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稱是純天然的熱銷麵包,竟然搜出多種人工香料,熟悉的台灣優良米,竟然爆出多年摻用劣質的進口米,宣稱純橄欖油、芝麻油甚至沙拉油,都可能是傪假混充的假油,假!假!假!難道要市民都在家孵豆芽,到花東去採買稻米嗎?人們不禁擔心那豆芽是基因改造的作物,那花東米也是西部東運的。
台灣是一個造假島,連素食主義者所吃的素雞素魚也要維俏維妙地做成雞和魚的模樣,裡面摻些葷料吊吊消費者胃口也是時有所聞。
被媒體和一般民眾所詬病的「假食物」,約可以分成幾類:
模擬外型,無意欺騙
人造奶油(瑪琪琳)用植物脂肪做成牛油樣子,素雞怎麼像也都看得出來不是真雞肉。果汁汽水與果汁飲料,廣告甚大,不管有沒有宣稱含有果粒,也都是依照國家規定,包裝上都有標示,消費者也不會白目地誤認為真果汁。其他的魚漿或相關的明膠製品,不管做成「蝦子」、「螃蟹腳」、「干貝」、「水翅」等,或「假髮菜」等,大都一目了然,消費者也知道那樣的價錢不可能是真干貝、真魚翅、真髮菜。
天然食材,有意誤導
例如把「南美岩螺」稱為「智利鮮鮑」,把非台東池上鄉出產的米掛牌「池上米」,把不是日本生產的牛肉稱為「和牛」,把國外生產的米混充「台灣米」,把越南茶葉混入「阿里山茶」,把進口咖啡混入古坑咖啡等,不管品質如何,這些都是真的食品、食材,冒用較優良的名號,好賣個好價錢,奸商純心欺騙,矇錢,不管品質如何,食品基本上是安全的。
刻意模仿,欺騙暴利
假酒,無論是假洋酒,假米酒,假金門高粱,都是使用酒精、香精和顏料配製而成,貼上假標籤,冠上彌封,就在市場上矇騙那些品味能力太差的酒客。假燕窩用白木耳或洋菜之類的多醣模擬。那些假鹿茸、假鴕鳥肉、假薏仁,都是拿假貨次貨來冒充。假乳酸飲料如同假酒一樣,配對合成,一點都沒有乳酸菌發酵。沒有花生的花生油都是這類。這些都是刻意模仿騙人,許多是高單價的產品,有些假酒還摻了甲醇毒死人!
修改成分,黑心欺瞞
用飼料奶粉來做糕點,或用飼料酵母粉來做「健素糖」,或如「胖達人」用人工香精製作假天然麵包,或混雜些葷食材進素食中提高鮮味。或更嚴重地用不合法的原料「順丁烯二酸」製作Q彈澱粉,這些都是刻意修改成分,節省成本,或改變性狀,都不可能明白標示說明,當然是欺騙的行為,有違誠信原則。近日的假純油,或以更低價的棉籽油混充造假,屬於這類。特別是這些民生必須品,屬於大宗物資,更招來全民憤慨!
加工方法,標示不實/政治問題
重組牛排是把碎牛肉加工成形,口感當然會比零碎的牛肉好些,至於用玉米澱粉來做米粉,品質可能也不輸蓬萊米的產品。用玉米澱粉來做紅標米酒,如果知悉製作過程,也就不會太奇怪,因為那便宜料理為主的米酒,基本上是酒精配製而成的合成酒。上述這些被踢爆過的產品,其品質可能和真品沒兩樣,或者更好,可責難是沒有在標示上清楚說明。被政治人物踢爆的「台灣典藏茅台酒」是混合大陸的原料酒和台灣的高粱而成,而那大陸的原料酒冒用「伏特加」進口的。混合原料酒來配製是慣常的作法,台灣的白蘭地也是將台灣葡萄酒蒸餾後,混合法國原料白蘭地酒而成,就算國外的酒廠也都要把不同批次的產品混合調整而成,根本不能算是「假台灣茅台」,問題出兩岸的貿易障礙上,根源在政治問題,不是食品安全的問題。
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品牌,使用過期原料,改貼日期標示,都是屬於「假新鮮」的食品,食品本身沒有假,只是風險一定會比正常食品高些。上述各類有意欺騙,或無意欺騙,大部分可以使用化學分析方法,或分子生物學的方法鑑別,可以分辨真偽。比較困難的是產地、品質優劣、新鮮與否等問題,相對而言,分析比較困難。至於安全與否,除了個別的案子如「毒澱粉」外,大部分的「假食品」是讓消費者歡喜食用,讓黑心財源滾滾來!重點不在毒害消費者,不是食品安全的問題。
之所以產生那麼多假的食品,生活型態改變有關,都市化後,人們使用加工食品和外食增多,逐漸遠離自然,以致不認識甚麼才是自然的風味。藉著人們對於「健康」和「天然」的憧憬,使得有貪念與自私基因的業者藉機謀財。這當然跟政府管制不力有關,消費者也要負擔部分責任,特別是那些來路不明、強調名人試用的「假健康食品」,暴利百倍,多是多金消費者自願購買的。
台灣是造假島,造假又豈止在食品界,那些收大學的學費,實質上沒有獲得大學品質的教育成果,那樣的大學文憑能算甚麼真貨!不顧那百萬假農民啃噬真農民的福利,吃光農業發展的資源,卻又每逢選舉必提高全體真假農民的福利,那樣的政治人物不都戴上假面具!那高高在上的教授、部長,又有多少人掛名發表論文,那樣的學術成就不也都是假的。這些「假食品」被媒體、被政治人物罵的最多,不過,要算對國家的敗壞,對國民健康福利的影響,這些「假食品」恐怕還排不上前幾名吧!
附註:因應假油事件,稍做改寫。
請參考:
自私基因不改,毒澱粉等食品安全事件將層出不窮!
民粹激情救不了食品安全
誰反對瘦肉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