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13 00:02:52瀏覽10758|回應11|推薦64 | |
餐飲競爭激烈,在港做粵菜自然更競爭;能有一席之地已不簡單、老店更難得。利苑飲食集團已三十多年歷史,在這時代也算躋身老店;除了存活,還能四處開店(中、港、星加起來十多家)。在港則由龍蛇混雜的擁擠旺角區起步,歷經三十年終於跨進港島中環、在高檔的國際金融中心(IFC)展店。 居港時期,利苑雖還未必高檔、在街坊已算佳選,印象不差但也不深。最喜歡的《益新飯店》當時還開著(後來陸續出現同名者已不行),在非觀光旅館粵菜中,首選還輪不到現在所謂「星級」各店。米其林指南一到香港,利苑在 22 家星級餐廳裏一下子就占了兩家、有些出人意表;雖有爭議,這兩店生意總之更好了。 與住九龍之長輩吃飯,便訂了尖沙咀這星級店。多年未至尖東,印象還停留在凋敝期;本以為該隨其他鬧區恢復榮景了,怎知走進餐廳所在的好時中心,更見一片殘舊、大半店舖拉下鐵門。這棟樓大概隨豪華夜總會關門而寂靜下來,昏暗商場中只剩 B2 層這利苑還一店獨秀。
門口「游水」海鮮缸裏各色斑、衣鮮活,但時價魚還是留給消費力傲人的陸客們吧... 在此蒸條一尺魚(可口大小)足夠點許多饒富風味的傳統菜了。照例開胃菜皮蛋酸薑不錯、皮蛋糖心度恰好。廣東人認為補肺益氣的杏汁白肺湯有水準、濃郁滋潤(心理作用?)。一如傳統粵菜館,(非例湯者)「湯渣」(煲湯料)撈出另盛一盤;菁華雖已盡入湯中,但瘦肉、鳳爪、豬肺沾些醬油還是不錯。
香港粵菜館多半努力研發新菜,店家頻頻端出創新招牌菜、甚至因而打出天下,像《鴻星》的石頭魚系列、《海都》的下酒小菜系列都是例子。利苑新派菜也不少,甚至還有川、京菜系之菜,連「日式牛柳(排)粒」都出現了;但既是請長輩、便點正常些的粵菜。茶香雞有油雞之滑嫩且帶燻香,於是較一般油雞、炸子雞之味多了些層次、趣味,水準已經「冇得彈」(無可挑剔)。 招牌燒肉取了個美名冰燒三層肉,當地客不理這拗口名稱,直管叫燒腩仔。不知是否真的獨門手法燒後再以冰降溫,但肉好、工到家,做得是佳;吃一口原味、不錯,再沾少許黃芥末,很合。但嚴格說,底層瘦肉少到幾乎不見、三層實只得兩層,吃起來油脂感較重較膩。比《西苑》還小遜一籌。
濃湯野菌娃娃菜,菜株小而實、嫩葉飽含火腿上湯,水準之作。老人家喜素菜,加點個再傳統不過的陳公炆齋,這道的豪華之處在於多了些髮菜。由於土壤保持,大陸早已禁採髮菜;於是市場各種「替代品」橫行,但這裡用的可不是「山寨版」。不知何來、偶爾一吃,罪過罪過。 此道齋菜上芡稍多,且盛盤吃還不如常見的齋煲形式夠燙夠味。 長輩們這樣吃吃已近飽,我這邊可還餓。一早點妥的滑雞臘味煲飯來得正好,臘腸臘肉香、瓦煲飯該有的「飯焦」(鍋巴)也不少,雞肉則因部位而有老有嫩、部份居然已有些乾「柴」,但總算都入味。這煲飯雖僅能算是一般,但三兩下也已兩碗下肚。
甜點還是選傳統品項,擂沙湯丸(丸粵語音同圓)便是芝麻湯圓外裹花生粉,有些像江浙湯圓與台式麻糬合體。雖覺得又花生又黑芝麻的有些繁複,但芝麻餡若沒下一點兒「中餐廳之心照不宣秘密武器」(豬油),哪來這香濃腴潤?總之好吃。 一餐飯下來、四週食客早已換了一批(不乏陸、台遊客),「星光」下生意顯然好做。利苑新舊菜色並陳,當天吃得較傳統、菜色中規中矩,也夠得上一線粵菜館水準;置身地下二樓、桌距過近則是較不喜歡之處。都是開了好一陣子的粵菜,但如與不久前西苑那一餐比較,無星卻勝有星。 2009‧05(pictures taken by author, all rights reserved) 延伸閱讀: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