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9/08 07:19:47瀏覽2556|回應1|推薦25 | |
每年此時,在後院烤肉、吃冰淇淋、星空下露營的季節已經過去,但看紅葉、喝蘋果茶和穿薄毛衣的季節還沒來——沒錯,這就是開學季。 今年的開學季有點不一樣:我家哥哥小小豬一年級時,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學校宣布停課三週。在那之後,三週變成三個月,三個月變成一年半,等到他再回學校上課時,突然就變成三年級生了。我還記得他三年級的開學日,因為仍在防疫期間,學校禁止家長進入校園。我在校門口幫他戴好口罩,目送他走進校園。那之後的一學年也在停停復停停中度過。這個開學日,是疫情過後第一個「正常」的開學日:學區已經解除了口罩令,雖然仍有很多師生自願戴口罩。低年級生的家長可以牽著孩子的手走到教室,也可以回學校當志工。這也是我家弟弟迷你豬在公立學校的第一年,他今年上TK(相當於台灣學制中的中班)。開學那一天,我牽著他的手走進教室——我已經三年沒踏進這所我孩子的學校了——真覺得恍如隔世! 去年小小豬升上三年級時,我覺得既然已經回校上課,就要盡快恢復「正常」,提升學習效率,也加強要求他的功課。但經過這一年,我實際觀察到,我們的孩子可能還沒有那麼快從疫情的衝擊中恢復。據統計,美國有超過20萬兒童在疫情中失去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去年回學校上課以後,小小豬跟迷你豬班上都持續有同學染疫,小小豬在一年內五度被匡列為接觸者,期間還有一個小朋友的爸爸不幸染疫去世。疫情爆發前,我跟那位小朋友的媽媽一起在學校圖書館當志工。今年開學遇到她,她說先生去世後,她一直睡不好,小孩也睡不好,必須求助給小孩的開架類安眠藥⋯⋯說著就紅了眼眶。 在這樣的氣氛中開學,我覺得我們必須修正一下過去對「正常」的定義與想像。去年開學時,我曾經以為一切都會「正常」了,但看到孩子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中掙扎時,我才發現自己有多麽錯誤。 今年,我告訴自己,我首要關注的,應該是孩子的情緒波動。吃早餐時,問問他們:今天上學有什麼期待的事、有什麼擔心的事,晚餐桌上,跟他們聊聊:「今天過得怎麼樣」而不是「考試考得怎麼樣」。 當然,這不表示我不可以在課業上對孩子有所期待。但是今年我要改變作法,鼓勵孩子設定自己的目標,我來從旁幫他達成。我問兩小豬:「這學期,你們有什麼願望?」迷你豬說:「我要把零用錢都存起來買摩托車。」 小小豬說他不知道,但是開學後一週,我到學校開親師會的時候(三年來第一次的實體親師會!)看到他留了一封信給我:「今年我想要在科學、美術和寫作上更進步。你可以幫我整理房間跟檢查我的數學作業。還有你可以早上早點叫我起床。」 我回了一封信,放在他的抽屜裡:「寶貝,我覺得你的目標很不錯!我可以跟你『一起』整理房間,檢查你的數學作業,早上早點叫你起床。媽媽今年繼續在大學修寫作課,你可以檢查我的英文作業!讓我們互相幫忙,相信我們都能有一個很棒的新學年!」 延伸閱讀:親師溝通前導——談談我所認識的兒子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