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19 16:06:14瀏覽61354|回應12|推薦29 | |||||||||||||||||||||
電視劇中難免會出現少數錯誤。 畢竟,要拍與歷史相關的劇集,自然得參考許多史實與人物,這齣戲雖說比原著改編得更為精采,但套用在清朝雍正的時期,就如先前所說「不免有許多歷史硬傷」。 前面曾經提過一些小問題,好比歷史人物的年齡,或者皇帝后妃與子女的數量,皆可參照〈《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一)不幸且不符歷史的太后、皇子、皇孫皇女們、乾隆帝和幸運的玉嬈與愛新覺羅‧允禧夫妻〉或〈《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八)皇后一黨:最可悲的安陵容,後宮趨炎附勢的女人,還有劇情幾點不合理與不符史實之處〉等內容。 無論錯處在何處,這些都算是小說改編之後所造成,而最令個人比較無法接受的,是下圖這位敦親王允䄉(歷史上的敦郡王)。
下圖是歷史上真正的愛新覺羅‧允䄉,如圖所示,他是個大瘦子,瘦得臉頰都凹陷了,郡王朝服相當寬鬆。 實在不明白,何以許多雍正戲碼裡面的老十(敦郡王)都要找肥胖的演員來詮釋? 就算此人可能在歷史上做過一些情緒化或政治的逆反行動,但看看那身寬大袖袍底下的身材,長相也沒有那般猥瑣,更別提恆親王(愛新覺羅‧允祺)了,這兩個龍套角色被醜化得使人有些受不了。 當然,或許這是劇情需求,至少加油添醋的情節沒有太誇張。
上圖為真正的愛新覺羅‧允䄉,引用自維基百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3/Yin%27e.jpg 康熙帝的兒子老十,說來是個政治鬥爭的失敗者,雍正一上台就著手對付他,一直關押到皇帝的兒子乾隆帝上台纔放出來,沒幾年也就病死了。 回頭想想,此人不算要緊人物,頂多就是比電視劇的皇上還更猥瑣一些。 就算是演員找不著瘦一點的也無所謂,反正是個龍套,一下子就被圈禁了,沒他的戲也好。 只是,對照劇中那個長得還不錯的「敦親王福晉」,一想到這個猥瑣的王爺要給那樣標緻的妻子化上「姣梨妝」,不免感到全身惡寒……
上面是第一集,在養心殿批奏摺的皇帝,沒有意願翻牌子的鏡頭。 敬事房大總管徐進良拿了綠頭牌進來,請看上面的綠頭牌數目,一共是七人,分別為:華妃(年世蘭)、齊妃(李氏)、曹貴人(曹琴默)、欣常在、皇后(烏拉那拉宜修)、端妃(齊月賓)、敬嬪(馮若昭)。 這裡有個誤區,綠頭牌的順序有一定要求,不可能隨便放置,「常在」這種低階位份不可能擺在中間,還排在「皇后」旁邊(截圖有些模糊,無奈沒有近鏡頭)。 真正的雍正皇帝有八名后妃,他登基時帶入宮的就七個,約為雍正元年加上一名,皇上殯天時還僅有八個,如我在〈《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三)皇帝這個扭曲的人物〉所說,雍正帝對於擴充後宮沒有特別大的興趣。 請參照下圖,雍正皇帝真正的子息遠少於康熙帝和乾隆帝,乃因妃嬪數量少:
那麼,電視劇裡面那麼多的女人,還有多數對不上姓氏與封號的妃嬪,就是杜撰出來的了!
上圖的「陶妃」、「孟常在」、「裴妃」又是何人? 這張圖片出現的三名後宮女子,沒有一個曾經真正出現於鏡頭之前,僅有這三只綠頭牌,不知原因為何? 再請看下圖,最有趣的就是「欣貴人」與「欣常在」竟然並列,在第九集的時候,應該只有「欣常在」而已,封號不可能雷同,這必然是道具人員忙中有錯。 至於「阮答應」、「魏答應」、「葉常在」又是何人?除了最右邊那個「博爾濟吉特貴人」曾經讓皇后與太后唸叨兩次,其實沒有一個出場過。 葉瀾依的出現要等到四十八集以後,那時甄嬛成為廢妃出宮修行,皇上跑去圓明園的百駿園看馬臨幸,初封的是「葉答應」而非「葉常在」,所以第九集這裡的翻牌子情況相當詭異。
這裡還是要回顧一回,我一開始所做的清代後宮妃嬪位份表格:
看出下圖的問題了麼? 錯誤有幾個,除了「烏雲貴人」與「博爾特貴人」不知是哪兒跑出來的之外,還有兩項錯誤: 1、敬嬪(馮若昭)是有的,但絕對沒有「嬪妃」這個位份。 2、與「敬嬪」對照的則是「麗嬪」,上面竟然出現了簡體字。 雍正皇帝的敬事房太監要是敢這樣準備綠頭牌,還讓這些長了灰塵的綠頭牌上有錯字,應該就是要掉腦袋的事情了。
再看下一張,這圖有個嚴重問題。 第四集的時候,由於僅選秀一屆,電視劇中出場的秀女只有六人(「莞常在」甄嬛、「沈貴人」沈眉莊、富察貴人、「淳常在」方淳意、「安答應」安陵容、「夏常在」夏冬春),那麼,最右邊的「郝貴人」打哪兒來的? 更重要的一點,在於皇后曾經說:「滿軍旗封了兩個貴人,漢軍旗只封了沈貴人。」 這個臨時湊數的「郝貴人」怎麼沒出現過?
電視劇裡面封了哪兩個滿軍旗的貴人呢? 一個是常常出場的女配角「富察貴人」,還有一位則是「博爾濟吉特氏」,同樣封為「貴人」。 為了牽制漢軍旗,秀女裡面僅有沈眉莊得封「貴人」,本來皇上打算給甄嬛也如此封賞,但由於皇后的表態反對,所以最後就給了沈氏,其餘都是「常在」,還有地位最低的安陵容「安答應」。 重點在於:「郝貴人」又是誰?
順便說個有趣之處,在片尾曲的字幕上,還出現一個「茂嬪」這個不存在的人物,但「康常在」和「貞嬪」有時會出現,有時又消失。 下圖是我做的幽靈妃嬪列表,很有趣的一些小發現,都來自於電視劇的閃爍畫面。 由於個人喜歡看細節,偶然間覺察出皇上多出了這樣多的女人,都已經有〈《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二)後宮中皇帝的廿五個女人們:舊社會一夫多妻、滿漢矛盾與封建王權的惡果!〉所說的廿五至廿八個妃嬪了。 現在又多出十個以上,可媲美真正的乾隆帝後宮(乾隆共有卅七名後宮妃嬪,但仍遠比不上康熙爺,雍正他的皇阿瑪有六十五名後宮妃嬪),但對於電視劇裡面的皇上來說,體能都不行了,怎地還不滿足?
下圖是皇帝在看的「行房檔」,表面上似乎沒問題,但又出現了「寢」的簡體字。 敬事房的人如果這樣寫,有些不妥。
下圖是最大膽的一幕:甄嬛竟然敢大膽跨越皇上龍體! 皇上的龍體是尊貴而不可侵犯的,所以,沒有任何人可以如此這般跨越龍體,那是掉腦袋的行為,就算君王躺在床上也一樣,被發現了就是個死罪。 好比侍寢的時候,瓜爾佳‧文鳶(祺貴人、祺嬪)演出的是正確的動作,妃嬪得光著身體從自己的被窩往下鑽進至尊的被窩,然後由天子腳邊往上緩緩爬入。 但是甄嬛竟然敢在行宮的龍床上犯這樣的錯誤?
這是電視劇,如此較真,只是個人覺得很有趣。 譬如下圖,甄嬛在甘露寺帶髮修行,後來在前往凌雲峰時於大雪中發起高燒,後來被果郡王救去清涼台並找了溫實初醫治,這是溫太醫的把脈鏡頭。 一個姑子天天灑掃洗衣,不可能留這樣長的指甲。 試想,就連使用電腦鍵盤打字都不能蓄長指甲了,那個讓眾多甘露寺尼姑日日惦記著要虐待的莫愁(甄嬛法號),怎麼可能有這樣好看細嫩且保留長指甲的手?
還有下圖這個場面,截圖不清楚,實際上後面牆上有個紅色指示牌,上有箭頭指示行進方向。 這個牌子是不可能在大清時期的後宮出現的。
當然,塑膠也不可能在清朝雍正年間出現。 請看下圖,深情的果郡王在雷雨中為甄嬛吹奏「長相守」,可是這管橫笛的兩頭,卻是明顯的塑膠套管。 順便讚美一下這位男演員李東學,據說此人為了這個角色,特別去學習吹笛,雖說觀看拍攝幕後花絮的時候發現他吹得很糟糕,至少不是隨便擺姿勢胡吹罷了。
這一幕很有趣,請看下圖的葉瀾依,這樣的站姿或許實屬平常,但出現在正式場合是很不合適的。 那是皇后的景仁宮,不是哪個犄角旮旯,也不是葉瀾依自己住的小宮殿,更何況還有皇帝在場呢。 葉瀾依就算再我行我素,這樣囂張的站姿,好像也有些不妥當?
或許,戲劇為了表現主人翁的性格,站得斜一點或擺pose裝兇悍,也是可以接受的。 那麼下面這只「手釧」? 「釧」是一種手臂上戴著的鐲狀裝飾品,不是串珠。 下圖的問題除了「釧」,還有珊瑚的問題,這一串明顯全都是染色的山珊瑚,沒有價值,而且還挺醜的。 若能弄一串真正的珊瑚會更好,珊瑚的真偽辨別可參照〈串起每一刻:「曬」點這五年設計的手工珊瑚項鍊(四)珊瑚基本常識分享〉或〈貼著脈動:「曬」點這五年設計的手工珊瑚手環、手鍊、編織戒指(珊瑚鑒別的方法)〉相關內容。
至於真正的「釧」? 大致上有兩種,「臂釧」或「腕釧」,下面兩張我拍的圖就是「臂釧」(也稱為「纏臂金」或「跳脫」,圖後面那一串串連在一起的金釧就是了,女子用於套在上臂當裝飾品),這是明朝后妃的純金款式陪葬物,可追溯到的設計甚至到漢朝,記得在唐宋的古墓就有類似的金屬陪葬品。
電視劇麼,或許不能像本人這樣,小事情得斤斤計較,但是常識絕對不可混淆。 好比給高燒之人降溫。 果郡王臥雪救美人,想要幫甄嬛退燒的那幾分鐘表演,說來非常浪漫,不過真的要讓人退燒,臥雪讓自己遍體僵冷可沒有用,如電視劇裡面浣碧拿冷水給甄嬛擦手、冷敷額頭也沒有用。 要如何在那樣的古老年代、缺乏抗生素、沒有退燒針可施打的情況下,讓女主角順利退燒? 很簡單,先讓浣碧剝光甄嬛的衣物,用雪水給她擦身降溫,倘若不行,還可以拿烈酒擦身散熱,畢竟果郡王那樣愛喝酒,隨身都能摸出一小壺「西域來的玫瑰醉」,要在清涼台摸出幾罈老酒肯定不難,而且穿得那樣整齊給人降溫,除了不能在逐漸發汗後換上乾爽衣物,更是製造新一輪高燒的錯誤舉措(聽說男演員就為此連續幾分鐘的鏡頭發了三天高燒)。
電視劇或許無法改變環境,但仍要列舉幾項拍攝地點的常識錯誤。 例如:門口的對聯。
其他景點很常見,也算是個老問題,但個人仍覺得應該提出,盡量改善這個常識錯誤的情形。 上面的「上善寺」,其入口處的對聯顛倒(錯字),上聯應該在右,下聯必得在左。 對聯順便附錄於此:「甘露灌頂受菩提記 更誇張的是皇帝最常去的勤政殿對聯:「忠勤基政譽隆德劭
再來,或許有人會覺得是「吹毛求疵」,但仍有參考之處。 因為只要是皇帝的劇中「墨寶」,沒有一張是同一個人寫的,字體全都不相同。
這裡一對照,上面皇帝深情敘述懷念愛妻,下圖右邊是要準備對年羹堯開鍘,字體差異太大。 甚至於,下面兩張毛筆字都出現了同一個簡體字。
「斃」這個字,就算甄嬛為了方便而寫簡體字,對於皇帝而言,不會這樣書寫,因為雍正是個處事嚴謹之人,不可能隨手寫出這樣的字,可參照下面所列舉的朱批。 雍正的字體很容易辨認,清朝皇帝的毛筆字,通常雍正會用行書,字體迺勁順暢,不會寫得如上下兩圖這樣僵硬死板。 此外,甄嬛竟膽敢使用御用朱筆來寫字,這是犯上的行為,若在雍正的時代,肯定會因大不敬之罪而掉腦袋。
上面這三個畫面,中間多了個甄嬛的筆跡,但是仔細觀察,皇帝的三個筆跡都不相同! 可能會有人說:或許雍正皇帝喜歡練習不同的字體? 個人曾經在評論《雍正王朝》時(《雍正王朝》為清世宗翻案?(下))舉出真跡來對比,此時對照《後宮甄嬛傳》,仍舊可以細細觀察。
根據個人觀察,勉強說說《後宮甄嬛傳》裡面字體最像的,反而是甄嬛所寫的那張,但字體的氣韻依然遠遠不如。 下面兩張圖,年羹堯的字是很美的,雍正皇帝的真跡則顯得瀟灑順暢,使人印象深刻。
下圖也是雍正在奏摺上的真跡對照。
不過,再細看這些字體,很簡單就能發現:給甄嬛和果郡王允禮寫家書的道具人員,應該是同一人。 雍正皇帝的字體太特別,模仿不來想必也是個問題。 但仍要讚美道具人員,至少允禮的家書寫得頗讓個人喜歡,特別是筆墨間要教訓我最看不慣的浣碧(甄玉隱、鈕祜祿‧玉隱),內容雖說隱晦且有點委婉,但使我讀得真是爽快。
下圖的是雍正時期銀票,東西沒問題,劇中龍套太醫劉畚忙著算錢時,差點被滅口。 有滿文對照,式樣也模仿得沒錯,但是卻少了重要的日期,使用的數字沒採用數字大寫(伍百),根據個人在博物館曾見過的真品,這種「偽鈔」拿去銀號是不可能兌換的。
下圖是果郡王允禮被皇帝忌恨的無聊原因:十七爺可以「一箭射鴿四目」! 或許如甄嬛所讚嘆的,電視劇裡面王爺勇猛絕倫,「京西的野鴿子一箭中四目」這樣的神奇箭法,不可能存在於現實世界,但是細看圖片,道具完全不符敘述。 個人不確定北京西邊的鴿子是不是長成這樣,大致上鴿子品種很難評論。 然,可能是出於避免虐殺動物或血腥鏡頭的考量,鴿子龍套的演出,看起來還是不錯的。
再來就要說說此劇的另一個猥瑣君王:準噶爾摩格可汗。 劇情裡面的重點,在於摩格想得到甄嬛這位「熹貴妃」,可是女主角不情願,為了威逼美女屈服,摩格私底下找甄嬛對話,用過去曾在凌雲峰眼見甄嬛與允禮一起出現的往事,脅迫說要告訴皇上。 當然,一如原著裡面的摩格那樣,動了真情的男人不會密告,也不希望傷害喜歡的女人,所以摩格最後摸摸鼻子,拿了時疫的藥方(而非小說裡甄嬛的小妹甄玉姚)就回家了。 下面幾張圖是很重要的密談交涉鏡頭。看出問題在哪兒了麼?
顯然,摩格和甄嬛的「密談」有不少「打醬油的」觀眾。
從上面兩張圖,可知距離摩格及甄嬛大約十公尺遠的地方,也就是圓明園的花園裡,最少有三名巡邏的黃馬褂衛兵。
但這還不算什麼,因為大約兩公尺後方的假山後,有皇帝的暗殺部隊--血滴子統領--夏刈的偷窺,肯定講了什麼悄悄話都能聽得見。 看出問題所在了沒? 黃馬褂巡邏侍衛,就列隊在這堆假山後面不遠處,從摩格左側斜後方的角度,侍衛們就算瞧不見楊柳間私下會晤的摩格與甄嬛、崔槿汐,卻絕對會看得到沒有遮掩藏身的夏刈! 這偷窺,合理麼?
為何年家「多行不義必自斃」? 在「文字獄」盛行的雍正王朝,年世蘭竟然膽敢在她的翊坤宮屏風上,出現「明朝風起」這樣的大逆不道字眼! 就連一本詩集,也會從汪景祺案一路延燒到錢名世案,牽連的不僅僅是歷史上的許多人,同時女主角甄嬛她爹甄遠道也要下大獄,蹲在天牢還差點給安陵容讓人放老鼠害死。 這麼「反清復明」的表現手法,還是在皇帝最愛逛的寵妃宮殿裡面,難怪年家敗落迅速? 順便一提,華妃最討厭牡丹(象徵皇后,烏拉那拉‧宜修自比此花),年世蘭最喜歡的是芍藥,雖說牡丹與芍藥很相似,但華妃的性格是絕對無法容忍屏風上的「紅牡丹」的!
其他內容請參照: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二)後宮中皇帝的廿五個女人們:舊社會一夫多妻、滿漢矛盾與封建王權的惡果!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四)甄嬛這個女人的愛恨情仇、爭權奪利、派系鬥爭,以及她的心境轉變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五)愛新覺羅‧允禮從果郡王變為果親王的悲哀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六)華妃一黨:美豔兇悍的華妃、馬屁精麗嬪、耍花招的余鶯兒、忠心的頌芝、最狠毒的曹琴默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七)皇后一黨:最壞的皇后、最蠢的齊妃、最小心眼的瓜爾佳‧文鴛、最厲害的太后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八)皇后一黨:最可悲的安陵容,後宮趨炎附勢的女人,還有劇情幾點不合理與不符史實之處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九)沈眉莊和溫實初的戀情,還有沈氏的身家解說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最透澈的齊月賓(端妃)、最重親情的馮若昭(敬妃)和不得不依附或聽命於甄嬛的女人們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一)不幸且不符歷史的太后、皇子、皇孫皇女們、乾隆帝和幸運的玉嬈與愛新覺羅‧允禧夫妻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二)甄嬛身邊的好姊妹(崔槿汐、流朱)和最差勁的妹妹甄玉隱(浣碧) (代ROSY貼,待續)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