,頸翅、下腿等部位還可啃一啃。 九(月)雌十雄,堂倌拿來四隻「青背、白肚、金爪、黃毛」漂亮公蟹。如不「欺秤」、看來有六七兩,果然報出六兩多、盛惠港幣一千二(!)。年輕朋友一聽、瞪大了眼問『是全部?』結果當然是每隻。近年盡是些有黃有膏卻沒味的貨色,就把心一橫、看看這正陽澄湖蟹到底有多強? 涼拌海蜇皮總行了吧?粗條不切絲也罷,蜇皮含水過多、口感韌而不脆,大家都一嘗即止。 素鵝與記憶中甜裡帶燻香的味道、口感一致,是少見的老味道;但年輕朋友卻覺得像帶了一點「耗」味,見仁見智。 從浙江各地覓得的陳年女兒紅黃酒是這裡的一大特色,熟客甚至會提著塑膠汽油桶來買回家兌新酒喝。當晚有三十年(流行晚婚?)女兒紅,就不兌新酒、先溫一斤直接嚐,甘醇如昔。
大閘蟹上桌,服務生「半套代工」熟練揭蓋、去雜,但不剪螯腳。分到一隻沉甸甸、膏足味夠,家人卻吃到一隻肉不甜、味不夠的。值不值這價錢?大家都搖搖頭。 以用不上的豆苗老葉洗手是好方法,雖然鐵質能抵消蟹腥,還是想去洗手間一洗;從餐室經廚房旁到洗手間之路竟二十年如一日地雜亂,除了鋪上濕漉漉的長條塑膠地氈、壓根沒改進。
家人點了在菜單上有些突兀的酸辣湯,杭州版當然不怎酸也不夠辣,就當做一碗什錦羹了。 蟹季豆苗正當令,以其價錢,豆苗炒冬筍材料自然得好、錯不了,這一道沒問題。 「蟹粉」便是從賣不了好價錢的小蟹拆出來的肉黃膏集大成,買一罐,往白飯、陽春麵上加一勺就瞬間大升級。這裡的蟹粉拌麵不只一勺,而是先來一大碟燴蟹粉、再逐一蓋滿大碗乾麵,是最豪華的吃法了。 照例先吃一口原味蟹粉麵,然後加少許鎮江醋添香,真材實料,雖不便宜、的確一流! 五人四蟹、兩斤酒之外,只有燴蟹粉稱得上是大菜;早有心理準備,結帳時不禁還是被總金額嚇了一小跳(苦笑)。
外食一向只要吃得高興、價錢大致不離譜就行,但是大閘蟹比中環、灣仔乾淨漂亮滬粵菜館裡的八兩「蟹皇」貴上五成,其他菜色又今非昔比?可就不值了。 蟹沒比人強、傳統小菜走了味,週五晚從頭到尾就三桌客,大概都是來吃個回憶吧?覺得當了「阿木林」(上海話:傻瓜),家人安慰『寫下句點、有一個 closure 也好』。想想當地及大陸的滬杭菜不斷演化升級,昔日風光老店卻不進反退,難免令人一嘆相見遠不如懷念。 2015•12(Pictures taken by ayuthor, all rights reserved) 延伸閱讀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