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25 02:16:20瀏覽8275|回應7|推薦71 | |
西湖畔《樓外樓》餐廳是 160 年老店了,南宋詩句「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為其名稱由來;而另一家《山外山》也說名稱來自此詩,果真如此,兩家店名可同源於一詩了。 眾所周知,樓外樓十分「觀光」、十分「遊客」、大家也都去過了,某日午餐便聽導遊安排前往山外山(其實也蠻觀光型的)。餐廳在西湖景點玉泉附近、植物園中,車子駛入,大樹古木越來越多、林蔭愈趨濃密,視覺上很舒服。雖然周遭植物、建築風格不一樣,卻不由想起新加坡植物園裏的《Au Jardin》西餐。 正值新流感緊張期,店家問導遊這群人哪裡來的?聽到台灣,這才接待(據說前面硬是拒絕了一個美國團)。山外山環境老舊些,比《味莊》差了一截,即使坐樓上房間、也是直截了當到一樓大廳點菜。於是又指東指西、七嘴八舌點了不少菜;連續外食之下,便點得較清淡,前半看起來像齋菜素席。
拌馬蘭頭的刀工、呈現都一派大而化之,較之滬、港江浙館粗多了,味道倒還夠。此行吃到的木耳都不錯,這裡的拌黑木耳軟硬恰好、味道也開胃。涼素鵝雖難有台灣豆類加工品的細緻,但濃濃豆香、紅黃椒味彌補了外觀的不足,能吃。 豆腐皮就比素鵝高明了,層層疊疊、細柔之至,雖只是常見之燻香味,但停不了箸。同行朋友可能已受不了每餐必見的醬蘿蔔,但只要點菜大權在握,怎少得了它?這裡的還可以(可能自己也吃的有些膩)。手剝雲筍看來清爽悅目,味道則也清清淡淡。
上菜一如別家、順序不亂,涼菜走完換熱菜。蒜茸小瓜用的是雲南小瓜、亦稱西葫蘆,吃起來便是 Zucchini,沒什麼特別。魚麵筋在台罕見,青(草)魚漿加蛋冷卻後再炸的魚麵筋看來像麵筋、味道當然是魚,這道有意思!龍井蝦仁好像不能免俗的又出現了,到底是杭幫菜老店,中規中矩。
當店首席招牌菜應是這極品魚頭,看圖無法想像其巨大,但是端上桌人人瞪大了眼。瓷碗中除了碩大鰱魚頭,其他魚丸、九孔、蝦、雞、海參、竹笙等放得滿滿的。魚頭先過油才烹,湯呈乳白色;大小材料都頗入味,但最好吃的還是吸了湯汁菁華的浙式魚丸。
接下來幾道味濃的熱菜,山外山的東坡肉是每人一瓦盅上桌,但較港台《天香樓》色澤深、也油膩些,雖已味佳、火候到家,大家仍多半一塊即止。炸響鈴(腐皮)也是傳統杭菜,雖喜歡其香脆,但幼時長輩總提醒『火氣大』、習慣只吃一兩片,腐皮本身不錯,但油了些。一道燴鮑片是點菜時經理極力推薦的,可是粵不粵、杭不杭的實在沒什麼,墊底的青菜還好味些。
主食類來到,當地老牌湯麵片兒川湯鮮、麵帶勁,雖是清湯版,但平實裏有火候。順便說說此麵:現在大多只知是杭州老店奎元館所創,怎會叫這名字則沒人考證細究,一位長輩以其做法為據,認為「川」字實應為「汆」(讀ㄘㄨㄢ)字以訛傳訛的結果,想想那肉片、筍片起鍋前要齊滾(沸)一下,聽來有理。另還有一客煎餃,只是一般。甜食的糯米餅名稱竟與廣東一樣是薄撐,只是此處呈軟卷狀,粵式的則是硬片狀,有趣變化、味道也不錯。
算來算去少了一道,西湖蓴(蒓)菜羹竟然最後才上,算是走菜順序上唯一失誤。西湖特產蓴菜現在台也吃得到,味道、特性也一致,但其稠糊粘液口感不是人人喜歡;通常做湯,這兒加了蝦仁做成羹也不錯。 這是在杭州的最後一餐,較諸富春山居、味莊,山外山就粗了些,但仍比富陽市的富春海鮮大酒店精緻、講究。不失杭幫菜之味,做為杭州行、「浙菜三部曲」末章也挺好。此行雖未先做功課、點菜往往也匆忙,但幾乎家家能吃、個個稱讚。 想起近年中菜在台那股雜沓、沒落感,好在彼岸(改革開放後)不但復甦、而且日益精彩。到杭州吃杭州菜,準沒錯。 2009‧07(pictures taken by author, all rights reserved) 延伸閱讀: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