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雍正王朝》為清世宗翻案?(下)
2008/12/25 23:59:33瀏覽23811|回應12|推薦38

雍正時期,許多西方國家已經接觸了清朝,對於西方的影響,從他的油畫就可以看得出來,雍正的海禁政策,並不表示他排斥西方文化和思想,對於算數方面,他承接了康熙皇帝的做法,甚至請了義大利籍的老師。

《雍正王朝》劇中,當唐國強戴著古怪的假髮出現在鏡頭前,我都會忍不住笑出來,這是題外話,他隔年得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我是相當高興的。

字跡,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人,在刑事案件的側寫(profiling)裡面,要分析一個人的內在、精神狀態與潛意識,甚至是基本認定寫字者是否右手有疾,看字跡和字體是否端正,就可以大略判斷出來。

寫字的美醜,看各人的審美和判斷,寫得一手好字,的確會讓人有初步的好印象。

不過,我個人認為,字的美醜只是浮表,要一窺內心世界,還得從一個人的用字和字體來觀察。

比如說,雍正皇帝的行書,流暢有勁,內地西苑出版的御批專書,收錄了大部分的奏摺御批,我個人有幸買到一分岳鍾琪將軍的奏本,此人的楷書寫得分外漂亮,有空會另文介紹。

唐國強飾演雍正皇帝,真的是經典。

除了演員氣質,以及精湛的演技,許多觀眾可能不知道,唐國強本人就擅長書法,他和陳寶國一樣都加入了中國書法協會,很多鏡頭他寫了行書,都是花了許多時間模仿雍正的筆跡,親自展現成果在電視上寫出來的。

唐國強所擅長的是顏體(他演過顏真卿)和草書,個人功力深厚,筆法凝練渾厚,草書縱橫跌宕,是個很有內涵的人。

雍正的文字,向來都不說什麼漂亮話,也完全沒有明清兩代的八股作風,雍正皇帝非常務實,他寫口語、引用佛道儒的經典、用字精準,除了不時使用一些佛經上的偈語,甚至連醫學都有涉獵,看得出來讀的書既雜又多。

比如他回給年羹堯的奏摺,就能發現這樣的實用特質。

年羹堯的楷書也是非常讓人讚嘆的。

飾演年羹堯的杜志國,氣質稍微猛悍,不過有幾幕拍攝他上書寫奏摺,鏡頭帶到摺上,也是一手好字,看得出來為了飾演這個角色,演員是花了一番功夫的。

年羹堯是讀書人出身,早年在雍親王府,就被雍王爺看出才幹,所以將他外派歷練,後來雍正上台,為了徹底控制軍隊,又讓年羹堯藉西北動亂,擔任大將軍出兵討伐叛亂的羅卜藏丹增,年大將軍威鎮西北,卻始終有私心,在要求朝廷增援糧餉的時刻,從中獲利不少。

更誇張的是,年羹堯將自己的人馬安插在各官司領域,形成年黨,並且殺死反對他專擅的孫嘉誠,雍正為了節制年羹堯,娶了他的妹妹當年妃,卻阻止不了年羹堯的野心,朝堂上反對年黨的臣子結合起來,八賢王又在其中運作,最後雍正皇帝只有讓軍隊暗樁岳鐘琪將軍發難,奪了年家兵權,甚至連降好幾級,逼得年羹堯只能上吊自盡。

很多人認為,雍正皇帝要殺年羹堯,是所謂的「狡兔死,走狗烹」,在《雍正王朝》戲中,或許並沒有特別強調這種想法,然而從上面年羹堯的奏摺裡,他卑屈地將自己寫成「奴才」,結果那兩個字讓皇帝劃掉了,改為「」來表示「得體」,由此可知,在雍正的心目中,漢人與家奴都是平等的,也都為他所重用,這也顯現出雍正的大度。

只看能力,不問出身,不識字的李衛讓雍正拔擢,也是個好例子。

對於雍正來說,年羹堯是他的重臣,除了給予相當的提攜,還對他個人的文章修為讚不絕口,尤其在奏摺上,皇帝御筆說得明白,他認為年羹堯是「端人正士」,還是「留心性理」的人,御批稱讚了幾句,沒有太多冗長的文言文。

雍正不喜歡大部分的知識份子,尤其是那些科舉出來的漢族文人,這些人有門戶定見,性格高傲,比如李紱就是其中之最,他認為這樣的讀書人死腦筋,不懂得變通和做出實際作為,因此除了張廷玉之外,用人多注重在經濟與軍事。

年羹堯很務實,此人之所以失敗,就在於太過於鑽營算計,他很會討好上意,做得不會太過分,也不落人口實,比如他在四川當山大王,用度奢侈,卻只送給皇帝一些水果而已。

雍正是個非常簡樸的皇帝,連一點水果,都能讓他高興,畢竟他關心的是國計民生,而非享樂浪費,看看他所寫的御批,欣賞之情,句句都表現了出來。

雍正的御批文字,有人特別去考證過,總字數竟然高達千萬字,顯示他每天的工作量,簡直超過一般人的想像,當皇帝並非成天花天酒地,而是相當的苦差事。

《雍正王朝》將這部分特別拍了出來,皇帝半夜還在看密摺,每天御批平均超過一萬字,最多睡兩個時辰,非常辛苦。

在歷史上,雍正的後妃在他即位後,總數並沒有增加,從頭到尾也就八個女人,一般的清朝皇子,年輕時有通房丫頭,還有宮裡特別送來的女子,他老爹康熙和兒子乾隆皇帝的後宮就不說了,雍正只有三個兒子,康熙卻有廿四個兒子,在數據上就是很大的差距。

送禮,要送得主子喜歡,更要送到人心裡。

早年的年羹堯,面對雍正這樣的皇帝,心中早就把上意摸了個清楚,他不送水果,就寫律詩兩首,雍正皇帝的學養深,最痛恨無謂的浪費,所以對於這樣的禮物,顯得相當欣慰。

看看他回給年羹堯的御批,文中說道要年「以自己勤慎服勞,公正廉潔為主」,這樣的叮囑,可以看出雍正皇帝對他的期許,更能夠明白,雍正這個人,並非做一套說一套,而是發自真心勤勞任事的好皇帝。

文中一大篇幅,又來讚美年羹堯,因為年保舉了一票人等,說是需要辦事人員,所以上奏皇帝,雍正說「知人則哲」,後文繼續說年羹堯有才情,既要為年「留心」找人,還為他一個臣子「特禱」,愷愷切切,讀了讓人蠻感動的。

反觀年羹堯的奏本,就顯得馬屁多了,漢人在滿家天下,自然會比較喜歡奉承上意,不過要說多麼虛偽噁心,年羹堯也幹不出這種事,年是讀書人,他稱讚皇帝「學由天縱,又擅多能」云云,看起來不會很出格,後面繼續賣弄文采,可見得年羹堯這人,也不至於太阿腴。

以一個皇帝來說,已經富有天下,能稱讚的也就學問和才能,多寫兩首詩,顯擺一下自己的文學素養,然後以此來暗捧雍正,我認為非常高明。

當然,雍正這樣的人,四十五歲當上皇帝,什麼官樣文化或馬屁文章沒見過?

務實嚴肅的雍正皇帝,顯然並不乏溫情的內心世界,有幾封奏摺之中,他就特別叮嚀年羹堯或者李衛,要他們注意身體,或者賞賜人參藥品,特別是道家丹藥。

雍正不像他的父親,也不像他的兒子,他沒有南巡北狩,如康熙一樣花大錢巡視統治地區,也沒有像乾隆皇帝那樣常常視察大江南北或微服出巡,雍正的父親康熙雖然只有三次南巡,一次都能讓專責的官員魏東亭破產,因為康熙住在他家裡,魏東亭窮到甚至跟國庫借錢(後來雍正在催繳的時候,任用的田文鏡手段太超過,把年老的魏東亭逼得還不出錢來,只能上吊自殺),可想而知浪費公帑到何種地步。

雍正也沒有東巡西走,出了潛邸到養心殿,皇帝十三年都是在北京城的辦公桌上度過,他的生活單調乏味,妻妾是舊人,自己也從來沒有不良嗜好,這個清心寡慾的皇帝,早年看佛經,後來為了政治目的也信了喇嘛,耗費最多光陰卻都在辦公。

雍正皇帝煉丹,並不是新聞,他自己從道教古書裡面找出煉丹法門,這纔了不起,畢竟健康是自己的,身體是國家的。

皇帝養生。都有特地找人服務,雍正則是自行研究,後來他暴卒,許多人認為有可能是「吃錯藥」,我個人覺得「過勞死」也不無可能,丹藥只是其中一個原因。

但我們不可以忽略,在《雍正王朝》劇中所透露出來的訊息:雍正之死不單純。

但是真正的原因是什麼?這就有賴歷史學家考證了。

 

雍正時期是一個渴望勵精圖治的朝代,官場貪墨成風,「清官」兩字之所以「誤國」,據稱就是從他治下開始,因為政敵找不著雍正的錯處,就把他所任用的一批廉潔官員拿出來說事。

用今天的話說,官場貪汙案,就是一場場複雜的官場爭鬥,要能夠弊絕風清,就得學雍正的作法,採用嚴厲打擊的作風,徹底改革,纔能讓國家整體走向成長與富強。
 
比如雍正所用的李衛,在劇中對抗貪官,早先太子黨要殺他滅口,八爺黨要殺他滅敵,可是雍正卻因為他的才智,破格提拔;又像後來貪腐的年羹堯,早年急功近利,後來賣官鬻爵,八爺黨要接近他,到了最後,雍正只能逼他自裁。

任事用人,就怕那個「貪」啊!

會不會當皇帝,而且是一個放眼未來的領導人,就看有沒有雍正的決心和毅力。

會不會當官,而且是當個好官,官場的規則是一回事,重點是要把心向著百姓,把眼盯著貪官,比如李衛扳倒了知府就當了知府,扳倒了道臺就當了道臺,總會有一條出路。

《雍正王朝》除了告訴我們一個皇帝的故事,還從許多圍繞皇帝的人與事之中,告訴了我們,陷進了金錢與官印結成的大網中,會有什麼結局……

下圖是雍正道裝像,右邊的就是他。
雍正皇帝煉丹修道,篤信佛教,可以說在內在的修行與對外來事物及觀念的容忍參酌方面,算是個比較開明的皇帝。
也有一說:雍正皇帝對男女情事方面比較淡泊。
如果對照起他的父親康熙皇帝,雍正的女人不多,生的小孩也少,加起來只有十個不到,反觀他的兒子乾隆皇帝和康熙一樣都生有幾十個小孩,父子兩輩的生育量,那就是驚人的差異了。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DrCompost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謝謝
2009/12/05 10:36

對岸朋友在如何正確「引用」上的訓練是較少,再加上言論有管制,所以很喜歡在網路上傳消息。

謝謝妳這麼詳細的回應,真的是讓人受寵若驚。

上次問了個問題,自己有點懊悔,太懶了。怎麼可以自己都不花時間,就把工作丟給人?後來我自己是花了點時間,不過網路上的資料彼此並不一致,我還真的是搞的﹝得?﹞不太清楚。

再次謝謝妳的細心,慢慢來,不要耽誤正事了。

Rosy(rosylovesyou) 於 2009-12-05 11:16 回覆:

我個人對於「引用」也充滿了很大的困惑,比如影片,或者音樂(著作權問題,以及授權問題,那麼多部落客都在使用影音,轉貼音樂影片變成一種不得不為之的麻煩,畢竟介紹有所困難的情況下,勢必得「引用」片段),這就很讓我感到困擾了。

但是在文字方面,就沒有太多困難度,「引用」嘛,框起來註明了就沒問題。

你為何要懊悔?不明白。「人未有生而知之者」,能提問題,敢提問題,還可以找出問題,我覺得很重要,大抵上,我很願意探索新的問題,比如西藏之旅,那些問題森羅萬象,差點把地陪和喇嘛給問得煩死。

「輕信」是一種大多數人的問題,我不太容易信賴自己所不確定或者沒有深入研究過的東西,所以,我認為自己的學問都是自己從一點一滴的詢問而來。

為何古人說「大哉問」?因為尋找答案很重要,總還是得先提問囉,人生的「正事」貌似很多,實際上,先設想出幾個攸關自己存在的問題,或者是如何充實自己,那麼,一切都可以變成「正事」。


DrCompost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妳真的是
2009/12/05 09:52

很會說故事,讓我工作一半讀的欲罷不能。

雍正王朝是我惟一看過的大陸劇,很喜歡,看了三次,還買了 DVD。

我也喜歡唐國強,他演的雍正真的是入木三分。後來與大陸友人聊天,才知道他有一陣子被歸為「奶油小生」。這辭在大陸原本是很負面的,他們喜歡男明星要有男子氣概。

我認為二月河的原著不錯,對我這種普通的水平而言,覺得他描寫的皇帝心思描寫的很好,有那個味兒。跟著他寫嘉慶的那個作家就差多了。

看了妳回那大陸友人的話,很恰到好處。

我有信心,Rosy 一定會是個好編劇的。

Rosy(rosylovesyou) 於 2009-12-05 10:21 回覆:

寫小說的人都要有這方面的長處,你覺得我故事說得好,如此我就很滿足了。

大陸劇我看得不算很多,近年青春偶像爛劇不少,《雍正王朝》拍得好,要感謝的是編劇和導演都各如其份,演員也挑得太好了,從過場的小太監到重要的兩個皇帝演員,都是經典。

唐國強年輕的時候,有幾個穿時裝的角度,我個人覺得有點神似林志穎,正巧這兩人都是「奶油小生」,笑容特別像(以前和《茶館》的朋友比對過照片)。

二月河的帝王系列當時賣到缺貨,主要是他描述的角度,和以往的小說作家從漢人的立場來看清廷帝王,有根本上的差異,他本人也去觀察過雍正的朱批,說真的,連我看了雍正的文字,都覺得這個皇帝讓人覺得「很親切」,充滿了溫情。

我很歡迎來自任何網友的提問與指教,當初寫這篇的時候,也料想會有人根據「奴才」這一點來詢問,內地有不少學者認為,「奴才」高過於「臣」的地位,其實他們沒分清楚,滿清有個絕大的好處,就是「公私分明」,「家」領域的「奴才」,無論皇帝個人怎麼看待,都屬於潛邸和後宮,到了朝廷議政的時候,或者是書寫公文和奏摺,「奴才」這種說法就不「得體」了。

而且我向來抗拒轉貼文章,寫部落格是表達自己的觀點,別人說了什麼,一切按照證據來說話,就算是魯迅這樣的大師級人物,我也可以狠狠酸上一把。

沒人找我當編劇,我那留言只是說笑,劇本我也沒嘗試過,生活和工作上沒有需求。

欠你的文章應該今天就可以寫好,其實也不算什麼,因為辭彙這方面的問題,我在書寫與查證的時候,也算是驗證自己的所學,順便想想自己是否犯過同樣的錯誤。哈!


北京姑娘
台湾近年来有什么优秀历史剧集推荐么?
2009/02/12 21:29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些台湾的历史剧,比如今一些瞎胡闹的古装剧要正规。现在央视总放《意难忘》《宝岛少女成功记》等很长的现代剧集。不知您有何推荐的优秀历史剧集么?谢谢!
Rosy(rosylovesyou) 於 2009-02-13 01:21 回覆:

台灣近年有優秀歷史劇集?我也想知道,但就我所觀察,沒有!

電影的話,《1895》可以看看,台灣閩客衝突沒著墨深一點,我有些失望。

個人覺得有個非常精采的題材,可惜台灣編劇太差,歷史修養欠奉,倘若有人找我當編劇,我可以寫出四十集沒有冷場的劇本。可惜啊!


北京姑娘
谢谢指教!
2009/02/11 12:12

对了,很期待您对《大明王朝1566》的评论。这是近年来我看过的可以与《雍正王朝》相媲美的一部历史大剧。可能有点沉闷,但非常精彩!

大陆有很多好演员,演技没的说!长相可能是普普通通,但更给人以真实感。像雍剧中的张廷玉 八爷 十三爷 李卫 年羹尧 太监李德全 邬思道等等等等。《大明》剧中的海瑞 嘉靖 商贾就不必说了 那些太监都是很出彩的(喜欢杨金水!)

Rosy(rosylovesyou) 於 2009-02-12 00:57 回覆:

《大明王朝1566》怎會沉悶?太精采啦,簡直是十年內最讓人震憾的幾齣電視劇之首!我還在搜尋一本書,沒齊備我無法下筆,這是一種對歷史的堅持。

大陸演員好得沒話說,陳寶國和唐國強都是我的偶像,尤其是他們都雅擅行書,我這人最是崇拜才子型的人了,演技和個人才學很重要,長相順眼即可。

《大明王朝1566》竟然在台灣沒造成轟動,我很訝異也惋惜。


北京满族姑娘
继续
2009/02/10 19:34
  “奴才”与“臣”这两个称谓,谁尊谁卑,以今人的眼光,无疑是“奴才”低于“臣”。但这种判断,与清朝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奴才”一称,从表面看,似不如“臣”字体面、尊严,实则“奴才”要比“臣”金贵得多。“奴才”,实际是一种满洲人主奴之间的“自家称呼”,非“自家人”的汉人是没有资格这样称呼的——正如赵太爷骂阿Q:你也配!汉臣称“臣”,并不是皇帝为了照顾汉臣的面子,“特地优待,锡以佳名”,而是为了与“奴才”一称相区别,以显示汉臣的地位低于满臣。俗谚云:“打是疼,骂是爱”,清朝皇帝让满臣自称“奴才”,实际是骂中之“爱”;反之,不让汉人称“奴才”,则是因为缺少这份“爱”。
  
  在实行奏章称谓制度的过程中,也出现过特殊的情况:即有汉臣虽然称了“臣”,却遭到皇帝的申斥。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满臣西宁、达翎阿与汉臣周元理,联名上奏“搜捕蝗孽”一折,二满臣皆自称“奴才”,周元理自称“臣”,按理说,这是符合规定的;但乾隆皇帝却怀疑周元理称“臣”是“不屑随西宁同称,有意立异”,是不服当奴才。实际上,周元理哪敢作如此想?他巴不得能自称“奴才”呢!没想到却受到乾隆帝的猜疑。乾隆帝在这件事上,大约是玩弄了韩非子所说的“恃术不恃信”的诡道。规矩本来是自家定的,但他却出尔反尔,责备臣下,完全不讲信用。“恃术不恃信”,本是中国历代皇帝驾驭臣下的一个宝诀,乾隆皇帝对此显然运用娴熟。
  
  鲁迅先生一生憎恶奴气,屡屡说到中国人的奴性重。他又常说,中国人做了满洲皇帝二百多年的奴隶。中国人的奴性之养成,固然与封建专制制度有关,但是否与皇帝特别喜欢奴才有些关系呢?清朝大概是由于自己的奴隶制基因,尤其喜欢奴才。清朝奏章上的“奴才”的特殊地位,就是皇帝特别喜欢奴才的一个证明。
Rosy(rosylovesyou) 於 2009-02-10 22:11 回覆:

您轉貼的文章很長,套句王熙鳳的名言:「這是五六門子的話呢。」

在我手邊所有的記錄中,沒有這樣的說法,您引用的內容取材自北京日報易水生的文章,至於魯迅的觀點,我個人是置疑的,我手上有台灣中研院史語所的資料,以及國史館新修新清史,查無資料。

網路上的文章,特別是轉載內容,我從來不當真,只看證據

您知道我為何會買了整套《清代皇帝御批真迹選》?

周元理的聯名奏章,沒有證據,而且有「奴才」二字的摺子,我翻完全套書也就年羹堯一篇。不然您以為我為何貼出照片佐證?

建議大家要談歷史,不要拿別人的網路文章來留言,謝謝!


北京满族姑娘
继续
2009/02/10 19:29
满洲人入关前,大体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虽然占据了中原,但奴隶制的胎记并未完全退去,“严分着主奴”,就是一个明显的表现。即使到了晚清,满洲人内部仍保持着很浓厚的奴隶制习气。坐观老人《清代野记》记云:“每有旗主,贫无聊赖,执贱役以糊口,或为御者,或为丧车杠夫,或为掮肩者。若途遇其奴,高车驷马,翎顶辉煌者,必喝其名,使下车代其役,奴则再三请安,解腰缠以贿之,求免焉。故旗奴之富贵者,甚畏见其贫主也。”这就叫“严分着主奴”。“严分着主奴”的习惯反映到典章制度上,便是满臣奏事时要自称“奴才”。满臣自称“奴才”,不仅表示自己是皇帝的臣子,更表示自己是皇帝的家奴;而汉臣则没有满洲人传统的主奴关系,所以也就只有臣子的身份,也就不能称“奴才”。正因为这个原因,马人龙奏事时自称了“奴才”,便被认为是冒称。
  

Rosy(rosylovesyou) 於 2009-02-10 22:12 回覆:
基於禮貌,謝謝您的轉貼!

北京满族姑娘
这个:)
2009/02/10 19:22
   在实行奏章称谓制度的过程中,也出现过特殊的情况:即有汉臣虽然称了“臣”,却遭到皇帝的申斥。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满臣西宁、达翎阿与汉臣周元理,联名上奏“搜捕蝗孽”一折,二满臣皆自称“奴才”,周元理自称“臣”,按理说,这是符合规定的;但乾隆皇帝却怀疑周元理称“臣”是“不屑随西宁同称,有意立异”,是不服当奴才。实际上,周元理哪敢作如此想?他巴不得能自称“奴才”呢!没想到却受到乾隆帝的猜疑。乾隆帝在这件事上,大约是玩弄了韩非子所说的“恃术不恃信”的诡道。规矩本来是自家定的,但他却出尔反尔,责备臣下,完全不讲信用。“恃术不恃信”,本是中国历代皇帝驾驭臣下的一个宝诀,乾隆皇帝对此显然运用娴熟。
  
  鲁迅先生一生憎恶奴气,屡屡说到中国人的奴性重。他又常说,中国人做了满洲皇帝二百多年的奴隶。中国人的奴性之养成,固然与封建专制制度有关,但是否与皇帝特别喜欢奴才有些关系呢?清朝大概是由于自己的奴隶制基因,尤其喜欢奴才。清朝奏章上的“奴才”的特殊地位,就是皇帝特别喜欢奴才的一个证明。

北京满族姑娘
:)给您提个小意见!
2009/02/09 20:33

您好!偶然看到了您对于《雍正王朝》一剧的评价,大有感触。不过,在(下)部中有一处错误。您写道“年羹尧卑屈的把自己称为“奴才”,而雍正改为“臣”,显示出汉人与家奴都是平等的……”其实这点您错了。现在我们的观点想当然的觉得自称“臣”比自称“奴才”好听 有尊严,而在满清,只有满族臣子才有资格自称为 奴才。这不是卑微,而是一种荣耀。因为奴才是家人,是皇上的自己人,比 臣 要亲近的多。汉人臣子不是满人,在满清帝国中永远是入关后被征服被统治的异族外人,所以只能自称为"臣",这就与皇帝的关系远了许多。您若是读过二月河的帝王系列三部曲就会发现 汉人张廷玉自称为臣 纪晓岚自称为臣 ,满人和珅 福康安都可以自称为奴才。

所以说年自称为奴才是一种更荣耀的称呼,他是汉人抬旗,并不是真正的满人。而雍正改为 “臣”恰是不给年这个面子!!!

Rosy(rosylovesyou) 於 2009-02-10 18:21 回覆:

二月河的書我有,先說考證的問題,不能說我錯,也不能說他對。

抬旗的家奴,在官場上自稱「奴」本就不符體制,這是正式的摺子,跟年羹堯是否為「臣」有階級或族群上的差異,基本是不同的考量。

試問:寫公文時能用這種稱謂嗎?書寫公文,有一定體制規定,不能亂用,清朝多少文字獄,對用字的要求會如此隨便?

滿漢一家是清初康老爺子就在做的,漢人在雍正時也並未受到特別打壓,我手邊的摺子範例,沒有一份有滿族大臣在官方文件上自稱「奴才」,請注意。

滿清的家奴身分會高於漢人庶族?這有待討論,但我可以很明確地說,奴隸階級,從奴婢到僕役,要成為封疆大吏如年羹堯,雍正要收年家女人封妃,都得抬旗,這是皇家身分問題,和「奴才」稱呼是兩碼子事,更與「面子」無涉。

和珅自稱「奴才」,有見諸官方文件麼?沒有這種事!請勿被小說誤導。


孫立人的粉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還有那個李衛
2008/12/29 14:25

在處理攤丁入畝時用的方法真是令人叫絕,當年曾告訴連宋陣營的人馬,轉告主子看這齣戲,學學李衛用基層熟悉的聲音宣達政見‧‧,可惜!

這些高層‧‧。


讓英雄蒙塵,日後就不易有英雄!
Rosy(rosylovesyou) 於 2009-01-06 00:25 回覆:

謝謝您的經驗分享。


快樂的阿關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我看過這個
2008/12/26 17:52

發覺韓劇真的很喜歡亂改歷史,比起日本的不承認歷史,我會覺得韓國的那種態度比較低調但更邪惡。(至少,我還未太覺得日劇有什麼亂改歷史以彰顯日本的偉大之類)

想聽你的意見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真的是不得已嗎? 

Rosy(rosylovesyou) 於 2008-12-28 01:19 回覆:

韓劇?不值得討論。

我近年看的日劇,有關歷史的就是《李香蘭》還有《豐臣秀吉》,可能是以前看過井上靖寫淀君茶茶和豐臣秀吉的故事,覺得劇中還是過於誇大,至於李香蘭的歌舞,比起劇情描述更有趣些。

李世民的故事,大陸劇拍得很多,《貞觀之治》我打算以後來寫專文。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