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8/03 02:56:14瀏覽2655|回應6|推薦22 | |
(卅五)黨項牛排:西北風情 (回回私家菜) 從小我們就常聽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然而對我來說,兩者的重要性旗鼓相當,倘若能夠齊頭並進,自然能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探討旅行的本質和意義,或許是哲學家的研究範疇,但藉由特色食物與民間藝術,來瞭解一地的風土人情與社會文化,再跟書上的內容做印證,的確讓我的視野、格局,往往在瞬間豁然開朗起來。 許多年前,我就列出了巴塞隆納、翡冷翠、蒙地卡羅、伊斯坦堡、里約、墨爾本、開普敦…總計二十多座計劃造訪的餐飲重鎮;而中菜部份,則先選擇十八個城市,做為我的第一階段旅遊美食拼圖。雖說我因為工作忙碌,使得進展相當緩慢,但是每到一個地方,我都會先做好功課,希望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裡,將傳承已久的風味佳餚,和當下流行的新派美饌,分別都嚐個兩三回。 即便我尚未走完這十八個美食城市,但目前經驗值給我的啟迪,已足夠讓我洋洋灑灑寫個七、八萬字。光以北京來說,由天地一家、黃浦會、梧桐Wish、紫雲軒、乙十六號商務會館等時尚名店的新式料理,所引發廚藝概念的探索,在在都有思考的空間,而大董中國意境菜的董氏蔥燒海參、糯米藕配肥肝、黑松露鮑魚飯,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只是兩度造訪大董,我都想起了台北馥園的一品烏參、蜜汁鵝肝、蔥油鮮鮑,以及跟我數度造訪馥園的君姊。 在人生的旅途中,或許身旁總是需要一兩位思維邏輯、視野立基,都跟妳截然不同的朋友,時時刻刻以鋒銳犀利的角度來點撥、提醒妳大小事情,那麼,生活才能別有風景。十餘年前,住在臨沂街的君姊,約我至她家附近、處於全盛時期的馥園小聚,大塊朵頤之後,君姊淡淡地對我直言:「妳應該吃得更多元些,不要都局限在傳統老菜或新派料理,只會吃妳喜歡的」;在君姊的建議下,我倆陸續造訪了大清花、小肥羊、新疆野宴、藏味館、還有主推寧夏回族料理的回館餐廳。 雖說君姊與我一起吃飯的次數,不會超過三十趟,卻場場讓我印象深刻。像是前往「新疆野宴」席地而坐,大啖散發孜然香氣的維吾爾烤肉串、羊肉手抓飯和皮牙子,加上天山雪蓮燉斑鳩或肚絲羊奶鍋,體驗「十串羊肉一口鍋」的意興;亦或在「回館」品嚐孜然羊羔烙饃(由切丁羊肉、洋蔥、孜然、蔥花拌炒而成,以烙餅包夾食用),搭配中寧椒麻雞、塞北大燕炒寸節、干燒魚和固原小炒的用餐經驗,都令我的飲食閱歷,拓展得更為寬廣。 在那一段君姊與我共享民族風味美食的日子裡,以「藏味館」的料理讓我印象最深。佐以糌粑食用的藏式燉牛肉、香氣特殊的藏式牛肉濃湯、奶味濃郁的酥油茶,還有藏式湯餃、乾炒香料羊肉、甜點藏式雪釀,都是娜姊喜愛的傳統藏式佳餚。每當用餐之際,在蒙藏委員會學習語文的娜姊,總會跟我聊及蒙藏文化的演進與傳承,也幫我啟迪不少知識。期盼體會蒙古草原豪邁意象的我,也造訪過幾回「內蒙古小肥羊」,可惜君姊想吃的是阿拉善烤羊、酸奶酪丹、手把羊肉、奶茶泡炒米、新蘇餅、馬奶酒等地道蒙古食物,而非街頭巷尾常見的蒙古火鍋。 跟漢族烹調方式大相逕庭的少數民族風味美食,要如何在競爭激烈的餐飲市場生存,又能堅持原汁原味,的確是令業者兩難的課題。這十來年間,大清花、藏味館和小肥羊走入了歷史,新疆野宴依舊屹立不搖,和目前當紅、主推東北鄉土菜的「金稻子」(名菜有彩虹茄子、鍋包肉、地三鮮、小雞炖東北菇…)都是友人聚餐的熱門選項。至於以清真菜聞名、去年遷址到敦化八德商圈的回館,則在掌握寧夏料理神髓的原則下,因應客層屬性,持續推出新的菜色,餐廳也加註為「回回私家菜」。 靠近賀蘭山麓的寧夏首府銀川,被譽為「塞上江南」,從飲食文化書籍之中,我們得知寧夏料理路數,在西北菜系中自成一格,翡翠羊蹄筋、吳忠白水雞、黄渠橋羊羔肉,均屬流傳已久的經典名饌。回回私家菜的料理走庶民路線,包括家鄉炒餬餑、酸辣扁豆粉、伊斯蘭小炒、水盆疙瘩、元籠魚羊鮮湯包,都是貼近當地生活的家常菜式,然而經重新裝潢、檔次提升之後,師傅也將晚霞映牛腩、蜜香燻黃花、回回羊掌砂鍋等宴席大菜,羅列到餐牌上;其中以黨項牛排最受友人歡迎,成為每訪必點的一道風味美膳。 寧夏人擅長用燴燉方式烹製牛羊,像是羯羊脖肉炖黄芪、金鼎羊肚、以羊脊髓為食材的燴腰柱,都可說名聞遐邇,然而寧夏菜同樣講究煎炒火候。廚師先將牛小排搭配醬料、番茄丁、豆乾丁、芹菜、洋蔥丁、胡蘿蔔等蔬食,還有料酒一起略微醃漬,再把醃漬過的蔬食加上花椒油、豆瓣醬、紅腐乳入鍋拌炒成特製醬料;緊接著,將牛小排煎至適當熟度,淋上醬料之後,漫溢著塞北風情的「黨項牛排」即可完成。帶有嚼勁的牛肉通透出蔬菜清甜,滋味豐富。 除了使用創立西夏王朝的「党項族」來命名的黨項牛排之外,同樣考驗師傅鑊功的,還有拿醃漬的娃娃菜當主角,配上豆乾、肉片、辣椒及甜麵醬,猛火爆炒出來的「金邊嗆娃娃菜」;以及將牛肉與甜椒過油,再放入雞蛋及調味料兜炒而成的「紅袍皇牛肉」。近來我與友人在回回私家菜小聚,都是以這三道新派寧饌,搭襯咸鮮有韻的「回味蔥燒魚」、香辣開胃「混沌辣子雞」、由羔羊排和凍豆腐共冶,口感醇厚的「白玉羔羊煲」,就譜出了一場食味萬千的回族風味大餐。 每個菜系的形成與發展,都和當地自然條件、社會變遷息息相關,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然而在我親自到東北、內蒙、寧夏、西藏旅遊前,或許從料理中,能夠讓我對滿蒙回藏之風土人情,有個概略認知。把盤裡食物對照起我念初中時,讀到中國民族史一書(楊學琛著)所描述的歷史大風景,我深刻領悟到:少數民族如何用情感賦予菜餚生命,而不同的味蕾體驗,也讓食興更加趣味盎然。 (卅六)堂煎特級鵝肝:脂香腴美 (台北俏江南) 注重知識、才華與教養的奶奶,一心一意期盼我成為多才多藝、知書達禮的淑女,也指示我的母親,從小將我朝深度學習的方向培育,鋼琴、繪畫、芭蕾這三門課程,一直伴隨我直到初中畢業;媽媽不僅安排我學習相關課程、偶爾帶我去現場看表演,同時也買了不少音樂劇、歌劇、以及芭蕾舞劇的錄影帶,盼望我能夠培養出全方位的視野,其中,喬奇諾羅西尼的著名喜歌劇作品「阿爾及爾的義大利女郎」,讓我印象尤其深刻。 一生創作過多部室內樂、宗教音樂及歌劇的義大利作曲家喬奇諾羅西尼才華洋溢,同時他也是一位知名老饕,「胃是我們熱情的管弦樂團指揮」即出自羅西尼之口;當時法國烹飪藝術之父:馬利安東尼卡瑞蒙,曾經選用牛的嫰腰內肉,搭配黑松露、鮮鵝肝、以及馬德拉酒醬汁,為羅西尼烹製出流傳至今、依然膾炙人口的羅西尼菲利牛排。在我二十歲生日那天,大學同學們約我到歐馬哈市的一間法式牛排館慶生,當晚我的主餐,就是波士頓龍蝦拼羅西尼牛排,滋味美不勝收。 說起在西餐中常見、將鵝肝跟牛肉結合的菜式,以遠東香宮的「鵝肝帶子和牛粒」讓我最為驚豔。來自於香港的葉志光主廚,把當地廣受歡迎的鵝肝炒牛柳重新詮釋:取新鮮法國鵝肝切成厚丁,拍上太白粉,入鍋稍加煎炸再瀝油備用;另將加拿大鮮干貝過油,澳洲雪花和牛里脊肉則切塊後、用文火慢煎至半熟;緊接著,炒鍋內加入炸好的蒜片和前述三樣食材、搭配葉師傅特調醬汁,迅速兜炒即成。 將盤中帶有鑊氣的三樣主角細細品來,鵝肝的腴潤脂香、干貝的甘甜海味,把柔嫩多汁的牛肉口感提升到另一境界;厚度是坊間西式煎鵝肝二倍有餘的鵝肝粒,豐碩飽滿之餘,也藉牛肉與鮮干貝中和了油膩。整體觀來,「鵝肝帶子和牛粒」三者相互點睛但不搶味,彼此各自精彩之餘,卻又達成了完美的平衡,融合得恰到好處,是葉志光主廚特別為友人烹調的客製化珍饈。 雖說這道呈現極致之味的鵝肝帶子和牛粒,並未出現在香宮的例行菜單上,但只要事先預定,餐廳都會盡可能為客人準備。近幾年來,使用鵝肝入饌的菜越來越多,像是老爺明宮的鮑汁扣法國鵝肝、寒舍食譜的鵝肝潮味川椒雞,都是滋味頗佳的創意美饌;只要慎選跟鵝肝合拍的食材,經驗老足的師傅,大都能烹製出夠水準的鵝肝佳餚。然而我身邊的好友們,包括珍姑姑和彭大哥均認為:料理鵝肝,越是簡單純粹、且未經喬裝修飾的烹法,越能彰顯出鵝肝的清楚原味。 相識許多年的彭大哥在香港成長,是媒體人、也是美食方家。記得某回柏妤和我造訪北京,恰巧人也在北京的彭大哥,邀約我倆至綠蔭如畫的「梧桐Wish」用餐,其中有一道黑椒煎鵝肝配蘋果沙拉,入口脂香汨湧,看得出師傅對熟度拿捏精準,令我印象頗佳;當時彭大哥讚道:廚師直接以明火對決鵝肝,可說無從躲閃,出手即見真章!這麼些年吃下來,我在中餐廳享用煎鵝肝的機會雖說不多,但也有若干雋品,以台北而言,馥園當年的蜜汁鵝肝滋味不俗,近年則以俏江南的「堂煎特級鵝肝」表現最優。 以時尚精品川菜為訴求的俏江南,有不少招牌料理,例如歌樂山辣子雞、鮮青椒水煮紅魚、山城極品毛血旺、宮保水晶蝦球,菜路都偏向麻辣鮮香一派,然而俏江南的京粵佳餚,同樣值得細嚐。烹製煎鵝肝的程序不難,重點在於火候掌控,俏江南的廚師先用中大火,將進口鵝肝煎到外表酥香,轉文火之後,再慢煎至內裡剛好斷生,這道無需裝扮討好的「堂煎特級鵝肝」即可素雅上桌。切一小塊鵝肝送入嘴中,但覺細緻綿密、輕嚼即溶,鵝肝特有的華麗脂香瞬間盈口,醇馥腴美的精華,被含蓄地完整濃縮;與煎鵝肝一起登盤增味的黑胡椒醬,蘸或不蘸都是好食。 已逐漸適應本地餐飲市場的俏江南團隊,菜式設計頗見用心,也能滿足各方食客的需求。對於喜愛吃辣、又對海鮮情有所鍾的舅舅而言:俏江南的招牌水煮澳龍、花椒煎炒龍蝦尾、滿江紅煮龍蝦這三款味型不同的蝦饌,就屢屢吸引他多次造訪,以龍蝦配上香辣花蟹、老罈泡椒野生帶子、還有主廚推荐的蜀香烤魚,就是一場躍過千里藩籬、鮮猛奔放的川式海味饗宴。若是我邀主播好友們來此餐敘,菜餚就聚焦在:揉合多款元素的京粵美饌上頭。 每逢主播姊妹與我來訪俏江南,嚐罷麻醬油麥菜、堂做搖滾沙拉、鮮果拌百合、涼拌關東木耳、茶聊雞等一輪冷盤之後,我們通常以「堂煎特級鵝肝」,搭襯「堂煎一級雪花牛仔骨」(或堂煎極品雪花牛肉)來開場薦餐,以銜接後續的京粵佳餚。廣東老菜「蒜子火腩燜龍躉」結合燒豬腩與龍膽石斑,香味撲鼻、口感繁複;創意新饌「腌肉鮑魚仔燜茄子」咸鮮濃郁;加入蛋汁、木耳、絲瓜一同蒸製的「古法蒸筍殼魚」味道清甜甘美;配上帶有京派風情的清雞湯燉關東參、鹿筋燴紫山藥、官府濃汁燜三寶,穿插迭起的海陸珍饌,令人回味不盡。 在俏江南琳瑯滿目的京粵美膳之中,還有一道「小米粥扣遼參龍蝦尾」同樣深獲姊妹青睞。廚師使用上湯炆煮小米成粥,再放入龍蝦肉和發好的關東刺參,使得鮮味和膠質緩慢釋放到粥裡,二者也吸收湯汁的醇馥鮮美,食來淋漓夠味、飽飫富足。如果聚餐的人數較多,我們就再加上芋兒燒雞、開水白菜、東江千葉豆腐,或是地瓜粉蒸肉、四川樟茶鴨等蓉派三蒸九扣菜式,讓味型更顯錯落有致。 從一代食家唐魯公文章裡,我們追尋到了民初味道,隨著料理發展、蛻變,那麼,屬於我們這個世代:民國百年精緻珍饈和庶民佳餚,風貌又該怎生形容?綜觀當下百花齊放的餐飲市場,天馬行空混搭風,私房創意南北合,菜餚往往失之龐雜,也令人困惑;而兼容並蓄、雍容合諧的雙線美饌,就我來說,或許是個有趣的註腳。從粵菜食府晶華軒的川式料理、到川味潮店俏江南的京粵美膳,我越來越發覺出:彷彿從歌劇到音樂劇,不獨沽一味的演化智慧,也由衷期盼鮮美有韻的好味道,能夠真切深入人心。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