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四十九)「韓版甄嬛傳」《宮中殘酷史》扭曲朝鮮史(中)丁卯、丙子戰爭的邏輯混亂
2013/05/02 09:39:03瀏覽12388|回應2|推薦21

前文請參照:《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四十八)臆想歷史與「韓版甄嬛傳」扭曲朝鮮歷史的《宮中殘酷史》(上)

江蘇衛視《後宮甄嬛傳》又開播了,馬來西亞也在上個星期六(4月27日)上映,看電視劇就如同是一次次的複習,總覺得或許別的觀眾能如自己一樣,重新再由劇中發現一些什麼有趣的東西。

可惜聽說江蘇衛視剪除很多精采好戲,想看完整版不可得,《後宮甄嬛傳》或許還是個人心目中難以取代的好戲,完整性卻非電視台播映上的考量,相當無奈之外,忽然想起最近聽一位大陸東北的朋友說,自從去年《甄嬛傳》熱播之後,「東北三寶」在黑龍江地區變成了辮子、流放、寧古塔,曾有南方的觀眾跑去尋找紫禁城裡面的「碎玉軒」,也有到了黑龍江寧安縣而去探看清朝時期流放罪犯的「寧古塔」,想要瞧瞧甄遠道一家與其他龍套被流放的真實地點,或各學校以《後宮甄嬛傳》人物為考試和作業主題,更有聽說歷史老師將甄嬛的故事搬上教學課程,講述清朝盛世之中的種種族群及政治危機。

戲劇最有趣的,就是能造就一種似假亦真的錯覺,將臆想或憑空設計的人事時地物虛擬如真,這方面不得不說《後宮甄嬛傳》達到了一種很有趣的高度,也能造就相當的思考範疇。

還聽說「三寶」現今有各類主題,歸納出來大致不少,韓劇有三寶:車禍、絕症、悲古早;港劇有三寶:恩怨、三角、奸人好;美劇有三寶:英雄、幻想、愛亂搞;內地劇有三寶:結婚、離婚,婆媳吵;台劇同樣有三寶:拖戲、加戲、招數老。

個人綜觀電視劇,仍然只有一個感想,那就是:精品少。

說到這齣《宮中殘酷史》頗為荒謬之處,還有朝鮮當時的民情,真相明顯與電視劇中不合。

如下圖,普通女子能夠在大街上這樣摟抱一個男子?旁邊多少人怎麼都表現視而不見的態度?在那個秉持儒家思想的年代,朝鮮女子誰敢露出肌膚給人看見,除了被亂棍打死,就得嫁給對方,更別提在外拋頭露面,還做出這種不符倫理道德的舉措。

同樣是摟抱的鏡頭,《後宮甄嬛傳》拍得含蓄而頗有美感,對照起來就會發現《宮中殘酷史》的情節顯得特別莫名其妙。

看過號稱「韓版甄嬛傳」之後,也不知這樣的劇本如何能為華人所接受,甚至是使南韓觀眾認可,因為此劇「不以風騷驚天下,敢以鬼扯定乾坤」,竟然拿真實的歷史人物和事件進行扭曲和醜化的手段,更毫無靈魂和正確史觀可言。

若仔細探究這所謂「南韓歷史劇」,最終一再消費的可說是:創造中韓民族仇恨!

筆者認為「戲說」也需要保持一種嚴謹而審慎的「態度」,不可以扭曲歷史事件,也不能將戲劇作為抹殺歷史真相的工具。

這方面的態度可以參照《後宮甄嬛傳》導演鄭曉龍先生在今年四月七日刊出〈新民周刊〉的專訪內容,他說:「之前我一直在跟人講,是價值觀的問題,是細節,是故事……但是現在我再想想,最主要還是態度。」

個人認為態度非常重要,拍戲的主旨要能夠深入文化層面,堅決抵制外國文化打著藝術的旗號,用多樣的形式進行文化滲透、達到異化真實歷史的目的,中國擁有五千年歷史和源遠流長的文化,雖然文化多樣性可以共創思想及學習進步,但也能在自身傳統文化為主體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和推敲,並沒有歪曲他國歷史的舉措。

於歷史層面來說,《後宮甄嬛傳》套用清朝雍正歷史,真實的歷史人物形象仍非常鮮明立體,並沒有大量將歷史事件改寫、混淆到醜化的地步,反而觀看《宮中殘酷史》卻時不時能找著斧雕鑿刻的印象,還對真正的朝鮮歷史演繹錯誤,相當令人遺憾之外,其拍攝的態度更是讓人充滿憂慮,甚至憤怒。

這樣一齣戲冠上「韓版甄嬛傳」的頭銜,合適嗎?

《宮中殘酷史:花兒們的戰爭》這齣戲最差勁之處,就在於對歷史的抹黑與鬼扯,例如全劇沒有說明大清入侵朝鮮發生的時間,並且意圖將兩次滿清入侵朝鮮的戰爭加以混淆,塑造皇太極的負面形象。

縱然皇太極並不是什麼聖人,可是在這段歷史裡面,他成為了這齣歷史劇的入侵主題。

但我看戲時有個疑問:請問編劇和導演到底知不知道、瞭不瞭解這段朝鮮歷史?

能夠將發生時間、地點、人物均不同的兩場戰爭(丁卯戰爭、丙子戰爭)混淆在一起拍攝嗎?可以這樣醜化自己的歷史人物(朝鮮仁祖)嗎?能夠漠視真相而扭曲戰爭前後的各種事件與因果嗎?

更嚴重的是,假使《宮中殘酷史》特別強調清軍在朝鮮王都漢陽的燒殺搶掠,請問歷史根據在哪裡?當南韓自己的歷史課本和歷史資料都沒有的東西,卻讓電視劇編導這樣扭曲詮釋,豈不是很可惡?

歷史上的後金軍隊確實曾經在朝鮮漢陽搶掠過三天,比起大清入關後對待漢人進行血洗屠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好得太多,主因是漢人堅持抵抗,朝鮮人一路求饒請和;而且幹下這三天搶劫朝鮮王都的是丁卯年後金時期的統帥阿敏,並非劇中出現的丙子年大清皇帝皇太極,這一點個人堅持要導正。

在此筆者只能替南韓與中國觀眾感到悲哀,幾齣戲拍成這樣,還醜化了兩邊的歷史人物與事件,真的讓人感到無言以對,只能口誅筆伐一番。

個人最討厭的一句網路流行語叫做「一認真你就輸了」,相反來說,我認為任何事物都得認真討論書寫並尋求真材實料,不然大家都不認真地隨便贏了,這世界還有什麼真理可言?

在解說此劇最可惡的 「混淆歷史」一段之前,先來解說「丁卯戰爭」(現在南韓史書稱為「丁卯胡亂」)與「丙子戰爭」(現在南韓史書稱為「丙子胡亂」)中間「混淆」的差別。

首先是「丁卯戰爭」。

要說這場戰爭之前,先得從《明史》與《李朝實錄》解析發生戰事的成因。後金發動丁卯戰爭的主因如下:

一、明朝將領毛文龍從朝鮮鐵山攻擊後金,朝鮮有意包庇。

一六二三年,朝鮮國西人派推翻了光海君,擁立朝鮮仁祖,史稱為「仁祖反正」,這次篡位之後令親明主戰的西人派上臺,派系官員奉行「反後金、親明」的政策,停止與後金的邊境貿易,明朝的將領毛文龍以朝鮮的鐵山城為根據地,不斷襲擊後金,導致後金發兵朝鮮。

二、後金戰略上腹(大明)背(朝鮮)受敵。

《明史》稱後金進攻朝鮮的首度戰役為「丁卯戰爭」,指的是一六二七年後金汗皇太極入侵朝鮮國,皇太極擔心腹背受敵,要在對抗大明之前先處置朝鮮。

朝鮮兩度受到入侵,第一次是後金於丁卯年(一六二七年)侵略朝鮮,第二次入侵朝鮮則在丙子年(一六三六年),韓國史書《李朝實錄》分別稱為「丁卯胡亂」和「丙子胡亂」,統稱為「丙丁虜亂」,「胡虜」有很強烈的歧視意味。

除了蒙古各部族不服努爾哈赤,更有朝鮮放任大明將領攻擊後金的舉措,因此皇太極繼任之初,就已經擬定了三面(大明、蒙古、朝鮮)作戰,並且進行逐步瓦解的攻擊方略。

三、朝鮮主政者親明、反後金。

早在一六一九年,明朝討伐後金的努爾哈赤,朝鮮國也發兵一萬人至富察之野協助作戰,結果明朝在薩爾滸戰敗,朝鮮軍主帥姜弘立向後金投降,後來朝鮮君主光海君畏懼後金的實力,對於明朝和後金兩者之間持中立的外交政策。

朝鮮把持朝政的西人黨親明,無論朝鮮主政者是光海君或後來篡位的仁祖,都秉持親明政策。

四、朝鮮叛徒韓潤鄭梅是朝鮮仁祖的政敵,同叛將姜弘立鼓動後金進攻朝鮮。

一六二四年,朝鮮將軍李适發動叛亂,推翻仁祖,擁立興安君李瑅為王,朝鮮仁祖鎮壓叛亂,殺死李适,李适的支持者韓潤、鄭梅等逃往後金,勸說努爾哈赤討伐朝鮮,所以努爾哈赤準備進攻朝鮮,當時四大貝勒之首的代善反對,努爾哈赤遂暫時取消了這一計畫。

然而,李适的支持者和朝鮮投降主帥姜弘立、韓潤、鄭梅這三個叛國份子,多次向後金建言要攻打朝鮮,因此等皇太極繼位,除因對抗大明王朝、解除後金腹(大明)背(朝鮮)受敵的軍事因素,更聽了這三人的建議,就派兵攻打朝鮮。

上圖就是一六二七年丁卯戰爭示意圖,以紅色畫出後金進攻朝鮮半島路徑,朝鮮仁祖的逃亡路線也很清楚,就是從漢陽(山南水北為陽,漢城之陽處稱之)一路逃往江華島避難。

無論是後金時期或後來的大清,對待朝鮮的態度都是:只攻打,不佔領

天聰元年(一六二七年)正月,後金皇太極派遣阿敏、濟爾哈朗、阿濟格、岳託、碩託等將,僅率領三萬人,以姜弘立、韓潤、鄭梅等為先導,大舉入侵朝鮮。

後金部隊渡過鴨綠江,先在鐵山(平安北道鐵山郡)擊敗明軍將領毛文龍,毛文龍部遂敗退皮島(今北韓椴島),隨後接連攻克義州(現在的新義州以東)、定州及漢山,屠殺數萬人,接著渡過青泉江,攻陷安州,節度使南以興自焚死,明朝派來的援兵都司(都指揮使,一省掌兵最高機構,封疆大吏,統兵五千人,下有千戶、百戶、總旗、小旗等武官)王三桂陣亡,後金隨後攻破了平安北道的郭山、淩漢、山城等地,平壤守軍不戰而潰。

後金騎兵順著平原長驅直入,先渡大同江,直抵中和郡,黃州守軍棄城而走,後金騎兵逼近王京漢陽(漢城,今首爾北方),朝鮮國中震恐,朝鮮仁祖多次遣使求和,皆被後金置之不理,不久後金軍隊抵達朝鮮王都漢陽城下,朝鮮仁祖逃往江華島避難,如圖所示。

此時,皇太極與諸貝勒擔憂明朝和蒙古諸部會趁機襲擊後金,於是駐軍平山,遣使主動向朝鮮提出議和,後金使者劉興祚、鈕祜祿‧庫爾纏於三月庚午,雙方在江華島達成協定。

江華島會談,實際上就是朝鮮投降,後金在朝鮮首都都被破了之後也沒有占領,由於鈕祜祿‧庫爾纏非常受皇太極倚重,號稱為御用的「巴克什」,也就是「文人」的意思,無論是勸降明朝官員的書信或重要文件,都由庫爾纏來書寫,是丁卯戰爭之後對朝鮮出使的主要人員。

天聰元年(一六二七年),阿濟格偕同貝勒阿敏攻打朝鮮,連克五城,當年後金大汗皇太極(滿洲國、後金汗)於武靖營(瀋陽市蘇家屯區八一鎮武鎮營村)親自迎接大軍,因攻打朝鮮並安撫將領,賜阿敏御衣一襲,皇太極沒有親自率軍。

據《清史稿‧列傳二‧諸王一》所載:「天聰元年,太宗命偕貝勒岳託等伐朝鮮,瀕行,上命並討(毛)文龍。拔義州,分兵攻鐵山,文龍所屯地也,文龍敗走。進克定州,渡嘉山江,克安州、平壤。復進次中和,朝鮮國王李倧使迎師。阿敏與諸貝勒答書數其罪有七,力拒之。師復進次黃州,倧復遣使來。阿敏欲遂破其都城,諸貝勒謂宜待其大臣至,蒞盟許平。總兵李永芳進曰:『我等奉上命仗義而行,前已遺書言遣大臣蒞盟即班師,背之不義。』阿敏怒,叱之退,師復進次平山,倧走江華島,遣其臣進昌君至軍,阿敏令吹角督進兵。岳託乃與濟爾哈朗駐平山,遣副將劉興祚入江華島責倧。倧遣族弟原昌君覺等詣軍,為設宴。宴畢,岳託議還師,阿敏曰:『吾恆慕明帝及朝鮮王城郭宮殿,今既至此,何遽歸耶?我意當留兵屯耕,杜度與我叔侄同居於此。』杜度變色曰:「上乃我叔,我何肯遠離,何為與爾同居?」濟爾哈朗亦力阻,諸貝勒乃定議許倧盟。阿敏縱兵掠三日,乃還。上迎勞於武靖營,賜禦衣一襲。復從上伐明,圍錦州,攻寧遠,斬明步卒千餘。」

上面這段翻譯為白話也很簡單,說的就是丁卯戰爭的過程,主帥阿敏違抗皇太極囑咐的命令,一人想要長期在漢陽(現在的首爾附近)駐兵,後來簽了合約,只在朝鮮都城搶了三天就率兵回到武靖營(今瀋陽市)向皇太極覆命。

後金時期幾大貝勒共同議政,皇太極並不能總攬大權,愛新覺羅‧阿敏是後金宗室,努爾哈赤(皇太極之父)之弟舒爾哈齊次子(皇太極的堂兄弟),更是天聰初年四大貝勒之一,初戰是在萬曆卅六年(一六O八年)與褚英征討烏喇,烏喇以三萬人對抗,阿敏說:「布占泰已經出城,我們怎能舍而不戰?」於是努爾哈赤與之決戰,遂滅烏喇,天命元年與代善、莽古爾泰及皇太極並授和碩貝勒,號稱「四大貝勒」,以序稱二貝勒並共執國政。

薩爾滸大戰後,阿敏跟隨努爾哈赤滅葉赫、得瀋陽、遼陽,天命十一年攻打喀爾喀巴林部,盡取所屬屯寨,可說戰功赫赫。試想,後來的首都盛京(瀋陽)都是他所打下來的,阿敏這樣權大勢大的堂兄弟,皇太極能不安撫媽?

後金時期,皇太極不佔領朝鮮,或者對朝鮮如此寬宏大量,只寫兩份和議就收兵,很重要的一點在於他不把朝鮮看作主要敵人(主要敵人是富饒的大明王朝),不願將兵力分散,或者可以說,皇太極與後金這些議政貝勒根本就瞧不起朝鮮人,因此僅派三萬人就能打到現在南韓的首爾,卻沒有直接滅了朝鮮,僅僅是尋求朝鮮的臣服而已,與日本人一到了朝鮮就佔據土地想打去鴨綠江、意圖使朝鮮滅國的狠絕手段,絕對有程度上的相當差異。

天聰元年(一六二七年)皇太極擔心腹背受敵,命阿敏率貝勒岳託等攻打朝鮮,臨行再命阿敏討伐毛文龍,阿敏分兵攻鐵山打敗毛文龍,克安州、平壤、直逼中和郡,朝鮮國王李倧遣使求和,阿敏與諸貝勒答書數七大罪(主要是朝鮮親明政策和包庇毛文龍),拒絕和議。

隨後攻打黃州郡,李倧再度遣使求和,阿敏仍不希望和議,只圖破其都城,而諸貝勒則建議待朝鮮使臣到,雙方議和並盟誓。總兵李永芳也進言:「我等奉了大汗之命令仗義而行,之前也說過雙方盟誓後即撤退,如出爾反爾則為不義。」阿敏大怒,叱退李永芳,後金軍遂攻打平山,朝鮮仁祖李倧避走江華島,並派遣其族弟原昌君李覺求和。

岳託建議和議後班師,阿敏說:「我一向仰慕明朝和朝鮮的宮殿城池,現在既然到了這裡,怎能倉促而歸?應當留兵屯耕,杜度當與我叔侄同駐於此。」杜度大驚說道:「當今大汗(皇太極)是我的叔叔,我怎能遠離他而跟隨你屯兵在此?」濟爾哈朗也力阻,於是諸貝勒議定並與李倧結兄弟之盟。

阿敏縱兵劫掠漢陽三日後,憤恨而還,皇太極親自迎接大軍於武靖營,賜阿敏禦衣一襲以為補償。

以戰略而言,皇太極不願在朝鮮分兵,只跟朝鮮國王李倧和議簽約,主要是想對副主要目標大明並進軍中原,可惜此次戰略失敗,同年皇太極親率大軍發起寧錦之戰大敗。

這樣的戰略要回顧當年各邊疆民族和藩屬國朝鮮對「中國」一詞的看法,只要是具備實力的邊疆民族,如蒙古和女真人,都希望能夠「入主中原」,數千年以來無論哪個朝代也以「中土」為尊,像元世祖忽必烈就曾多次在文獻中自稱「中國」,而清朝入關後的每一任皇帝也認同這個稱呼,仿造漢人的模式讓周邊國家朝貢。

因此,皇太極對抗大明的首要目標,就是「名正言順」取而代之,與努爾哈赤的戰爭手段有所不同。

朝鮮表面屈服於清朝的統治,但朝鮮人對清朝非常反感,稱呼滿州人為「胡虜」。

朝鮮方面僅僅在外交上使用清朝年號,在國內則不使用,稱為「某某王某某年」,例如「仁祖大王某某年」等等,朝鮮人民與政府持續對中國的大明王朝忠心耿耿,主要是因為當時最重大的歷史事件:壬辰倭亂。

其他的朝代先不論,中國對於朝鮮的保護,從明朝的優厚就能看得出來,一年一朝貢,奉獻給大明的貢品頂多是些高麗參、棉料織品,但是古代的朝貢制度在中國來說,就是「以物易物」的送禮過程,明代除了送給朝鮮真金白銀、錦繡絹帛、書畫和工藝品、工匠等,更重要的在於維持「宗主國」的大國形象,隨時派兵保護「藩屬國」,一有戰事便馬上派兵作戰,而且分文不取、寸土不佔。 

明朝的「宗主國」中心思想,就是各民族平常交換一下各地貨物,只要認同「宗主國」的文化,各民族都可以成為「藩屬國」享有經濟與貿易、軍事上的優惠,有事情「宗主國」就會幫忙「藩屬國」,特別是在軍事方面,「宗主國」再怎麼勞民傷財也要助「藩屬國」共同抵禦外侮。

大概從全世界有歷史以來,貫徹始終能完成這樣一個儒家「王天下」和部落民族「天可汗」理想目標的,除了漢唐就是明朝了,所以過去的「中國」只論廣泛的「疆域」而不談確實的「國界」問題,這樣的文化思想延續到清代而失敗,「中國」從康雍乾盛世之後便一直持續失去固有領土,在於清朝中葉至末年沒有軍事實力與國力去維持這樣的「大同」中心思想,這是題外話。

上圖為明朝與朝鮮海軍從兵船上進攻的畫面片段,右下角是日本比較小的船,引用自維基百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4/Navalzhugenu2.jpg

朝鮮國從建立之初,就飽受倭國的侵略,最有名的就是「壬辰倭亂」。

壬辰年(萬曆廿年,一五九二年),壬辰倭亂爆發,豐臣秀吉領兵由釜山登陸,大規模率兵侵略朝鮮,日本入侵戰事告急,儲君光海君(朝鮮仁祖前任,仁祖篡他的位)受封翌日,便隨宣祖(李昖)離開漢陽(今首爾附近)北上,而立儲一事,六月八日後才在平壤公告天下;當日軍迫近平壤並奪得現在南韓全境,宣祖(朝鮮第十四任國王)心虛膽怯,欲渡鴨綠江逃往遼東半島,他的部下認為女真人不可相信,朝鮮宣祖卻表示寧願死在天子疆土(明朝境內)也不願成為日本入侵者虐殺的亡魂。

這一段可參照《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實錄》第廿七卷,記載六月十三日的內容為:「上因言入遼之事,興源曰:『遼東人心極險。』上曰:『然則何不言可往之地?予死於天子之國可也,不可死於賊手。』」

從壬辰倭亂一直打到萬曆廿七年(西元一五九二至一五九八年底),日本部隊兩度大型入侵,侵略總兵力超過十七萬人,而明朝出兵相助朝鮮,則在《宣祖實錄》表示有許多記錄,如寫朝鮮的備邊司(邊防後勤人員)就有:「天兵(明朝第一批軍隊)共計四萬八OO五人,將領、中軍、千、把總還沒有算在裡面,一日糧每一名是一升五合,馬匹二萬六七OO匹,將領等官之馬不在數內,每一匹日給料豆三升。以此計算,則四萬八五八五人的糧食一天是七二O石,二個月則需要米四萬三七三O石;馬一日用豆八O一石,二個月需要豆四萬八六O餘石。目前估計自義州至平壤,留穀之數大約有五萬一四八八石,豆三萬三一二七石,抽西補東軍糧可以支應五十餘日,馬豆則似乎不足……」,明朝這個「天朝」持續幫助朝鮮發兵,出人(軍隊)也出馬(相應的騎兵),這對朝鮮是何等的仗義

不說《宮中殘酷史》半點沒講到大明對朝鮮的幫助,竟有多齣電視劇或電影醜化中國,扭曲歷史和人物本質,這還像話嗎

《宣祖實錄》還有「此賊(入侵的日本人)非南方炮手(大明的紅衣大砲)不可制,欲調炮手及各樣器械先到於此矣,待南兵一時前進……」,這段表示大明調動的軍隊一批批隨同作戰器械送到了朝鮮,萬曆這兩場戰爭難道不花錢嗎?

「大砲一響,黃金萬兩」這句話,講的就是戰爭耗費資財,《宣祖實錄》另有記載:「今則霖雨頻數,道路泥濘,秋涼後方可發大軍前進剿滅,偌大軍留義州及你國(大明),則你國(大明)糧料不敷,你國(大明)今且省了糧料,留備大軍之用,發兵救援(萬曆皇帝)已有明旨,我天朝(大明)無有內(大明)(朝鮮)之別,寧有終始之異乎!」這一段講朝鮮當時因為下雨,大明派去的騎兵受挫,主要是馬蹄讓水泡爛,而且打仗還是大明出糧草幫助朝鮮人作戰,所以朝鮮宣祖是用很感恩的口氣講話,讓史官寫下了這段真實記錄。

當時的朝鮮不少士人尊崇明朝,後來在大明滅亡後仍使用「崇禎」年號,致使「崇禎」這個年號被朝鮮士人沿用數百年,主因就在於此。

如果讀過《萬曆十五年》這本書的人,必然不會忘記那句「明之亡,實始於萬曆」,萬曆一朝為朝鮮人打了七年多的戰爭,幾度保護了朝鮮;無論是軍費、人員、糧草和馬匹、大砲等,一分好處也沒拿到,現在還讓一堆亂七八糟的韓劇演成如此讓人唾棄的戲碼,這像話麼?

這齣戲少數的正確點,其一有漢文與滿文對照的大清詔書(如下圖),另外在於表現了大清對朝鮮的主要態度:朝鮮須對大清表示忠誠。

畢竟是南韓的電視劇,皇太極的皇帝、多爾袞、清軍服裝亂七八糟也就算了,最差的在於歷史人物的「尊號」與道具混淆,這方面不得不多加指正。

後金時期皇太極尚未稱帝,但是到了丙子戰爭之前,皇太極得著「傳國玉璽」便立即稱帝的作為來說,他的主要目標還是入關,取代明朝成為正主。

金梁(息侯)輯《滿洲秘檔》(原名「滿洲老檔秘錄」)則有幾個重點:「國號初曰滿洲,天命年已稱後金,見於遺朝鮮國王書;天聰年則稱大金,見於金漢蒙古子弟讀書諭及奉天城門題額;崇德年始稱大清,見於陳杜明等書,始不復用滿洲國號。此可存者二也。
尊號在太祖時即稱皇帝,見察哈爾致太祖(努爾哈赤)書;亦仍稱汗,見朝鮮國書(後金發給朝鮮的國書)。至太宗時,猶然。及崇德年,始內外皆用帝號。」

上文所說,重點在於「名正言順」是後金以迄立國為大清的主要中心思想,《滿洲秘檔》還有些有趣的史料,如《滿州密檔》之〈太祖諭朝鮮擒獻毛文龍〉:「天命六年十二月,上諭:『明人聚十三省之兵以與我戰,尚不能勝;汝朝鮮王袒護一毛文龍,又何益哉!朕體上天好生之德,不遷怒他人。汝若禽獻毛文龍,則我亦釋爾之元帥。如此,則汝與明斷絕矣。若不獻毛文龍,則俟明春,汝所受之擾,必有更甚于毛文龍之擾我者。汝何故不知再思,竟聽人唆使,拒絕良言;吾竊怪焉。自我與明興師以來,迄今四年之久,吾常使人以委婉之詞,致書于朝鮮王,而朝鮮王無一善言相報。須知汝若仍以明為父母之國,而不肯與之斷絕,則明人能勝,汝固幸矣。其如聚十三省之兵,尚不能勝我何!我邊境漢人詭作朝鮮裝,渡江而逃,多有倖免者。汝務將我逃人悉數縛獻,幸勿抗違,致貽後悔!』」

努爾哈赤寫信給朝鮮的國書,內容要求朝鮮人把大明將領毛文龍交出來,主因是毛文龍時常從朝鮮出兵攻打女真人,是努爾哈赤時期的心頭大恨,可惜這樣的國書寫了並遞交之後,朝鮮沒有任何反應。

另外,朝鮮叛臣多,如韓潤也希望努爾哈赤出兵攻打朝鮮,內容就顯得頗有意思,這封書信促成了後來後金統治者皇太極攻打朝鮮的丁卯之戰。

《滿州密檔》之〈韓潤清派兵攻朝〉:「天命十年正月,朝鮮逃來之韓潤等奏稱:『若由義州派兵千人至城南,彼處兵民老弱共不及二千,城大兵單,守之不易。我嘗與彼處人有約,如金國出兵時,我乘白馬、執白纛,軍前喚爾眾,可會合擒主將,齊出投降;或半夜亦可。眾皆應元。至毛文龍,自去年八月已駐鐵山,船皆在島,有兵不及七、八千,皆系各處所湊合,不能應用。且內中貿易者居多,財積如山,人雖眾,取之甚易。況由義州距毛文龍所在之處,一夜程耳。安州城,雖有兵民四、五千,亦烏合之眾。若聞義州城被取,則自然瓦解。雖能守其城,以言使之降,則亦可矣。自王城向南二十里外,由北進瓦爾喀,有百餘人;餘處皆金國之人。若命彼退還,亦無不可。毛文龍所使之人,黃海島及王之城內多有之。若將彼等擒獲,則亦可矣。朝鮮先王欲和,未絕使者;新王倚恃毛文龍,不遣使者來。今欲和,先遣一書,後帶兵至平壤,令新王親來議和,則亦可矣。且新王登極,人心不服,思念舊主;我父韓明廉同總兵李國興兵三千,皆能致勝而得王之城,兵民無從新王逃者。牛溫常、綏外蘭等,曾執檔冊迎於五十裡之外,不幸我父同李國被殺。今聞大金國之兵率朝鮮之官員來,誰不樂降。我甘心來歸,實視上如天地父母。一言虛偽,天實鑒之。趁此進取,一勞永逸之時也。』」

此外,執掌朝鮮政局的是反清親明的西人派,大明多次幫助朝鮮對抗入侵的日本,朝鮮大臣認為明朝助朝鮮擊退日軍,理當與明朝保持交好關係,朝鮮更拒絕廢除明朝年號,對大清在後金時期的「恩德」不顧念,導致大清發動了「丙子戰爭」,這纔是真正的歷史真相。

(待續)

 

前文請參照: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一)雍正一朝的歷史設定和小說差異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二)後宮中皇帝的廿五個女人們:舊社會一夫多妻、滿漢矛盾與封建王權的惡果!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三)皇帝這個扭曲的人物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四)甄嬛這個女人的愛恨情仇、爭權奪利、派系鬥爭,以及她的心境轉變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五)愛新覺羅‧允禮從果郡王變為果親王的悲哀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六)華妃一黨:美豔兇悍的華妃、馬屁精麗嬪、耍花招的余鶯兒、忠心的頌芝、最狠毒的曹琴默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七)皇后一黨:最壞的皇后、最蠢的齊妃、最小心眼的瓜爾佳‧文鳶、最厲害的太后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八)皇后一黨:最可悲的安陵容,後宮趨炎附勢的女人,還有劇情幾點不合理與不符史實之處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九)沈眉莊和溫實初的戀情,還有沈氏的身家解說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最透澈的齊月賓(端妃)、最重親情的馮若昭(敬妃)和不得不依附或聽命於甄嬛的女人們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一)不幸且不符歷史的太后、皇子、皇孫皇女們、乾隆帝和幸運的玉嬈與愛新覺羅‧允禧夫妻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二)甄嬛身邊的好姊妹(崔槿汐、流朱)和最差勁的妹妹甄玉隱(浣碧)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三)電視劇的少數錯誤(上):幽靈、簡體、龍體、退燒、對聯、銀票、箭法、偷窺、文字獄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四)太監與宮女們的故事:大家都是可憐人!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五)無根之人,有根之情,從蘇培盛與崔槿汐「對食」,談周寧海、小允子說不出口的愛情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六)電視劇的少數錯誤(中):假死藥、王爺筆跡、腰牌、斛、身孕、古琴、清朝女子髮型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七)從「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得聞古典詩詞賦化為台詞與戲劇配樂、主題曲、片尾曲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八)電視劇的少數錯誤(下):炭、古箏、背景、佛道、字跡、冰盆、釵、紙錢、玉墜、宮規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九)劇中諸多美食(大餐、點心、嬰兒食品、補品、「六必居」)和「甄嬛體」流行範例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廿)從另一些角度,觀察愛新覺羅‧允禮(果郡王、果親王)的狡猾與迂迴手段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廿一)看「純元皇后」這個貌似完美的「夢幻偶像」有多狡猾(上)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廿二)看「純元皇后」這個貌似完美的「夢幻偶像」有多狡猾(中)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廿三)看「純元皇后」這個貌似完美的「夢幻偶像」有多狡猾(下)不可超越的牌坊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廿四)浣碧何以最差勁?(上)利用與被利用,看果郡王、浣碧和甄嬛之間的關係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廿五)再解「菀」和「莞」,那些縈繞不去的「暗香」,藏於胭脂與香料中的秘密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廿六)從角色詮釋與人格特質,簡單分析甄嬛何以會與愛新覺羅‧允禮(果郡王、果親王)相戀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廿七)婆媳關係(1)太后烏雅‧成璧「婆婆」的手段,觀察純元、皇后、端妃、華妃之恐怖平衡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廿八)婆媳關係(2)太后烏雅‧成璧「婆婆」的手段,後宮的合縱連橫,對甄嬛、沈眉莊的分化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廿九)婆媳關係(3)太后烏雅‧成璧「婆婆」的手段,階級鬥爭與滿漢壁壘,富察貴人的重要性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卅)婆媳關係(4)太后烏雅‧成璧「婆婆」的手段,母子、情人、婆媳,安陵容這不討喜的媳婦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卅一)甄嬛與安陵容的矛盾(上)選秀與原著問題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卅二)甄嬛與安陵容的矛盾(中)女人的友情,皇上的心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卅三)浣碧何以最差勁?(中)無知懶散兼沒心沒肺,浣碧這個朝秦暮楚的女人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卅四)皇帝何以最討厭?九五之尊的好色寡情、意淫丈母娘,甄嬛、甄玉嬈的姊妹情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卅五)婆媳關係(5)敦親王福晉和甄嬛的交手(上)兩面攏絡手段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卅六)婆媳關係(6)敦親王福晉和甄嬛的交手(中)甄嬛投靠太后與皇后聯盟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卅七)婆媳關係(7)敦親王福晉和甄嬛的交手(續中)敦親王福晉的隱忍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卅八)婆媳關係(8)敦親王福晉和甄嬛的交手(下)太后的操盤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卅九)有趣道具:梅、蒼术、艾葉、鸚鵡、海棠、舌頭、酸葡萄、痰盂、腕枕、短劍、雍正墨寶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四十)崔槿汐是誰的人?(上)電視劇伏筆,她究竟是哪個「太妃」?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四十一)崔槿汐是誰的人?(中)清代妃子服裝概要,以及甄嬛在「故衣」事件後的不尋常舉措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四十二)崔槿汐是誰的人?(續中)佩兒是誰的人?早就被孤立的甄嬛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四十三)崔槿汐是誰的人?(下)扮豬吃老虎的「三面諜」槿汐姑姑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四十四)崔槿汐是誰的人?(續下)「三面諜」槿汐姑姑真正效忠的「太妃」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四十五)誰說甄「嬛」一定要唸甄「ㄒㄩㄢ」(xuan)?破音字和文學意象的關聯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四十六)從《一張機》到《七張機》的男女之情和背景與台詞的文學意象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四十七)一齣電視劇令人驚嘆的獲獎紀錄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四十八)臆想歷史與「韓版甄嬛傳」扭曲朝鮮歷史的《宮中殘酷史》(上)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sylovesyou&aid=7561568
 引用者清單(1)  
2014/09/30 05:14 【udn】 這裡更便宜!媳婦 這樣 婆婆 佩甄比價

 回應文章

Hihi
2014/12/13 22:05
呵呵,說人家改歷史,大陸的歷史劇更是改得雞飛狗跳,看你的意思,通古斯狗是你祖宗!剃發穿旗袍馬褂吧你,通古斯狗的狗!滾出我大漢族的地方!(348831210 @qq.com)

阿楨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1/23 09:38

雙面君王與朝貢體系

  台評哈《雙面君王》哈到韓流1成為亞洲的好萊塢2了。其實《雙》片喜劇部分尚可!扳起臉當王就失史實失法理了!

  談起「影視史學」3,別說韓國歷史劇4失實,就連【圖博館‧影視史學】上百部的影視也多失實!

  問題是《雙》片完全顛覆了當時朝鮮史觀!

  韓國要獨立於儒家中華文化圈,當然要否定當時的韓中朝貢體系5。不只如此,還要對對東亞輸出此種去中國化6觀點,雖然儒家中華文化曾是東亞的「普世價值」。

  不就是「軟實力」7,重造「中國模式」8就是了!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82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