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夫婦姓氏~武士道(4)
2024/03/30 22:01:59瀏覽367|回應0|推薦7
要確認一個人身份時,各地的方法不同。台灣用戶口與身份證來證明。香港沒有戶籍制度,只用身份證來證明。日本則主要依靠戶籍。也就是說台港日的行政機關在把握他們的社會成員時,所用的證件並不一致。三地中,台灣香港都持有政府機關統一發行的身分證。日本卻沒有由政府統一發行的身分證。日本是以戶籍來把握他們的社會成員。重視的不是個人,而是「家」這個單位。戶籍不僅紀錄「家族」成員的詳細資料,也是用來確認個人的最重要文件。沒有戶籍,就業結婚都困難。我們常常看到日本的著名影星藝人在向社會大眾公佈他們的結婚訊息時,一定會提到「入籍」的問題。

「入籍」也就是說結婚雙方將姓名登錄在「戶籍」上的事。結婚的當事人都必須在同一戶籍上登記姓名。這和台灣沒有甚麼兩樣。不同的是,在日本結婚登記時,戶籍上只能有一個姓氏,至於那個姓氏是夫姓,還是妻姓 ,夫妻彼此協定就行,政府不會去干涉。話雖如此,事實上差不多都是以「夫姓」做為戶籍上的唯一姓氏。在結婚這個節點,不少日本婦女不得不放棄自己原來的姓,改姓夫姓,她原來的姓,就成了所謂的「舊姓」。不僅如此, 她的姓名也會從娘家的戶籍中「除籍」出去。在娘家消失了戶籍的她, 只能以新的姓氏在新的戶籍下,開始新的人生。她的過去也像她的「舊姓」那樣, 成為陳跡。

這就讓有些婦女受不了。特別是在婚前, 已經有了相當成就,或一定社會地位的女姓,自然不願意讓她婚前的努力, 成為不為人知的過去。但是執意保留雙方原來姓氏的婚姻, 不會被受理。不被行政機關受理的婚姻, 被稱為「事實婚」。他們雖然有婚姻之實, 法律卻不與以承認。成了有其實而無其名的婚姻。

「事實婚」也好,「從夫姓的入籍婚」也好,對婦女而言, 都是不公平的待遇。近年來人權運動鼎盛,撤除對婦女的歧視,也蔚為風潮。日本社會自 然也受到影響。開始有爭取「夫婦別姓」的運動。「選擇的夫婦別姓制度」法案, 屢屢提出, 但每次都受到保守勢力的反對, 至今未能成立。保守勢力反對「夫婦別姓」的最大理由是如果一個家庭不能同一 姓氏的話, 將會影響一家 的「一体感(一體感 )」與 彼此間的「絆(連繫感)」 。保守勢力的這種說法如果能成立的話, 那麼那些實施「夫婦別姓」的地域, 比如香港台灣或其他國家,他們家庭內的「一體感」與「連繫感」是否就稀鬆平常的呢?事實上當然不是如此。

那麼日本保守勢力反對「夫婦別姓」的想法, 到底出於何種背景,何種價值觀呢?為何在日本社會,「夫婦別姓」,會損及一家 的「一体感(イッタイカン)」與 「絆(キズナ)」的說法, 能言之成理的呢?「一体感」與「絆」在日本社會為何如此重要的呢?

如眾所知,日本的武家政權幾近千年。特別是到了戰國末期江戶初期,武家政權更為圓熟。武士道也在這個時期定型下來。「武士道」的內容,包括了作戰的方略,與規制日常生活的行為準繩。

這時期的作戰,由於戰爭規模擴大, 戰前必須擬好戰略。事前將領們必須集中到役所討論, 並決定各自負擔的職責。整個軍陣營成為一個個體。武士個人只不過是構成這一個體的部分而已。同時個人除了必須克盡己責外, 還需與這個體中的他人保持緊密聯繫讓全體渾然成為一 體, 以便臨戰時能克敵致勝。至於武士道中所規定的武士的日常生活行為的準繩,在很多有關「武士道」的著書中,都詳細提到。不再細敘。其中記述婦女部分,如儒家似的,婦女被定位為從屬身份。

明治維新時, 統治階層的武士被逼退出歷史舞台。但是隨著武士的平民化, 他們的「武士道」精神, 也漸漸滲入民間。到了昭和時代, 對外發動戰爭時 ,政府更是大事宣傳「武士道」。並將其導入教育課程中, 推廣到全體國民。戰爭結束了。政治民主化, 教育也大事改革。「武士道」卻沒有敗退。特別是在戰爭中成長的世代,「武士道」的精神深入他們的骨髓。

這個世代出生於昭和初期。他們也是敗戰後支撐日本社會的中堅分子。這個世代以及受到他們薰陶的下一個世代,決定了上個世紀後半期的日本社會的形態。20世紀後半期,日本社會呈現出怎樣的一個形態呢?

上個世紀的50年代,日本經濟開始復甦, 到了70年代經濟進入高度成長期。 80年代更是「JAPAN AS NUMBER ONE」的時代。這個時期的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呢?

與歐美不同, 這時期的企業採取終身僱用制度。企業每每標榜「〇〇一家」。「〇〇」多數是企業的名稱。「一家」是指企業的職員與企業渾然一體, 有如一個「家」。企業的會社員與企業共存亡。企業與會社員間 不是單純的雇用關係。企業全面照顧會社員,會社員則效忠企業。會社員為企業赴湯蹈火,在所不惜。為了企業他們可以拋家棄子「單身赴任」異地。也不怕過重的負擔,會造成他們的「過勞死」。企業裏這樣的會社員,有人戲稱他們為「企業戰士」。他們的戰士精神,可能就淵源於他們「武士道」教育的薰陶。男性如此,同時代的女性又是如何的呢?

如上所述,20世紀的後半期是日本經濟的大好時期。據統計70年代時,由於丈夫一個人的收入,已經足以養家餬口。日本已婚婦女中, 家庭主婦的比率,高達7成。聽來讓人羨慕。但是這些家庭主婦,是否如我們想像的那樣, 每個人都在家裡做少奶奶的呢?

事實與我們所想像的大不相同。這時代的女性與同年代的男性一樣, 所處的環境也相同。雖然男女教育有別, 原則與前題並沒有太大的差異。與同年代的男性一樣, 自然也受到「武士道」教育的薰陶。只不過是在「武士道」中,女性地位較低而已。

那麼這個時代的女性在日本社會中,又是如何被定位的呢?我們可以從新聞的報導看出些端倪。如果一個男人沒有職業的話,他的社會身分會被定位為「無職 」,但是如果她是個家庭主婦的話,報導會用「主婦」來稱呼她。在這個時期,主婦不僅是種身分, 也是種職業。70年代高達7成的家庭主婦,又常被冠上一個「專業主婦 」的稱號。

既然主婦是「專業 」性質的,她的工作水平也就必須達到「專業 」的職業水平。以前看到一些主婦常常一整天穿著「割烹着(烹飪服)」,當時覺得奇怪。現在才明白「割烹着(烹飪服)」是主婦的工作服。一整天穿著工作服,顯示她一整天都在工作。丈夫是為企業拼命的「企業戰士」,妻子則是整天忙碌的「專業主婦 」這種典型的家庭普遍存在於日本社會。

由「企業戰士」和「專業主婦 所構成的家庭,是怎樣的一個家庭呢?

我們可以從主婦的一些談話中,來觀察一下。日本的主婦碰到與丈夫有關的人士時,常常會說「〇〇がいつもお世話になっております(謝謝您常常關照〇〇)」。必須注意到「〇〇」不是丈夫個人的名字,而是這家的姓氏。可以看出這個時期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斷地表態「家」的一體性,是必要的。另外丈夫所受到的恩澤,妻子必須等同身受。而且不只存於心理,更需要以明顯的言語來表明。這樣的發言,顯示出家庭成員與家庭的一體感 ,以及夫婦間的連帶感。明白了這個時期的家庭型態,也就不難了解為甚麼保守勢力,堅決反對「夫婦別姓」的原因所在。

日本執政黨的高齡政治家都是在昭和時代出生長大的,他們常常會做出逆時代的發言與舉動,反對「夫婦別姓」便是其中之一。為何如此,那是因為他們的價值觀,仍然停留在昭和時代。而影響他們價值觀最大的,就是上述的「武士道」。
( 在地生活亞洲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taiwan2014&aid=180442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