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8/29 19:24:17瀏覽511|回應0|推薦7 | |
每年八月日本的高校棒球賽都在阪神棒球隊的球場甲子園舉行,這時阪神棒球隊就必須離開它自己的球場,浪跡各地。我們一家都是阪神棒球隊的粉絲。幾乎每場比賽都不肯放過。也就隨著阪神球隊在各地不同球場的放浪比賽,觀察了各地球場。 期間發現了一個趣事。那就是在讀賣新聞屬下巨人棒球隊的Tokyo Dome,每當球員出場時,如果他曾經參加過WBC,是「侍JAPAN」一員的話,一定會用紅字標示他是「侍JAPAN」。不過在別的球場並沒有看到相似的措施。 為什麼在首都球場會有如此措施,原因並不清楚。不過不可思議的是,當看到「侍JAPAN」的標示時,觀眾就不由然地對這個出場球員另眼相看。不管他是投手或野手,都期待他們會完封或打出安打全壘打等。這個球員如果不負眾望,如期待似地演出,觀眾就會有「不愧是侍JAPAN」。如果結果不理想的話,觀眾可能就會鄙視他,認為「虧你還是侍JAPAN」。 「侍JAPAN」似乎成了保證品質優良的品牌。 「侍(サムライ/SAMURAI)」,的「侍」這個漢字,我們很難從它的字面來理解它的內容。不過我們如果說「侍」就是所謂的武士,那麼相信大多數的人都能馬上理解到它的意義與內容。 「侍精神」也就是「武士精神」。 好幾十年前的事情了,當我還在台灣生活時,不時會聽到「日本精神」這個詞語。但是當時的用法與目前所謂的「侍精神」「武士精神」的用法不太相同。台灣在1945年歸還中華民國以後,有段時期曾經出現「代溝」現象。戰前受日式教育的世代與戰後受國民黨教育的世代,在價值觀上有些出入。當新的一代指摘上一代帶有「日本精神」時,那並非稱讚他們,而是帶有批判意味的指責。 同時在日本社會不管是「文明開化」的明治時代或日本戰後都對「武士」的評價並不高。明治時代全面西化的情況下,便曾流行過如下調侃武士髮型的短歌。
「半髪頭を叩いてみれば因循姑息の音する。総髪頭を叩いてみれば、王政復古の音がする。散切り頭を叩いてみれば、文明開化の音する」 你敲敲那些半髮人的頭,就會聽到它響起了「因循苟且」的聲音,你拍拍那些總髮人的頭,就會聽到「復古王政」的聲音,你再拍拍那些短髮人的頭,它就會響起「文明開化」的聲音。 被稱為「因循苟且」的半髮人就是指那些把前頭與頭頂頭髮剃光的武士。至於留總髮型的人可以以倒幕先鋒坂本龍馬為代表。他們把頭髮披到後面束起來。至於把頭髮剪短的有明治元勳伊藤博文及提倡文明開化的福澤諭吉等人。 從這個短歌的順序來看,當時留著半髮的武士被認為最是因循苟且,不可救藥的一群。 至於戰後日本社會對武士精神評價不佳,乃是因為在戰爭中,日本軍政府鼓吹不怕死的武士精神,把國民驅往戰場做無謂的犧牲。在戰後的民主政治下,所謂的武士精神就變成了不合時代潮流的封建遺物。 為什麼目前武士精神復甦,,甚至成了種品牌呢? 二十世紀末期日本的泡沫經濟崩潰後,跟著來的是失去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在長期的不景氣中。2003年好萊塢拍攝了一部「the last samurai」,對武士精神重新做了評價。之後前總統李登輝在他退任後著書盛讚「武士道」,他的好友蔡焜燦也寫了本關於「日本精神」的書。兩個人的盛讚「武士道」「日本精神」讓日本人多少恢復了些許自信。明治時代新渡戶稻造的著書『武士道』再度為人矚目,重新問世,出現了各種不同譯本。從世界第二經濟大國跌落下來的日本社會,也就如此地在過往的「武士道」與「武士精神」中尋回了他們的自信。 台灣社會雖然在戰後有段時間,曾經對「日本精神」呈現否定看法,目前隨著時代的改變,猜想對「侍」及「日本精神」也有了與以前不同的看法吧。
|
|
( 在地生活|亞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