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01 00:50:08瀏覽11657|回應10|推薦55 | |
台北不缺大小粵菜館,但是口味多半調整成適合本地市場、客人。昔日可能還多些粵港師傅,代代傳下來也就本地化了。客人不點、師傅不(會)做,有些粵菜在台北就吃不到了。可能近年興復古懷舊,傳統家常粵菜在香港粵菜餐廳紛紛重新躍上檯面。若有機會,不妨一試。 入口即化 - 沙薑雞腳 對淺色做法的雞腳一向沒太大興趣,但是粵菜沙薑雞腳例外。沙薑與一般生薑是「親戚」、粵菜常用,卻是台灣少用的調味品。在港不但南北貨店、藥材舖有現成沙薑粉賣,連醬料大廠李錦記都出了罐裝沙薑醬。廣東人重食補,沙薑據說有『溫中散寒、開胃消滯、理氣止痛的功效』,所以被廣泛使用於傳統家常菜、用於雞類最常見。
沙薑雞腳做法簡單說便是以沙薑水煲雞腳至熟,然後再炒調味沙薑粉熟油、拌勻便可食用。要好吃,沙薑用得不多不少,雞腳要煮到幾乎已糜爛、但外形不散,拌汁則要香。入口有微鹹薑辛,口舌一抿便骨肉分離;當冷熱小吃、開胃菜都好。西貢《全記》做得不錯、也出名,海港城《海都》酒樓午間供應以錫箔紙包一直「焗」到端上桌的講究版本、更是入味。 非做月子專利 - 雞蛋豬腳薑 華人都有「做月子」習俗,可能因氣候不同,各地做月子食物也不一樣。北方人熬紅棗,江浙一帶吃甜酒釀蛋,在台標準做月子食物便是麻油雞、腰子等,到了廣東,變成了豬腳。豬腳煲湯常見,另一月子菜則是雞蛋豬腳薑。 薑有驅風寒、暖腸胃效用,而雞蛋在華人傳統概念裡便是「補」的,豬腳是什麼道理就不知了(膠質?)。台灣若依傳統做月子,得先儲存大量米酒備用;粵人若做豬腳薑,就會儲存大量「八珍甜醋」。因為豬腳薑基本上就是用大量甜醋煲煮薑與豬腳,直到味透肉、皮軟爛,沒鹽沒糖沒醬油,就是薑醋味。
麻油雞偶而一吃蠻不錯、豬腳薑也是,於是便有餐廳常態供應這些做月子菜。《海都》酒樓午間供應雞蛋豬腳薑十分入味,但是吃一、兩塊還有意思,吃多了、滿口醋薑味就怪了些。 南方之餅 - 薄撐 北方人以麵食為主,少不了「餅」;廣東人傳統上沒麵餅、卻有米餅,薄撐便是一種。薄撐乍看來也像薄蔥油餅,但卻是混合糯米、粘米(粳米、圓米)及水,攤漿煎成的餅,愛加什麼料(如蔥、韭菜、蝦米等)都行,煎得好則薄脆香。米餅與麵餅風味不同,也沒有那麼脹肚子,當小吃為主,南方吃巧與北方吃飽之不同。 薄撐是美味米類小吃,一開始吃就停不了口,但這「撐」字比較奇怪,總覺得該是個「米」部的字,不過,方言本就有許多無字之詞。圖片也是《海都》酒樓午間供應。 「魚」海戰術 - 陳皮薑絲蒸泥鯭 說起方言字詞,泥鯭這小魚又是當地稱呼,此魚與台灣「臭肚」魚一系、但體型小多了。泥鯭體小、處理麻煩(要剪鰭)、賣相又不怎麼樣(黑漆漆,且一條上不了桌、總要靠「魚」海戰術),不會出現於高級餐廳酒樓;但是肉質不糜、自有其引人口感與味道,一向是廉價庶民食用魚。泥鯭熬粥便是廣東沿海道地吃法。要吃泥鯭粥或其他做法,到打著「避風塘」招牌的小吃店比較找得著。
還是熟識的《避風塘興記》,請老闆蓮姐來一味不在菜單上的陳皮薑絲蒸泥鯭。隻隻處理得當,陳皮增味下口口鮮甜,將蒸魚湯汁淋在飯上、還可以扒一大碗白飯。一道菜就能吃飽一餐,不愧為大餐廳找不到的庶民享受。 2008‧09(pictures taken by author, all rights reserved)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