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論
2020/10/04 11:36:14瀏覽489|回應0|推薦4

國府遷台以後,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先生一心想重返大陸。把反攻大陸作為國策,夙夜匪懈。槍桿子打出政權的中國共產黨,在毛澤東主席領導下,最後,与最大的目標自然是解放台灣,統一中國。蔣介石與毛澤東都想統一中國,都以為自己与自身就是中國的代表。兩個人一直到去世,都在爭著誰代表中國。

1958年八‧二三炮戰後,作為中華民國後盾的美國,要求的是保持台灣海峽兩岸現狀。金門島上也就有了新規則,單日你打炮,偶日我打炮,形同空炮,按照美國的規定,維持著海峽兩岸的現狀。台灣也就仍然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坐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上。但是好景不常,1971年就被迫退出,讓出中國席位。1972年尼克森訪中,1979年中美建交,形勢一轉。台灣此時也只好「處變不驚」了。憤青侯德健寫下了日後人人愛唱的「龍的傳人」。中美建交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堅持它的一中原則,給美國、世界、台灣劃下了不准逾越的雷池,你一超過紅線,進入雷池,我就要爆炸。

到底毛澤東的共產黨和蔣介石的國民黨,為什麼總要爭誰代表中國的呢?原本將台灣獨立寫在黨綱的台灣本土政黨的民進黨,到了蔡英文時為什麼不得不把這條黨綱凍結呢?修改憲法,放棄反攻大陸國策的李登輝,為什麼要一再聲明「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國民國就是台灣」。台海兩岸的政權為什麼如此執著於含有「中國」兩字的國號呢? 到底「中國」一詞,代表著什麼意義呢?

中國一詞原本在中文中,指的是首都與其附近一帶而言的。為什麼會變成國名呢?這種用法始於何時的呢?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康梁亡命日本。亡命日本的梁啟超有機會在日本接觸了大量的西學。此時正值民族國家濫觴之期。日本的「君主立憲」「民族國家」的政治形態,自然對他有了影響。梁啟超在1901年就提出了以「中國」為國名,以「中國民族」作為中國的民族稱號。到了1902年有所修正,國名仍為「中國」,至於對這個「中國」的民族的稱呼,就改成「中華民族」。

「中國」「中華民族」這個民族國家就有了如此國名与民族名稱了。1912年成立的中國國民黨政權把國名衍生為「華民」,這個「中華民國」也就是推翻「滿清政權」的國民國家。「滿清政權」如其名所示是「滿族」人建立的「大清帝國」政權。但是民族國家的「中華民國」,它的「中華民族」是有其名而無其實的,當時最大的「族」是所謂的「漢」「滿」「蒙」「回」「藏」五大族。中華民族既是中華民國的民族,它自然應該包括中國境內的各種族在內。另外這些大小民族彼此在中華民國內應該又是怎樣的地位,也是個問題。

在「中華民國」的臨時約法中,明示各族平等。蔣介石本身也說「漢」「滿」「蒙」「回」「藏」各族,如同手足。但是被國民黨尊為國父的孫中山,想法就有些不同。原是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口號的他,在日後的主張,就有了不同,以為漢族最為文明,其他各族應該漢化。

取代了「中國國民黨」大陸政權後的中國共產黨,首先便必須考慮到國家的稱呼。他們不像北洋軍閥那樣,竊取了中華民國的實權,對外仍然維持著「中華民國」的國名,而是改弦易轍,將國名改稱為「華人民共和」。1949年以後,地球上就出現了有兩個自稱「中國」的國家。既然彼此互不承認對方,以後在漫長的歲月中,雙方都耗費了無比的精力與金錢在尋求「事不關己」的他國對自身的認可。

至於對中華民族的定義,雙方都沒有異議。最近的「復興中華民族」,似乎更成了所有的中華民族的義務。包括台港在內。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各族的實際上的地位並非完全平等。以漢族最文明為理由,要求各族漢化成為國策。在打著「復興中華民族」旗號的同時,也加速其他各族的漢化。新疆的「職業訓練所」、內蒙古的取消「雙語教學」都是這個漢化政策的具體化。

不僅如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序言中,還寫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的文言。不但要漢化,還要黨化,行政機關與黨機關並立。原本在「中英聯合聲明」中,保證五十年間香港的「一國兩制」體制 ,不到一半時間,「漢化」「黨化」就開始明顯化,繼「台灣民族論」後,又逼出了「香港民族論」。

「中國」「中華民族」,這個國名与民族名,自梁啟超的發案到如今,也過了一個世紀有餘,卻仍然不能塵埃落定。

( 在地生活亞洲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taiwan2014&aid=151199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