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16 00:12:25瀏覽13597|回應11|推薦63 | |
到巴黎,天數如不多,通常安排「一大一小」兩餐法國菜;也就是一家大型、高檔甚至正式的餐廳搭配一家輕鬆愜意的小館,體驗兩種氛圍、兩路菜。 這趟的小館之選是來頭不小的《Le Violon d'Ingres》。東主 Christian Constant 由老店、名店學藝、出師,逐步成為星級廚師;到了 48 歲,忽然離開已是二星的《Les Ambassadeurs》、由這家小館再出發,卻帶動了一波新 Bistro 風潮。這些事蹟,網友這篇介紹生動、詳細,就不再贅述。 精緻版 Bistro 這一段 Saint-Dominique 路簡直快被 Constant 佔領了,在咫尺間便擁有《Café Constant》、《Les Cocottes》以及這家店。晚間八時許、家家客滿,幸好後者還接受訂位。跟去過的一些小館比較,這裡富設計感,漂亮、乾淨,已非一般傳統 Bistro。客群也不像街坊鄰里型態,而是一群群穿著入時的城市男女。裝潢雖漂亮,幸好氣氛依然輕鬆。
大夥就著一英一法兩張菜單點菜,仔細一瞧,兩頁竟不是翻譯,而是完全不同 - 好像在說「各位觀光客,吃吃這一頁的菜就好啦!」- 到底是法國佬!(笑)
各色麵包一如巴黎應有水準,另一籃蒜味奶油卷更教人吃個不停。打算好分享品嘗,人多好點菜、七個人點得一桌子目不暇給。吃得忙、喝得多,此餐又已過了好一陣子,沒有特別印象的菜色就不述了。 前菜沙拉類都有水準,料佳味豐不輸大餐廳、份量十足卻又小館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千層牛舌鴨肝,兩樣喜歡的食材這麼合一、著實過癮又好吃。不在菜單上、當天正好有白蘆筍,配著魚子醬、半熟蛋,也是一道美味的前菜。
到底是巴黎著名 bistro,該店的肥(鴨)肝甚有水準,腴而不致過膩,rich 得正好;無論用在與牛舌做成的千層「糕」、配朝鮮薊心沙拉,還是煎著吃都好。 小館上菜時機卻不馬虎,主菜雖未同時、但也在極短時間內上齊。雖然價位比一般小館確實高了一些,但同伴都認為主菜的水準襯得上。 牛犢頭、舌、腦這道傳統功夫菜不用老搭檔 Ravigote 醬、而是類似的 Gribiche 蛋黃醬汁,且調製得特別濃稠;小牛各部位都煮得透而嫩,蘸著濃郁如美乃滋、滿是番紅花等香料的醬吃也相當好。
印象較深的牛犢外,其他煎魚、燒鴿子、燒兔肉都不錯,雖精緻些但份量、味道仍十足,沒有裝腔作勢感。反而是自己點的豬腳肉腸有些令人失望:一看到 Andouillette(內臟香腸)、Pied de porc(豬腳)這兩個字就忍不住點了,結果 Lie de vin 波特酒醬汁味道好,但乾硬的肉腸可沒有聽、看起來那麼好吃。 從馬丁尼、香檳到白酒共點了八杯,一如當地其他好餐廳,單杯酒價廉物美且適合當店菜色,店家後來推薦的兩瓶 Jean Thévenet 的 Macon 紅酒也稱職、與菜餚頗搭。 不太吃甜點,但耳聞這裡招牌千層派(Millefeuille Constant)不錯,便嚐了幾口... 好吃,差一點自己也來一客獨享。 "This is why I came to France" 吃著吃著,又見名廚 Pierre Gagnaire 來用餐, 近兩次來巴黎都遇上,不知是我們選的餐廳都合他口味、還是他成天四處試菜?朋友隔了幾星期來用餐,鄰桌坐著名導 Woody Allen, 小館果然名人聚集。 夜深酒酣,原本輕聲細語的食客們似乎也越放鬆、門口高腳桌椅區尤其熱鬧,氣氛回到了 Bistro 風。吃飽、微醺,想起紐約時報前美食專欄作家 Ruth Reichl 在此邊吃邊說 "This is why I came to France." -- 這句話想必為 Le Violon d'Ingres 帶來不少生意,但可沒誇大其詞。 2011‧03(pictures taken by author &/or courtesy of Le Violon d'Ingres, all rights reserved)延伸閱讀: 巴黎 - 跨越四世紀《LEDOYEN》 巴黎 - Gagnaire 創意新星《GAYA》 巴黎 -《L'Os à Moelle》小酒館風情 A TASTE OF Paris - Haute Cuisine, At Its Very Highest(Ruth Reichl, The New York Times)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