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18 11:18:53瀏覽3232|回應6|推薦16 | |
作為食品中毒細菌的研究者,作為長期關心與服務食品衛生的工作者,看到國內食品安全問題無日無之,寧不傷感。更感乏力的是社會上,主要是政治和媒體的處理態度,一點都沒有進步。 例如不銹鋼餐盒溶出錳的問題,看看新聞,特別是電子媒體的報導,立委質詢凸顯錳的毒性,官員回應錳的科學資訊,而作為報導的記者或主播的用語,顯然認為官員是「輕描淡寫,避重就輕,枉顧國民健康」。許多金屬離子是人體所必須,許多酵素的運作靠錳等金屬離子的輔助方有功能,用正面的描述,這些金屬就是「礦物質」。物質的「毒性」除了要考慮毒素本身的強弱外,還需要考量每日的劑量和使用的時間長短,以餐盒而言,每日溶出要達到影響健康的「劑量」,這種不銹鋼餐盒不用幾個月後會變成紙一般薄了,可能嗎?這種不銹鋼餐盒不是不需要注意,但是用無俚頭跨大到幾乎反智的方式處理,很不應該。 兩年前起雲劑裡使用了工業用的塑化劑事件,消基會代消費者提出團體訴訟,恰好一審輕判公布,求償24億,只判賠120萬,只賠償商品的損失,不賠償對消費者健康的損害。作為消費者代理人的消基會當然批評了法官,也責難衛生福利部關於塑化劑的衛教資料。根據歐盟的標準,常見塑化劑DEHP的每人、每日、每公斤體重容忍值〈TDI〉是50微克。如果真顯出健康的損害可能需要長期攝取百倍以上劑量方可,除非是一些嗜用者而且恰好體質比較敏感或者脆弱者,那畢竟是少數。這不必怪法官、官員、消基會,或代表訴訟的律師們,只能怪當時政媒的報導不成比例地跨大對健康的損害,讓消基會採用了不怎麼合乎科學證據的策略! 再回想一下塑化劑之前2008年大陸乳品含三聚氰胺事件,三聚氰胺是美耐皿美耐板的材料,使用時也可能會有些微溶出,在大陸確實造成長期大量食用嬰兒的死傷。但是三聚氰胺的毒性並不高,從美耐皿能溶出到致病濃度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但是當時政媒是用極為恐慌的態度在處理,迫使當時衛生署署長林芳郁和其他高級官員下台。 美國牛肉瘦肉精問題又是另一個顯著的例子,政治人物、媒體,中央至地方,反對黨到執政黨,當時多少反對的聲音,其強烈的程度讓國民一定認為瘦肉精是「世紀奇毒」,為甚麼在聯合國食品法典通過限量後,我們反對的聲音頓時銷聲匿跡,這個限量和當時日本和韓國的相同。無他,這就是政媒合作,無限量地跨大毒性,遠超過科學實證的範圍。 最近又爆發胖達人香精麵包、品牌包裝米傪假、大統賣假油等轟動全國的新聞,這是傪偽、欺騙、詐欺,請用食品衛生管理法或任何其他最嚴格的刑事民事法律送辦,但是對健康的損害要有科學的實證,請政媒不要動輒以不合實證比例的方式,恐嚇國民! 請參考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