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1/16 00:03:24瀏覽6660|回應5|推薦59 | |
在 Mortons、Lawrys、Ruths Chris 等國際級美式牛排館還沒攻進亞洲前,香港早有許多牛排館,90 年代領一時風騷的《The Bostonian》(美岸)就是成功一例。置身觀光酒店(旅館)地下室的 Bostonian 海鮮、牛排都不錯,更擁有當時沒那麼普遍的大型生蠔吧(Oyster Bar),是城中嗜蠔者好去處。當時若想起美式晚餐,多半選此處吃幾只生蠔、喝碗濃濃的波士頓 Clam Chowder 蛤肉巧達湯,再來塊厚厚的 New Yorker 紐約客牛排,次次吃得「胃」滿意足。 趣味盎然年代 除了食物,滿牆畫作是昔日一大特色,不是出於名家、都是客人即興所繪!桌面鋪了紙、放著一盒盒五顏六色 Crayola 蠟筆;不少客人們有真功夫、多佳作,看得嘆為觀止。店家花樣不止於此,妙招如巨大(24oz? 48oz?)牛排吃完就免費,常有西方大肚漢挑戰,全店加油叫好、真熱鬧。 香港變化快速,酒店幾經易手,初代業主早已去大陸、搞出赫赫有名的上海新天地。名稱、裝修改來改去,酒店裡的餐廳也換個不停,但 Bostonian 始終存在。 近期忽想起它,便訂了個位、一溫舊時味。地點依舊,卻變得陌生了,裝修升了級、但是風貌截然不同。食客畫作不見了、換上幾幅大油畫,氣氛也由熱鬧轉沉靜;菜單項目、價錢也升了級。服務比以前細心,經理怕我等三人嫌鄰座大桌聚會吵、貼心更換位子。
習慣自己到蠔吧選生蠔當前菜,此處蠔種較 Sheraton《Oyster & Wine Bar》少了近半,但不缺人氣品種。與長輩用餐,先選平易近人的美產 Kumamoto(熊本),然後是強些、近年才至亞洲的美產 Totten Virginica,加上 Cherry Stone 蚌。Kumamoto 一貫淡雅風味、蘊含甘甜,Totten Virginica 肉質實在、味道再悠長些,Cherry Stone 則有水準;重點是皆鮮活,引人再來一輪。
次輪挑味重些的紐西蘭 Coromandell、澳洲 Coffin Bay 及 Fanklin Harbour。都是產地名,品種都屬太平洋凹蠔,但因產地不同、味道各異。Coromandell 仍清淡、甜滋滋;兩種澳洲蠔則強烈多了,海味鹹味湧至、都有趣。
菜單上魚子醬(Caviar)選擇挺不錯。見有信譽良好的 Petrossian 魚子醬與優質 Balik 燻鮭魚組合,立時決定做為第二前菜。由於寄生蟲等問題、不食生鮭,西餐熟食又易乾老,所以只喜燻鮭魚。使用挪威鮭的瑞士 Balik 產品屬高檔貨,法國 Petrossian 公司採購經手的魚子醬品質穩定,兩者都可放心點選。Balik Salmon Tartar with Prestige Caviar & Kirby Cucumber Salad 一道融合了兩者,Crème fraîche 成了好介質,上鋪的 Chataluga(白鱘,便宜些)魚子醬味妙而不強、下墊的燻鮭沒被搶光味道,令人微笑的一道。 趣味不再 生冷菜不俗,對其招牌之一的焗烤菜期待大增。菜單上三組主要肉排,分別使用美 Angus 牛、美 Berkshire 黑毛豬及澳洲穀飼牛肉(還好沒像台灣餐廳亂「松阪」一通、把產地名當成形容詞用...),但是瞥見有自己組合(七選四)的 "Make Your Own Bostonian Grill",有意思、有考驗性,便挑鴨肉香腸、干貝、龍蝦尾、小菲力牛排組成一道。
一嚐,牛排過老,干貝也跟著煎過頭;再嚐,龍蝦尾材料差、小卻不嫩,簡直像自助餐貨色,只有鴨肉腸像樣。雙材料組合(如 Surf & Turf)已有難度,四種所需火候、時間不同的材料組合可能考驗太高了些?總之已飽,懶得要求店家重來(但相信不會拒絕);同席的整隻焗龍蝦則據說不錯。 由冷到熱、由好到差,不禁有些虎頭蛇尾感。美岸在 2009 港澳米其林中有著『舒適』之評,此點無庸置疑;集優良食材於一店(國際化大城市常見、在台就難得些),也是事實。只是往昔熱鬧、jolly 風貌不再,且暫失再嚐其牛排興趣;點杯白酒、香檳,吃些生蠔、魚子醬、燻鮭,配上不錯的麵包吃飽也好。 2008‧12~2009‧01(pictures taken by author, all rights reserved) 延伸閱讀: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