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兩個日本警察的自殺
2014/07/06 20:59:59瀏覽433|回應0|推薦2

日本戰前有所謂高等文官考試,被錄取的多數是東大畢業的高材生。日本政府政策的運行,就多操在這些少數菁英手上。由選舉選出的政治家,雖然名為大臣,若無這些專業官僚的支撐,就如那無腳蟹似的,寸步難行。

這個高等文官考试制度在GHQ占领时代,幾次都想改革,卻沒法做根本的改變,最後是把名稱改為公務員考試而已。這個公務員考試分成職種Ⅰ.Ⅱ.Ⅲ等三種,職種Ⅰ是國家公務員,屬於「幹部候補」。這些「幹部候補」也和戰前一樣,多數是東大畢業,或者是其他原為帝大的國立大學畢業生。他們的人數占全體公務員人數的0.5%左右。職種Ⅲ多數是地方公務員,至於挾在兩者之間的職種Ⅱ的,被稱為「準幹部候補」,雖然也屬國家公務員,但是升官的機會就大不如職種Ⅰ的國家公務員。

今年4月福島縣警有兩名警察先後自殺。先自殺的是51歲的警部,跟著自殺的是52歲的警視。後者是前者的上司,他們兩個都是地方公務員,屬刑事部第二搜查課。福島縣因為是災區,刑事案件很多。51歲的警部在4月中加班的時數達到142個小時,他曾向同僚透露過最近幾乎無法入眠的事。福島縣警最初在公布他的自殺原因,也歸因於疲勞過度。但是在隨後自殺的上司所留下的遺書中,透露了不能保全這個警部部下的悔恨。自然引起了媒體的懷疑,要求福島縣警解釋。他們的上部組織警察廳開始調查此事,從同僚41個人的聽取中,事情的來龍去脈,才清楚了。

日本公務員的組織,和中國秦漢以來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些相似。長官是由中央派遣過來,多數是外地人。下面的「吏」,則都是本地出身的人。為什麼長官用外地人,「吏」用本地人呢?這是因為若要地方行政圓滑進行,自然必須採用熟諳本地風土人情的人。「吏」用本地人,原因在此。那麼為什麼「長官」不用本地人呢?那是如果「長官」「吏」都用本地人的話,那麼中央就可能必須面對他們也許會勾結在一起的風險。

當時的中國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想出了分割「權」與「勢」的方法。授予長官「權」來駕馭在地方有「勢」的「吏」。但是在當地無勢的「官」如何駕馭得來「吏」呢?在「官」與一般「吏」之間有個關鍵人物,那就是當地的「長吏(正式名稱是功曹)」。長吏為地方出身,多數是在地方有一定聲望之人,由他來駕馭諸吏,輔佐中央派來的長官。

這次的事件是如此的,2013年在人事異動中,警視廳(日本警察的中央部門)派了一個45歲的警視來擔任福島縣警刑事部第二搜查課的課長。這個課長由中央派遣,可以知道身份屬國家公務員,是外縣宮城縣的出身。他剛來的時候,對第二課那位52歲的警視,言聽計從。這位52歲的警視在官階上和課長相等。不過身份為地方公務員。這位52歲的警視就像上述長吏那樣,是連繫長官與下面僚屬的關鍵人物。

但是這個45歲的課長,到任幾個月以後,也許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從2013年12月開始,常在課裏找碴挑錯。那個自殺的51歲的警部,負責不少辣手的刑事案件。可是每當他提出文書,請課長裁決時,這位課長總是當著眾人,臭罵這位比自己年長6歲的警部,寫出來的文章還不如小學生。每次的文書都要51歲的警部拿回去修改三四次。這樣的情況從2013年12月繼續到2014年警部自殺的4月。

事發的4月,51歲的警部只休息了一天。也許由於外有工作壓力,內有長官制肘,不堪內外壓力,而走上了自殺一途。這位自殺的警部,雖然留下了遺書,但是內容主要是在向周圍的人致歉,並未提及課長的姓名。而福島縣警,原本也只當做勞災來處理。這件事所以會引起媒體注意的,乃是跟著自殺的那位52歲的警視,在他遺書中透漏了自己不能保全部下的悔恨。

52歲的警視與51歲的警部,他們既是同一課的同僚,又都是同一鄉土之人。我們不難想像與死者在公私兩方面都有關連的這位警視的心情。更何況他原是長官與其他一般地方僚屬間的折衝人物。如此悲劇發生,等於在證明自己的無能與無德。他的心情也許就如「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那樣,自責使他也步上了自殺的後塵。6月27日警視廳發表了處分。將那位45歲國家公務員的課長撤換了。

也許有人會說這兩個自殺的警察,是愚忠也不一定。警察也只不過是個職業,呆不下去時,辭職不就好了嘛,何必自殺?但是以前也說過,雖然日本已經沒有了武士,武士的「一所懸命」的精神,已經變成了日本人的國民性。做魚糕的「職人(匠人)」,會一生死守著「做魚糕」的職位。那兩位日本警察也是一樣的。他們的自殺,不是厭世,而是對自己的工作,不能圓滿地交出結果的自我譴責,與從前武士的切腹一樣,是一種意志的表達。

日本社會有大聲嚎哭的政治家,也有悄悄結束自己生命來完成責任的警察。

( 在地生活亞洲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taiwan2014&aid=1482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