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語言與職務分擔~武士道(6)
2024/06/19 20:26:44瀏覽164|回應0|推薦3
這幾年女兒接二連三地生孩子,最大的女兒5歲,二女兒2歲半。今年5月底她又生了個小女兒。產前產後自然需要幫手。退休在家的我們,也就得隨時待機,臨時出動。她大女兒早熟,口才便給,有時還會頂嘴。女兒住院時我們和大女兒‧二女兒這兩個孫女接觸多,一起相處的時間也比較長。

我和老公分頭照顧她們。老公照顧她的大女兒,我照顧二女兒。這時發現了一個趣事。一向口才便給的大女兒常常會口誤,稱老公為「爸爸」。每次老公都糾正她說「是爺爺啊」, 她不好意思地笑笑,馬上改口。為什麼她會誤稱「爺爺」為「爸爸」呢?

根據語言學家的說法,在選擇話語時,會經過一番分類。女兒家裡,孩子們白天去幼兒園。回家後或週末時,母親忙著家事時,陪兒女玩耍,就成了「爸爸」的工作。兒女們無意識中也就把「在家裡」「陪自己玩耍」「男性」這三個分類綜合起來的人,定義為「爸爸」。我們到女兒家去照顧孫女時,老公剛好符合了「在家裡」「陪自己玩耍」「男性」這三個分類,大女兒誤稱「爺爺」為「爸爸」,是種無意識的反射。一經指摘,馬上意識過來,改稱「爺爺」。

其實不只這個大女兒如此,我也曾犯過同樣錯誤。結婚後偶爾會以么妹的名字來叫女兒。無他「么妹」的分類是「家人」「老么」「女性」,而女兒的分類也是「家人」「老么」「女性」,兩者的分類,偶然巧合,無意識中,就犯下錯誤。不只我如此,有個男同事,他們只有一個女兒。女兒出嫁後,他有時會誤用女兒的名字,去叫家裡的一隻雌貓。或許因為對這位男同事而言,兩者都被分類為「可愛的」「雌性」「家人(在日本習慣把寵物當家人看待)」。

如果是完全的‧精細的分類,自然不會有如此錯誤,倉促間或無意識時,就可能會出此差錯。這原本不限於日本,也不限於男性或女性。隨時到處都可能發生。有意思的是,在日本這種習性配合日本社會的風俗,有了意外的發展。

我以前在市民大學教書時,有位比較熟悉的上了年紀的學生,他女兒因為孩子就學的問題,從「高野山」帶了孫女到「富山」的娘家居住。這時爺爺就替代了「爸爸」的工作,陪孫女玩耍。這個學生也自稱為是孫女的「爸爸」,只是和親爸爸做個區別。他是「富山爸爸」,親爸爸是「高野山爸爸」。他侃侃而談,我卻深不以為然。暗想「爺爺怎麼能成為爸爸呢」,這不是亂倫嗎?但是這個學生卻是個很篤實的人,絕非缺乏道德感的人,也絕無「亂倫」之心。

類似的情形,在我還是留學生的時候也曾經歷過。當時很多熱心的日本婦女會來幫助留學生,解決生活上的一些問題。這自然叫留學生感激不已。這些熱心的日本婦女常常喜歡說,你們把我當日本的媽媽就好了。有些留學生也會配合著如此說。雖明知她們只是熱心,並無他意,我卻總是難以釋懷。

上述的事情,並非我個人的切身問題。為什麼我會對他人自稱「爸爸」「媽媽」的說法,難以釋懷的呢? 或許這與華人世界的「倫理」感有關也不一定。「人倫」「倫輩」在華人社會是不能等閒視之的。但是日本社會又是如何的呢?

在「武士道」深入人心的日本社會裏所形成的價值觀與華人社會迴然不同。武士是個戰鬥團體,最重視的是在團體中的「役割分担(職務分擔)」。克盡他們在團體中分配到的職務,也就能得到其他團員的認可,在團體中獲得一定的「名分」。也就因為如此,當他們盡到類似爸媽的職務時,也很自然地要以這個名分來自居了。

( 在地生活亞洲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taiwan2014&aid=18073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