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5/27 00:00:06瀏覽12093|回應2|推薦15 | |
前文請參照: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四十八)臆想歷史與「韓版甄嬛傳」扭曲朝鮮歷史的《宮中殘酷史》(上)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四十九)「韓版甄嬛傳」《宮中殘酷史》扭曲朝鮮史(中)丁卯、丙子戰爭的邏輯混亂
今晚真的是十七,為了「農曆四月十七日」這個女主角甄嬛的生日,以及電視劇令個人記憶猶新的許多經典片段,總覺得該替《後宮甄嬛傳》繼續寫點感言。 本人天生性格挑剔,由於喜歡歷史與創作,深自期許能把自己的興趣及各式各樣的目標都做到一種在標準以上的滿意程度,因此就算網友會覺得個人這樣的《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已經在「炒冷飯」,對我而言卻是將這個系列組織得更為完善的過程。 故而許多人會轉而搜尋熱門話題來書寫,我還是秉持既有的態度,不學別人跟風忙著賣書賺錢,打算繼續探究戲劇的文化和歷史層面。 寫《宮中殘酷史》這樣標榜「韓版甄嬛傳」的電視劇,說來就是一種樂趣,因為這戲能批判的主題太多,這樣褻瀆歷史的東西拍攝出來,還能讓不少人追捧,個人深以為可恥,而且對編導雙方均甚感可悲。
首先是上圖這位朝鮮真實歷史人物:金自點。 金自點是朝鮮李朝的文臣,也是實際的性理學者,金自點字成之,號洛西,朝鮮西人黨的中堅份子成渾、宋翼弼的門人,可以說是掌握朝鮮政教多方面的知名文學家、政治家、詩人、作家、思想家,因參與仁祖反政(朝鮮仁祖的武裝政變篡位,奪了叔叔光海君的王位),金自點是平亂功臣,受勳爵位為洛興府院君(給功臣和國舅此類外戚的爵位,為正一品官,李朝廢除學自中國的公、侯、伯等爵位,更名為府院君,可參照《朝鮮王朝實錄‧太宗實錄》內容)。 但這齣戲是怎麼演繹這樣一個真實人物的? 就為了醜化當時親近大清的歷史人物,金自點被標示為一個只知道在兵臨城下時沉溺於溫柔鄉 、參與後宮內鬥、好色無腦、毫無文化與軍事認知的老流氓,因為清兵打入王都(今南韓首爾)而沒去起兵勤王護主,讓朝鮮仁祖狠踹幾腳之後流放到荒島,這個在戲中號稱「領兵三萬」的「將軍」如同一個落魄的孬種,十幾分鐘趴在泥地上挖樹洞、啃草根、搖搖晃晃想要爬上懸崖跳海自殺…… 這個白髮蒼蒼的傻子甚至站在山崖上嘶吼亂叫,訴說自己找不著東西吃、痛罵朝鮮仁祖忘恩負義…… 縱然金自點這個朝鮮人確實背叛舊主朝鮮仁祖,主子親明但金自點在政治方面卻傾向大清,可能與南韓編導所認定的歷史角度有些歧異,然而一齣戲可以這樣醜化一位政治家嗎?有必要把他拍成狗一樣癱在地上喘氣、連野外求生也絲毫不懂的矬樣麼? 有必要讓朝鮮仁祖如此暴躁到在後宮就亂踹金自點,忘了如此會斯文掃地、大王威嚴不再?
或許是為了表現其戲劇化,因此僅能在少數地方(如上圖的「教旨」,以明朝皇帝為正朔,朝鮮大王蓋印後頒發者稱之)表現大致上正確,而整部戲處處都有破綻。 上面這張圖,朝鮮大王的王印必須蓋在大明王朝的皇帝崇禎的「禎」字樣上,這是通例以示尊崇並可防竄改,順便一提,如下圖所示為正確教旨。
上圖朝鮮仁祖真品,引用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picview/6578470/6698150/2300728/0b907cd95c51345c10df9b5
倘若看過前一篇〈《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四十九)「韓版甄嬛傳」《宮中殘酷史》扭曲朝鮮史(中)丁卯、丙子戰爭的邏輯混亂〉,上面這圖標明的是丙子戰爭(一六三六年底)的大清進軍路線,與丁卯戰爭(一六二七年)有根本上的差異。 不同處主要有: 1.年代不同,丙子年(一六三六年)在後,丁卯年(一六二七年)在前。 2.戰爭對象與規模不同,丙子戰爭為已經稱帝的清太宗皇太極,親自領十二萬餘人征討朝鮮;丁卯戰爭為後金,統帥是阿敏,只領兵三萬多人就打到朝鮮王都。 3.戰爭路線和原因不同,可對照前篇文章和這幾張圖片,丁卯戰爭朝鮮仁祖毫不抵抗,多次請降,但戰後仍與明朝互通有無,還有毛文龍對抗後金;丙子戰爭則是大清已經扭轉情勢,打敗蒙古之後奪得玉璽,皇太極為對付主要敵人大明王朝,必得掃除朝鮮與大明之間的聯繫。 4.戰爭結果不同。 為何歷史上的朝鮮國特別對大明王朝有好感,如《朝鮮仁祖實錄》那樣能用「吾父之國」(我爸一樣的宗主國),除了像是前面那兩篇文章簡單解釋了「壬辰倭亂」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憑著大明王朝的保護而保全國土之外,每次朝鮮有外敵(海上倭寇、日軍、後金軍隊等)入侵,請求宗主國支援的時候,朝鮮本國軍民全都退至最後面,留待中國軍隊打頭陣,並且對大明王朝的軍隊實施「堅壁清野」,除了不提供任何兵馬的補給,大明軍隊要出人、出馬(騎兵)、輜重武器(紅衣大砲和船艦等)又出糧草,翻找歷史資料的時候,個人覺得李朝這樣的做法算是相當無恥。 新羅和百濟那古早的破事就不說了,中國人對朝鮮半島有情有義,抵抗豐臣秀吉率軍入侵的時候如此,韓戰的時候也如此,這也算朝鮮半島各朝各國的民族特色和自古以來所有戰爭的「藩屬國」策略,細數明朝以來在朝鮮半島的中日幾場大戰,最後都落得「宗主國」兵疲民困。 這朝鮮國王所說的「吾父」是很辛苦的,戰爭幫人打了許多年,好處半點沒有! 大清之所以能夠大舉進攻朝鮮,一個前提就是毛文龍被袁崇煥擅殺,明軍在朝鮮的軍隊因此潰散,所以丙子戰爭那時,毛文龍的屬下只能被皇太極回師的時候收拾殆盡,某種程度上,個人認為袁崇煥被處死不是沒有道理,只是他無論死或不死,大明王朝都已走到末路,財政困窘有絕大部分來自於朝鮮這個而子的拖累。 丙子戰爭最神奇的,除了從盛京(今瀋陽)一路讓清兵所向披靡打到漢陽(今南韓首爾)外,所花費的時間不過十二天,更誇張的在於作戰雙方軍隊數量的差距和人口數對比。 朝鮮人口大約有一千多萬人,大清成立時女真族只有五十萬左右,其他清軍中的漢軍旗也大概五十萬人,加上蒙古族和俘虜、披甲人(整編俘虜和投降士兵)等,總共不過兩百萬人。 一千多萬的朝鮮對上兩百萬人的大清,這麼懸殊的人口差距,朝鮮十二天就差點亡國,實在輸得很奇特,譬如打下漢陽的戰役,這場小規模戰爭的代表性很強,大清不過三百騎兵,便能運用戰術大破朝鮮四萬王都守軍,簡直有摧枯拉朽之勢,逼得朝鮮仁祖逃往南漢山城。
上圖是衛星空照圖,紅色是丙子戰爭陷落的朝鮮漢陽王宮,朝鮮仁祖一路渡過漢江逃去丘陵地形的黃色南漢山城山區,打算與入侵的大清十二萬會合軍隊進行長期抗戰。
上圖是丘陵地易守難攻的南漢山城全貌,朝鮮仁祖在紅色標記的守禦將臺(全貌如下圖)主持軍事,結果還是大敗,只能出降。
上圖南漢山城的守禦將臺,引用自維基百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1/Namhan_Moutain_Castle_036.jpg 這齣戲最差勁之處,在於編導根本就沒有仔細研讀朝鮮歷史,還把丁卯戰爭與丙子戰爭搞混了,整部戲惡意扭曲了許多歷史真相。 丙子戰爭的原因,來自於皇太極的主要目的是對付大明王朝,而袁崇煥更是他心頭之刺,於是皇太極繞過關寧錦防線,在大明的北方開闢第二戰場,從一六二九年開始多次入塞南侵,並誘使明思宗崇禎處死袁崇煥,又仿製大明的紅衣(夷)大炮,建立現代化炮兵部隊,號稱「重軍」,後將都城瀋陽改名為「盛京」。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六三五年,皇太極打敗蒙古的林丹汗並取得傳國玉璽,讓漠南蒙古各部臣服,上尊號「柏格達汗」,後於丙子年(明崇禎九年,朝鮮仁祖十四年,清崇德元年)四月十一乙酉日(一六三六年五月十五日),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且改元崇德,成為大清帝國的創建者和開國皇帝,正式由汗改稱皇帝,族名滿洲,宣告了對大明王朝的正式挑戰。 皇太極想做「中國」的皇帝,要求各藩屬國轉從大明對大清朝貢,這時朝鮮拒絕了,自然成為首要懲罰對象。 崇德元年至二年(一六三六至一六三七年),皇太極率軍親自征討不服從後金統治的朝鮮,迫使朝鮮向其臣服,從此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朝鮮親明主戰派勢力被剷除,大清開始專心進攻明朝。 丙子戰爭的起因可歸類為以下四大項目: 一、朝鮮違背盟約奉大明為宗主國,拒絕提供皇太極需要的兵船。 明末大將毛文龍奇襲鎮江(現在的遼寧丹東)而有了鎮江大捷,打退了後金。 天啟元年(一六二一年),七月二十五日,毛文龍偵得鎮江城中空虛,與生員王一甯商議,以鎮江中軍陳良策為內應,率二百二十餘人夜襲鎮江,生擒鎮江遊擊佟養真及其子佟松年等六十多人,鎮江大捷後,寬甸、湯站、險山等後金堡壘相繼歸降毛文龍,《明史紀事本末補遺》記載一時間「數百里之內,望風歸附」,《東江疏揭塘報節抄》也說「歸順之民,繩繩而來」,毛文龍因功授副總兵,不久又晉升為平遼總兵,可惜八月初四,後金軍再破鎮江,毛文龍逃往朝鮮,時常偷襲後金,並與明朝軍隊進行夾擊作戰。 因毛文龍被袁崇煥處決,導致明軍陷入混亂,皇太極計畫趁機進攻明朝,故向朝鮮徵調兵船,想從陸海兩方回馬槍攻打大明,但朝鮮仁祖故意拖延三日後接見後金使臣,並說:「明國猶吾父也。助人攻吾父之國,可乎?船殆不可借也。」(翻成白話:大明王朝就像我爸一樣,幫人打我爸的國家,怎麼可以?當然不借船!) 此段可知,就算朝鮮改朝換代,從光海君變成仁祖,仍堅持承認大明的宗主地位並對明朝從朝鮮成立以來的種種幫助感恩戴德。 二、朝鮮歲貢十分之一,並竊牲畜、藏罪犯、拒互市、於十二城加築防備工事。 一六二八年,朝鮮依據與後金的協議,開市於中江郡(如圖所示),一六三二年,皇太極派巴都禮、察哈喇等人前往朝鮮「頒定貢額」(告訴朝鮮每年要繳納的保護費金額),朝鮮仁祖僅同意貢額的十分之一,推託說金銀、牛角不是朝鮮特產,拒絕獻出,惹惱皇太極,一六三三年致書朝鮮仁祖「責其減歲幣額」(每年奉上的保護費減少)並「竊葠畜、匿逃人」(偷竊大清的馬牛羊,大清的罪犯漢奴隸逃去朝鮮藏匿)之罪和「欲罷遣使,專互市」(朝鮮使節不來大清,大清要專門跟朝鮮進行國際貿易),指稱朝鮮藏匿毛文龍部屬和其餘抗後金的大明將領,朝鮮索性拒絕同後金在會寧城(朝鮮中江郡中心點,如最上面圖片的標示)的互市(貿易往來)。 朝鮮多次拒絕互市,並加築京畿、黃海、平安三道的白馬等十二城的防禦工事,以加強對後金的武裝防備,大清剛剛成立,自然視朝鮮此舉為挑釁之舉。 三、朝鮮推翻江華島、平壤和議內容,並囚禁後金使者。 一六三五年,皇太極攻察哈爾,林丹汗之子額哲獻「傳國玉璽」投降,皇太極稱帝前遣使通報朝鮮,朝鮮卻將後金使臣囚禁,宣佈不承認丁卯年的江華島、平壤二度城下之盟,後金使者逃回後報告皇太極。 四、朝鮮只承認大明王朝,拒絕承認大清宗主國和皇太極的皇帝地位。 丙子戰爭來自於丁卯戰爭仍無法解決基本矛盾問題,朝鮮被迫與後金互市、進貢,後金由朝鮮取得經濟資助,然而朝鮮人向來遵奉明朝為正朔,自視為儒家文化信徒與文明之邦,後金則被視為蠻夷,除了蔑視還有敵視,讓後金改國號為大清之後,始終如芒刺在背。 一六三六年丙子(明崇禎九年,朝鮮仁祖十四年,後金崇德元年),皇太極正式由汗改稱皇帝,改國號大清,族名滿洲,雖然事先將此事通報朝鮮,希望朝鮮參與勸進,朝鮮臣僚紛紛痛切陳詞,「使彼虜得知我國之所秉守,不可以干紀亂常之事有所犯焉。則雖以國斃,可以有辭於天下後世也」(讓這些胡人知道朝鮮向來的想法,不可以圖謀侵犯宗主國大明王朝,就算朝鮮亡國,至少對以後的臣民與歷史都能負責)。 朝鮮君臣慷慨激昂,朝鮮仁祖也拒絕接見大清使節團,不接受大清皇帝詔書,使得大清使團憤然離開漢城,沿途朝鮮百姓「觀者塞路,頑童或擲瓦礫以辱之」(旁觀的人阻塞道路,頑皮的小孩就扔瓦片或石頭羞辱這些大清使團人員)。 一六三六年四月皇太極稱帝並改國號為大清,大清要求朝鮮駐盛京(今瀋陽)的官員羅德憲、李廓參加皇太極登基大典,二人堅決認明朝是朝鮮的宗主國,拒絕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遂惹惱皇太極,認為這是朝鮮國王有意構怨,決定舉兵再征朝鮮。
上圖是整理出來的二次戰爭和議內容,朝鮮兩度戰敗,於是展開敗戰協議,忍受各種屈辱條約。 但屈辱怎麼來的?自找的。 《仁組實錄》寫得很清楚,朝鮮京畿「上下惶惶,罔知所為,都城士大夫,扶老攜幼,哭聲載路」(朝鮮臣民非常害怕不安,都不知道該做什麼,漢陽城裡面的官員都帶著家人在路邊逃難哭泣)。 除此之外,朝鮮仁祖先將王妃、世子和大臣妻子等一百多人送往江華島避難,自己則率領文武百官退守南漢山城,以為金自點這些人會來援助,想等各路勤王軍到來,又派崔鳴吉為使臣赴大清軍營談判,打算繼續拖延時間。 朝鮮仁祖在朝鮮的〈請和書〉中寫道「朝鮮國王謹上言於大清寬溫仁聖皇帝:小邦獲戾大國,自速兵禍,棲身孤城,危迫朝夕……如念蒙丁卯誓天之約,恤小邦生靈之命,容令小邦改圖自新,則小邦之洗心從事,自今始矣。必欲窮兵,小邦理窮勢極,以死自期而已」(朝鮮國王恭敬對大清寬溫仁聖皇帝報告:朝鮮這個小國現在讓大清如此的大國火大了,自己加速的兵禍,本人躲在孤城理,覺得這樣的危機可能朝不保夕,如果皇上記得咱們丁卯戰爭的合約,體恤朝鮮這種小國的臣民性命,就寬容讓我們這種小國改過自新吧,那麼我們這種小國也會乖乖聽話,就從今天開始。如果皇上您一定要出兵滅了我,朝鮮這種小國沒有道理能講,形勢也很危急,不過就是大家一起等死罷了),這朝鮮仁祖的口氣有多麼卑微,只要讀過上述內容便能明白。 下圖是丙子戰爭的主要參戰人物,很明顯與〈《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四十九)「韓版甄嬛傳」《宮中殘酷史》扭曲朝鮮史(中)丁卯、丙子戰爭的邏輯混亂〉不同,可相互對照。
當我們觀察朝鮮歷史的時候,必須要回顧各種資料與注意邏輯是否合理。 更好笑的是下圖這樣的大清聖旨,清太宗頒發國書不可能不會標明自己是「上國」(宗主國)皇帝,而且最好笑的是朝鮮仁祖的世子名字竟然有誤;朝鮮仁祖當人質的昭顯世子叫「李」(電視劇寫為李「」),下圖卻寫錯了。 國書也不會在頒旨時沒有表明是「明旨」,擁有傳國玉璽的皇太極不可能發這種沒有署名或抬頭的文書,此處鏡頭還特別停留好幾秒,細審之下沒頭沒腦的「聖旨」,簡直莫名其妙。 就算是另一為大清質子的鳳林大君李淏,那麼內容也沒寫對,國書上竟然寫成李「炡」(這是誰?),而且使用了簡體字的「來」,嚴謹的國書不可能這麼寫,可見這齣韓劇的道具人員缺乏辨認漢字的能力和基本歷史常識。 順便一提,林慶業是朝鮮仁祖的大將,曾任安州節度使、兵使等職位,因林慶業忠於明朝,先後多次參與策劃聯合明朝對抗後金之事,是朝鮮當時最為重要的軍方將領,大清後來要求林慶業率軍協助進攻大明,林慶業都陽奉陰違,特別是攻打旅順那次,林慶業船行甚慢,還故意把三條船漂到登州,將大清要攻打錦州情報洩漏於大明,由於洪承疇等明朝叛臣、降將的告發,朝鮮幾年來暗通大明的實情被大清知曉,發了一封國書,可參見《仁祖實錄》:「閣臣崔鳴吉、兵使林慶業等潛通明國,私書往來。明國船至,曾饋送銀幣、人參、米穀,且彼此交相貨易。」(朝鮮內閣大臣崔鳴吉、兵使林慶業等與大明私底下聯繫,互相通信,遇上明朝的船,這些朝鮮人士就會用銀錢和吃食進行交易。) 因此,大清派出六名使者詰責朝鮮仁祖,林慶業逃亡並削髮為僧,伺機從水路要跑去明朝登州,還效忠大明都督黃龍麾下,當上了水師總兵,滿清入關後,林慶業更逃到南京,繼續抗清,可惜南明滅亡,林慶業被清兵俘獲後送回朝鮮。 為了向大清示好,朝鮮親清派勢力的金自點掌權,刑審逼供林慶業後並殺死他。
下圖就是此電視劇讓人無法忍受的男主角朝鮮仁祖,歷史上說他穿「青衣」(藍色布衣,表示放棄大王尊位,如平民一般請罪)出來投降,南韓電視劇卻拍錯了,改為大清士兵蠻橫脫除朝鮮仁祖的王袍,此處有誤。 無論如何,《後宮甄嬛傳》無論哪個男角都在外貌與演技上強過此人百倍,就連個人頗有意見的皇帝也順眼多了,南韓演出的仁祖大王應是近年來見過最令人無法忍受的丑角。
下圖這麼少的大清騎兵能包圍南漢山城?也罷,南韓電視劇的程度,沒辦法苛求太多。
在評論「韓版甄嬛傳」的《宮中殘酷史》服裝人員之前,先看《後宮甄嬛傳》的果親王戎裝圖,不對比一下,大概瞧不出後者花了多少心思,而且全面複製了整套鎧甲全貌。 清代的親王盔帽,皮革製品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凸出脊,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後垂石青色的絲綢護領,兩邊還有連綴的護頸及護耳,上繡有紋樣,並綴以圓形八吉祥的銅泡釘,上面的刺繡為四爪金龍,以示允禮的皇室宗親高貴身份和庇佑的祝福寓意。 鎧甲分甲衣和圍裳,肩上有護肩至護腋,胸前和背後佩有黃銅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前擋護腹,左、右兩幅圍裳圖面看不到,但扣絆與其上玉珠仍很清楚。
下圖是韓劇《宮中殘酷史》不知從哪搞出來的一套戎裝,倘若多爾袞穿這身鎧甲出來,不說歷史真實的鎧甲應該如何,或那頭盔有多可笑,光是這位多爾袞膽敢用了明黃色在身上,早就不知道死多少回了!
下圖就是朝鮮仁祖大王的長子,昭顯世子李,《宮中殘酷史》的第一集他對多爾袞很友善,不僅向多爾袞多次求情,還會抱怨大清國跟朝鮮國收取了太多的保護費(朝貢),更表示「給清國上交的貢已經讓嘲笑窮困潦倒了」為由,顯示朝鮮沒錢,大清似乎獅子大開口,希望藉由多爾袞對大清皇帝皇太極的影響力,使得朝鮮歲貢能夠少給一些。 但,真實的歷史是這樣的嗎? 朝鮮人一開始瞧不起女真族,一直奉大明為天朝上國,然第十五代朝鮮大王光海君推行中立外交,兩邊都不得罪,打算跟明朝和後金都保持友好國際關係,使得朝鮮那些親明的大臣都受不了,甚至光海君御用的北派大臣也無法接受這種外交策略,導致西人黨興起後幫著朝鮮仁祖李倧進行「仁祖反正」(兵變篡位),也算是觀察《宮中殘酷史》的重點。 所以後金軍在丁卯年(一六二七年)以阿敏為首,率領三萬兵馬出征朝鮮,除了是打算遏止毛文龍的攻擊,表面上打著「為被廢的前朝鮮大王光海君報仇」為旗號,戰勝後也不過要求朝鮮不得再使用明熹宗的年號「天啟」,朝鮮與後金兩國結盟為兄弟,便立即撤軍。 到了丙子戰爭前,朝鮮從上(仁祖)到下(林慶業等將領)都親大明王朝,後金改為大清後,立即要求修改雙邊關係,由「兄弟」轉為「君臣」關係,要求朝鮮上貢,朝鮮不給保護費,覺得丁卯戰爭跟「胡虜」(女真族)稱兄道弟就已經夠丟臉的,換個「宗主國」乾脆就開戰,因此丙子戰爭並非大清軍隊單純入侵,而是朝鮮打算聯合大明王朝的備戰詔書被大清使節攔截,而擅長「冰嬉」進行雪天作戰的大清軍隊一等寒冬臘月結冰,立刻集結滿漢蒙八旗的混合雜牌軍直接過境南下,兵貴神速,幾路軍隊一起在十日內抵達了漢陽。 丙子戰爭的結果,促成了朝鮮必須金援大清來攻打大明王朝,這對當時的朝鮮人民和親明的朝鮮仁祖來說,無異於倍受精神上的衝擊,朝鮮除了被迫跟開國以來一直往來的明朝斷絕關係,並且實施大清制定的和議內容,除了世子夫妻當人質、賠款、把主戰派交出去,還要配合政軍和經濟方面的策略,幫助大清對付向來對朝鮮有情有義的大明王朝。 朝鮮向來政策就是實行「外王內帝」,所以作為大明的附屬國,並不影響朝鮮內政或政軍和經濟方面,一旦有外患或內亂,明朝自動會援助,比如壬辰倭亂;朝鮮向明朝上貢,大明還會下賜,賞的好東西比上貢的金額還要多,絲綢刺繡和工藝品也比朝鮮的更好看昂貴,「朝貢貿易」有百利而無一害,因此朝鮮跟明朝關係好,朝鮮讀書人也孺慕華夏文化,無論思想或利益方面,明朝都是優秀的「宗主國」,說來大明為的也就是面子和邊疆安穩罷了,對於「藩屬國」同樣樂於傳播文化。 這種內(大明)外(朝鮮)關係,朝鮮一年到頭就喜歡派使者去明朝上貢,送點高麗參就覺得夠本了,大明往往得硬著頭皮下賜,幫忙鄰居到這種地步,鄰居還一天到晚上門要以物易物,「厚往薄來」的「大國」只得道面子,不得不告知朝鮮上貢別過於頻繁。 入關前的大清缺乏物資,長年投入戰爭必須錢糧補給,因此朝鮮向大清上貢並非諸侯或屬國定期朝拜來進獻地方特產這種表面過程,而是實質給錢糧和支援作戰的後勤補給,忙著與大明作戰的大清一開始完全沒有下賜,戰敗國理當賠款,朝鮮上貢的物資達到對明朝的三倍以上,直到滿清入關後纔有所改變,上貢開始正常化,跟明朝時期沒有差別,成為「中國」的大清王朝也學習大明對待朝鮮的優惠態度,除了攏絡外,邊境安寧同樣要緊。 因此《宮中殘酷史》裡面,下圖昭顯世子這句台詞就是個天大的笑話。
下圖的台詞同樣是天大的笑話。 我竟不知,朝鮮的「三學士」竟然是為了不知從哪本被竄改的史書「和親清國」而死? 丙子戰爭,大清軍隊一路順利抵達漢陽(今南韓首爾),皇太極見朝鮮君臣求和殷切,拿下朝鮮首都之後,便下令清軍包圍南漢山城,伐木列柵並繞城駐守,使得南漢山城糧草幾近斷絕,朝鮮君臣坐困山區孤城,還打算等不會來勤王的軍隊,各地朝鮮駐軍也被蕩平。 大清軍很想招降,省得耗費兵力而延遲了進兵大明王朝,所以叫朝鮮仁祖出城投降,《仁祖實錄》的記載很有趣,說仁祖回信給清軍說「重圍未解,帝怒方盛」(我被團團包圍還打不下南漢山城,大清皇帝一定正在發脾氣)所以不能出城請降,這個藉口相當好笑。 皇太極包圍了南漢山城,覺得朝鮮仁祖還在拖延時間,乾脆下令用紅衣大砲攻城,同時派多爾袞率兵攻佔江華島,俘虜朝鮮王妃和宗室大臣一百多人,朝鮮仁祖見大勢已去,只好求和,於一六三七年一月卅日,率領哭哭啼啼的群臣出南漢山城徒步前往漢江東岸的三田浦清營,親自拜見皇太極,穿著青衣伏地三跪九叩請罪,讓皇太極降旨赦免自己。 在三田浦除了築壇盟誓,最重要的是朝鮮以大清為上國,繳納明朝所賜的印信,奉大清正朔,定時朝貢和不定時派兵與船艦共同攻打大明,並送質子(昭顯世子李、鳳林大君李淏)夫妻去盛京(今瀋陽),最後確定每年的歲貢數量和邊境互市幾點。 更重要的一點,是大清相信了朝鮮真心求和,為了殺雞儆猴,大清向朝鮮要求交出丙子戰爭的朝鮮主戰派人物洪翼漢、尹集、吳達濟三名大臣,他們隨後在瀋陽被殺,號稱「三學士」。
下圖就是朝鮮的鳳林大君(李淏),質子還能在敵國(大清首都)到處亂跑?會如此粗心說出嫂嫂(世子嬪)姜氏想當「女將軍」來反清?
上面這圖還有一段情節非常不合理。 質子昭顯世子夫妻可以四處亂走,衣著保持朝鮮式樣是多麼顯眼就不提了,大清能讓她學騎馬,不怕姜氏騎著馬就跑掉了?既然是人質,就該受到必要的監控,編劇的邏輯很怪。
上圖多爾袞像,引用自維基百科: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a/Dorgon%2C_the_Prince_Rui_%2817th_century%29.jpg 下圖這個多爾袞,那身破爛衣服不知從哪兒變出來的,請對照上下兩圖,多爾袞僅有上唇的鬍髭,可沒有此演員下巴那醜死了的山羊鬍鬚。
說起朝鮮質子和朝鮮仁組的態度,個人覺得應該要思考史籍裡面的一些內容。 《仁祖實錄》(인조대왕실록)有仁祖十五年(一六三七年)二月記載:「戊寅,九王(多爾袞)撤兵還,……上(指朝鮮仁祖)幸昌陵西以送之,駐馬于路旁與九王相揖。九王曰:『遠來相送,實切感謝。』上曰:『不教之兒(朝鮮昭顯世子李溰),今將隨往,願大王指教之。』九王曰:『世子年歲既加於俺,而觀其處事,實非俺之所敢指教。』……『萬里之別,必費心慮,深恐王之致傷也。世子雖往,亦必不久還來,幸勿過慮。師行甚忙,請辭焉。』」 (多爾袞撤兵要回盛京,朝鮮仁祖去送行,騎馬停在路邊跟多爾袞拱手道別,多爾袞表示朝鮮昭顯世子比他年紀還大,觀察昭顯世子處事還不錯,會對他友善些,又說朝鮮仁祖因兒子昭顯世子要去萬里之外的盛京當質子,心裡一定會難過,認為昭顯世子很快就會回到朝鮮,希望朝鮮仁祖不要太擔心,因為急著回去就簡單話別。) 這段內容表示朝鮮仁祖李倧到王都外送行,多爾袞採取比較善意的口吻,擔保了昭顯世子李的人身安全,隨行英俄爾岱(就是下圖《宮中殘酷史》所稱的「龍骨大」)、馬福塔作為清方使者,在場也宣讀清太宗皇太極給朝鮮仁祖的諭旨,兩人遂送李倧回城。 不說這「龍骨大」在韓劇《宮中殘酷史》有多腦殘的模樣,此人在《清史稿》與《內閣大庫》所稱的名字多半是「他塔喇‧英俄爾岱」(Yinggudai),滿洲正白旗,也有異名英峩岱、英古代、英額爾岱、英古爾代、英我岱等,由於性格精明又擅長作戰,頗受皇太極重用,以三百騎兵突襲朝鮮王都還能擊敗四萬守軍,可說是個軍事天才,還因其才智在外交與戶部都有出色表現,清泰宗多次派他出使,朝鮮朝貢的和議主要由他來進行。 《仁祖實錄》記載:「淸使入京。上病不能郊迎,接見於養和堂,仍受勑書。其書曰:『王在南漢時,曾云若蒙聖恩生養,保全其國,不絶其宗社,則自臣之身,以至擧國臣民,莫不頂戴皇上之功,德同天地矣。凡有明旨,毫不敢誤,子子孫孫,唯是敬守而已。朕亦以王念生全之德,必能不忘信義,終踐斯言者也。故沛我德義,全爾國家,使得世守其宗社。然自玆以來,朕觀背旨誤事曁誤我師期亦多矣。且於未事之先,預爲巧飾之地,圖後來說謊,以應前言。所行若此,竟非初念,亦非昔日之言也。故特命大臣英俄兒代等至義州,其一應事體,悉向王口宣,結局回奏。特諭。』」 (清朝使節到漢陽,朝鮮仁祖因病不能去城外迎接,在養和堂接見使者,也接受了大清的國書。國書的內容說,皇太極認為朝鮮仁祖當初丙子戰爭被圍困在南漢山城的時候,曾敬說如果大清讓他活著又保全這個國家,不讓朝鮮的皇家宗室死光光,那麼朝鮮仁祖和全國臣民都會對皇太極感恩戴德,這樣的功德就像天地造化一樣偉大。舉凡任何大清發來的明旨,絲毫都不敢耽誤,朝鮮日後每一代大王都要遵守。皇太極也認為朝鮮仁祖應該對沒有死掉或亡國感恩,一定不會忘記要遵守信義,一輩子履行諾言。所以皇帝我給你這麼大的恩惠道義,沒讓你的朝鮮亡國,讓你的後代子孫可以綿延下去。可是自從訂約以來,皇帝我看你把事情辦砸和讓我出兵日期延後實在太多次了。還有在事情沒爆發之前,朝鮮仁祖就取巧粉飾太平,就是意圖後面圓太多謊,來掩蓋前面扯謊的漏洞。朝鮮仁祖你的行為到這種地步,竟然說的做的都跟當初答應的完全兩樣。所以呢,皇帝我特別派了大臣英俄兒代這些人去義州,他想要做什麼,就會全部告訴你,然後把結果秉告給皇帝我。我特別告諭你這件事。) 由上述這段記載,便能看得出來這「龍骨大」(他塔剌‧英俄兒代)並非是韓劇《宮中殘酷史》那麼陰狠蠢笨,而是皇太極派來盯著朝鮮仁祖的特使,顯見此人的重要性與皇太極在當時有多不待見朝鮮仁祖,言詞之間諷刺意味濃厚。
上圖是昭顯世子的妻子姜氏(世子嬪)在盛京學騎馬的劇情,《宮中殘酷史》用了極大的篇幅來拍攝,不過這畫面實在亂七八糟,不得不批評一下。 首先看上面那塊匾額,這是朝鮮質子夫妻住的地方,外面一堆穿著好笑服裝的兵丁把守,盛京是大清首都,原名為瀋陽,這些外國來的人質竟敢住進以首都舊名來命名的「瀋陽館」? 外面這些兵丁這顏色的服裝,搞不懂金黃色和明黃色有誰能穿啊?有的有紫色邊,還有的紅色滾邊,假如那個時代一群小兵這樣亂套,早就個個腦袋落地了! 還有,上面在門口給朝鮮質子守門的傢伙,穿著一身「正藍旗」戎裝,「正藍旗」在皇太極的時代是上三旗,是皇帝親自統領的一旗,這麼有來頭的人竟然站在門口當門神,這也太鬼扯了吧?
先看一下咱們很欣賞的《後宮甄嬛傳》最後一集,皇上歸天了,由端皇貴妃領頭帶後宮妃嬪跪拜靈位,拍得相當有氣勢,當然上面這金黃色與濃金色的牌位也十分考據,諡號、五爪團龍、盤龍……雕刻精緻無匹。 皇帝咽氣之後(稱晏駕或駕崩),要擇吉時良辰入殮,入殮前後還要不斷舉行法事和吊唁活動,按照《滿文舊檔》的記載,必須在德勝門演杠十天,杠夫按正式出殯的規模和要求,先抬著一塊和棺木重量相同的萬斤獨龍木(不可拼裝,一體成形的棺木),上面放一碗水,要練到走時水灑不出來為止,在演杠的期間也得日夜施工,搶修去陵墓的御道。 後宮停靈也就這演杠十天,嬪妃與宗室日日祭拜靈位。
上面是南韓《宮中殘酷史》那破爛的靈堂,破到不忍卒睹。 先看看那是什麼靈位?啊?又不是普通路邊人擺靈位,這是大清皇帝的靈位啊! 靈位上面寫那什麼鬼東西?「文皇帝之??」這種牌位真要笑掉大牙了,皇太極的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搞簡寫就算了,地上那塊綠色破塑膠地毯是怎樣? 上面那個「奠」字更是大忌諱,就算皇帝駕崩了,「尊」上面沒了頭,多晦氣! 至於這些韓劇中穿著奇特服裝的大清將領與宗親臣子,還有每個人的頂戴與前面那個「文皇帝之??」的好笑之處,基於外國人拍中國歷史人物的簡陋過程,其謬誤也就不多提了,看得出來南韓不太理解歷史上的真實治喪裝扮,因此一閃而過的畫面顯得有些好笑,個人也是頭一回瞧見穿短裙的滿人大臣。 補服呢?靴子呢?八旗將領就這樣隨便穿、讓上三旗的旗主和鐵帽子王排在後頭當背景? 這方面可以對照的是《後宮甄嬛傳》,雍正皇帝駕崩後,皇室宗親集結治喪的情景,如下圖所示,無論是服飾或列隊的地位,這些都是治喪禮儀最重要的一環。 下圖是涼帽,每年農曆三月戴至八月,八月開始換成上面多爾袞的暖帽,但韓劇《宮中殘酷史》少有涼帽,而且多爾袞的服裝沒一套有正確的五爪龍袍、補服、黑貂毛、箭袖等,看起來頗為不倫不類。
皇太極出生於一五九二年十一月廿八日申時,死亡於一六四三年九月廿一日亥時,清太宗的死因公認是腦中風,他病逝於崇德八年(一六四三年)八月初九晚十時入關前夕,年五十二歲,後葬於瀋陽昭陵(今瀋陽市北陵公園北)。 好笑的是下圖,《宮中殘酷史》的道具人員確實缺乏常識。 皇太極怎麼隨便蓋了條破被子?以明黃色為主軸的清代皇帝,就這麼在韓劇裡面死在一個簡陋的破地方。好歹也使用金黃色或杏黃色吧?這一床印花破被子和褥子,真是寒磣。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