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02 01:47:16瀏覽10725|回應7|推薦54 | |
杭州 Hyatt 的《湖濱 28》主廚來台客座十日,給日趨單調的台北中菜帶來一波小小的杭州菜熱潮。由每天高朋滿座、(散座)一位難求的盛況來看,不同菜路的中菜仍各有分眾市場,未必一定要賣東西南北合。 香港《天香樓》則是當地老牌杭菜,老店「菜好則靈」,環境從無大幅改善;生意好時似乎連打掃都沒空,去一趟廁所得如履薄冰(地面油滑)、屏氣凝神(氣味撲鼻外加高低台階)。該店價位本不高,十來年一路調漲,現在蟹季每位竟盛惠五千港幣,食客(主要來自中、台)雖仍趨之若鶩,個人久已不去。 天香樓做得最久的大廚吳師傅出身杭州市杭州酒家,兒子 90 年代也曾在紅磡開了家《西湖》,但旋即頂讓;2005 又開了灣仔這《杭州酒家》,把在天香樓掌杓 18 年後退休的父親請出來做顧問,父子一同經營。
進門就看到滿牆不少吳師傅與眾名人的合照,多年來在天香樓經營出的人脈、客源可給自家餐廳用上了。自己一人先到,來一瓶西湖啤酒、吃著店家送的醬丁(很像從小吃到大的家常小菜)等候。
菜單樣數多,但不覺還是往熟悉的菜色點。黃瓜海蜇夠味,又多了一碟下酒菜。每到香港的江浙館必點馬蘭頭,這道的馬蘭頭量多、調味對,但是菜葉老韌,遜於精緻的《雪園》版。 杭州館幾乎少不了醬鴨,這裡既有且不差,口感像《樓外樓》、有一番嚼勁,但味道比在杭州吃的都來得平板、單調些。 在台越來越難遇到好河蝦仁,在港點龍井蝦仁卻次次都不差,不過這晚的炒得乾了些、茶香也甚淡,季節(清明)正對、茶葉卻不行,只是及格。親戚想起在杭州吃過的特產青辣椒,菜單果然有一道油燜杭椒,漂亮的長椒有獨特椒甜、偶也有幾顆辣的,吃著便想起西班牙 Pimientos de Padrón 小青椒,尺寸不同、味竟相近,一吃就停不下來。 莼菜魚丸湯傳統,每吃到白胖鬆軟的杭州魚丸,梁實秋先生敘述母親現做魚丸的文字便躍然腦海;杭州酒家的魚丸不錯,即使與杭州高檔食肆相比也不遜色。
油燜筍是江浙一帶常見菜色,味道正,但店家這批春筍硬實,如能再嫩些會更好。生煎包一碟四只,人數少也吃得完,皮厚薄合度、餡兒不錯、底部也是一向喜歡的略焦黃,只比視為當地 benchmark 的雪園(近期也不穩定)少幾分細緻。 有一陣子沒吃片兒川湯麵,先盛了一小碗,不錯;見到還賸了些炒蝦仁,第二碗就加了一起吃,家常湯麵升了級。
鄰桌端上一圓厚芝麻餅,陣陣香氣誘人,趕緊點了一份;這會兒包子、湯麵都吃了,看著這家常餅,有些吃不下,但挾起一片、忍不住又三兩口吃完。 與台北也叫家常餅之中厚度烙餅不同,這是厚厚、加了許多葱的炕餅,外金黃帶脆、內鬆軟,由外而內的芝麻香、蔥味再加上中餐館要素 - 豬油(想起某西方大廚直言『知道為什麼連餐廳裡的蔬菜都比你家好吃嗎?答案是 Butter!』),恨不得獨享一整個,吃不完當然要打包帶回家。
高力豆沙(炸蛋白泡裹豆沙圓子)蛋白外層、豆沙內餡都做得好,如一定要與 benchmark(又是雪園)比,雪園內餡裡的一抹香蕉就是畫龍點睛了。杭州酒家延續了天香樓的風味與水準,(一般菜餚)價格大致也在伯仲之間,但是地方寬敞舒適不少、服務也比老店好,得到一顆米芝蓮(米其林)星星、不無其道理。 在兩岸三地吃了不少杭菜(包括湖濱 28 來台展藝)後,感覺香港傳統手法、菜式仍當道,與內地一流杭菜比較、已顯得粗枝大葉,台北則已開始與本地江浙菜大融合,能兼顧傳統並不斷蛻變創新的還是在杭州。 2011‧04(pictures taken by author, all rights reserved) 延伸閱讀 未成年勿飲酒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