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17 10:32:32瀏覽5360|回應0|推薦27 | |
有朋友問我:琥珀或者蜜蠟,該怎麼去辨別天然或人造的? 其實我也無法用文字或者口說來表述,主要是現在人工仿造的技術真的太過於驚人,沒有檢測報告,我已經不敢買任何來路不明的琥珀或蜜蠟,而且網路上的東西十之八九是假貨。 這方面除了憑藉自己的觀察經驗,還有些比較麻煩的問題,例如送驗,或者保養,琥珀或者蜜蠟非常脆弱,硬度又低,隨手碰一下就可能會造成裂紋,失手摔碎的情況也不少。 另外,網友問到關於「珍珠珀」的問題,這方面只能另闢文章來解說。 要說如何辨別,我只能拿手邊這兩款在二O一O年買的天然琥珀提供觀察或鑑別的一些意見;老話一句,花個台幣兩千元拿自己想買或手邊的東西去檢測,這是最好的方法,自己觀察總有失之業餘或誤判的可能性。
(1)天然色澤與內含雜質 上下兩圖的天然琥珀,裡面沒有爆花,但是可以看到許多雜質。 天然琥珀最初的觀察特點,就是天然清透且帶有每一個都不一樣的色澤與雜質,無論裡面的雜質存在與否,一般清透無雜質的琥珀,價位高得非常嚇人,而且更不容易判定是否為真,這時就得用放大鏡來仔細觀察了。 如果色澤看起來鮮明,有一種色調協調而自然暈開的感覺,分布均勻而沒有太過濃艷的失真顏色,那就可以大致上確認未經過處理。 現在的優化處理能夠把琥珀的色澤、清透度、裂紋等瑕疵,進行補綴、染色和重製加工的簡單處理,由於琥珀的熔點低,一加熱就能改變色澤(那種雙色的琥珀多數經過加熱處理),所以摻了化學物質進行稍微染色或優化的工程,說來並不難,非正規市場上八成都有這樣的情況。 由於人工製造或優化無法處理出自然的雜質,因此若是沒有自然的爆花,那就得初步目測那些雜質的自然度。 一般的琥珀來自於樹木的汁液,也就是說這類雜質產物會帶有植物的雜質,如碎片、細沙或木類花草等的碎屑,而不會有完整的雜質形狀,這是第一點,就像上下兩圖這樣的細碎蕨類草葉之類,而且數萬年以至於數十萬年前當時的地球植被除了蕨類,更多的是針葉狀的溫帶或寒帶植物,可供為觀察內含雜質的參考。 不然,就是內含的昆蟲會是肢體殘缺的狀態,或者根本瞧不出樣貌,多數內含物瞬間被高熱所凝結融化,所以要在天然琥珀裡面看見什麼完整的東西,機率非常低。 倘若誰說能賣琥珀內含完整的植物或昆蟲? 那就得小心了,若不是價廉的柯巴脂混充,就是塑膠合成品,可參照我前面幾篇的文章內容。 另外,上述能有天然琥珀內含昆蟲或植物的完整樣貌,這類的好東西無論大小,價位必然最少台幣萬元起跳,除非出讓者腦子浸水,或者友情廉讓,否則不可能有這種上天掉下來的好事。 天然琥珀來源枯竭,現在要能找到好物,簡直是大海撈針一般,而個人手中的這些小東西均來自於十多年的收藏,近幾年買不著了,到處充斥假貨與仿造品,感覺挺悲哀的。
(2)關於珍珠珀 這種稱呼來自於兩岸三地的商人,事實上也就是天然琥珀的其中一種,有的琥珀能夠具備天然的珍珠光澤與色澤,就這麼簡單,並不是具備半蜜蠟半琥珀(半蜜半珀)的都可以這樣稱呼。 如下圖,這種的就不能稱為「珍珠珀」,而是普通且混雜一點蜜蠟的天然琥珀罷了。 「珍珠珀」那類的高價天然琥珀,本人並沒有收藏,主要是可遇而不可求。 「珍珠珀」按照一位行家的完整介紹及本人觀察所知,必須具備內含為白色或金色、棕色等色澤的蜜蠟,成內含圓形或天然琥珀完全內包蜜蠟,且顏色部分含有少見的珠光色澤,始稱之。 也就是說,大多數混雜了天然蜜蠟與琥珀的成品,不可以稱為「珍珠珀」,而要看拋光打磨之後的樣子來確定。 本人曾見過一顆非常漂亮的「珍珠珀」,打磨成大顆的橢圓形,外層為琥珀,裡面為蜜蠟,天然的琥珀透明度加上包裹為內在的蜜蠟,使得那顆「珍珠珀」帶有異樣美麗的白色珠光,就像珍珠一樣潤澤動人,不過當時買不起,也沒有機會能拍照留念,相當可惜。 天然琥珀多數有其瑕疵所在,不可能用少於台幣萬元以內買到全美或毫無雜質的天然琥珀,所以要求能達到那樣的「珍珠珀」標準,說來非常困難。
至於天然琥珀混雜些許蜜蠟,或者天然蜜蠟裡面帶有少量琥珀透明的部分,這很常見。 如上下兩圖,這般的天然琥珀價值不高,市場上很多,不建議收藏。
網友又問價格參考,這方面是會變動的,只要確定買到真品,就可以收藏。 上面的是天然琥珀,大概台幣一千多塊,下面的就是天然波羅的海的黃蜜蠟,這樣大約10g上下的小顆扁珠手串,差不多就要台幣兩千五百元以上,現在的價格應該更貴一些。 就算是天然蜜蠟,每一顆也都不會完全一模一樣,就算經過打磨切割,只要觀看細部,色澤尚有些許差異,而本身具備的斑點瑕疵,也算是辨識真品的一環。
(3)天然琥珀老件的辨識:歲月的痕跡 網友問我:該收藏怎樣的天然琥珀? 既然要買來收藏,那就挑選價位高且價質感高的首飾,這方面需要經驗和眼光,所以無法給太多的建議。 至於天然琥珀的問題,在於這東西會充滿了歲月的痕跡,如下圖所示,大致上的特徵在於琥珀顏色變深、表面具有風化紋、由於水分散失而紋路與孔隙變得清晰等。
這種天然琥珀的變化,在於琥珀本身就具有相當的水分,所以遇熱就會顏色變得更深,帶在身上久了,除了正常的磨損之外,還會顯現上下兩圖這樣的明顯風化紋。 天然琥珀失去水分之後,內部的紋路會隨著時光愈變愈明顯,透光之後就會呈現如此細密如蛛網般的紋路。 一般而言,配戴在身上的天然琥珀或蜜蠟首飾,久了都會有所變化,好比人體的溫度與水分變化,或者是長年的撫摸和碰撞,因此保存上需要特別注意。 譬如去泡溫泉或游泳前,務必都要把這樣的飾品取下來,不同酸鹼值的水會侵蝕天然琥珀或蜜蠟,當然汗水也會,這是常識。 此外,每天撫摸天然琥珀或蜜蠟,都可以聞到一種天然的植物香氣,多數是松香味,這種氣味對於相當一部分的人來說,會具有一種安神與寧定的功效,聞起來也頗為舒服。 因此收藏的時候,請務必把天然琥珀或蜜蠟沖沖清水再自然風乾,不要用乾布擦拭,容易在上面產生刮痕,保存年限也會縮短,就無法保持天然琥珀或蜜蠟的光澤度了。 由於變色和氣味上的特殊,這也就是天然琥珀或天然蜜蠟為何被稱為「佛教七寶」之一的緣故了。
在歐洲或中國早期的首飾裡面,天然琥珀或蜜蠟都相當受歡迎,中國明代有婦女珠寶的琥珀切割臂釧,如個人在〈《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三)電視劇的少數錯誤(上):幽靈、簡體、龍體、退燒、對聯、銀票、箭法、偷窺、文字獄〉寫過的「釧」,就有這樣的設計,但圖面不甚清楚。 對於天然琥珀的熱愛,不管哪裡或何時的人們,都喜愛它那燦亮的光感與溫潤的色澤,所以對於這方面的設計很多,而且這類半寶石在首飾裡面整體價位也不低。 至於西方,更常見的則是「手串」,或者是項鍊墜的設計。 由於天然琥珀或蜜蠟硬度低,切割方面相當容易,所以很多設計者會特別將天然琥珀或蜜蠟加以切割成上下幾圖的鑽形,也稱之為鑽切(diamond cute)。 多數的天然琥珀或蜜蠟,基於本身的特質,多半打磨成圓形,只有少數能達到清透要求的天然琥珀得以如此切割,用以表現天然琥珀的清透與隨光影轉變的閃爍色澤,因此主要的要求就是內部不得有明顯的雜質,不可有爆花,更不能有天然裂紋。 故而,上下幾圖裡面的紋路,那是經過歲月歷練的痕跡,也稱為風化紋,是很正常的現象,多數都得收藏數十年或百年以上,纔會顯露出這樣在透光後清晰可辨的風化紋。 此類的天然琥珀有寶石級的要求,有人說源自於十八世紀的俄羅斯,或者是十九世紀的德國,特別是俄羅斯在這方面設計眾多,其鑽切(diamond cute)之美可從琥珀宮看出一二。 至於有人可能會誑騙,說是兜售來自於十八世紀的德國云云,請特別注意,現在的德國聯邦成立於十九世紀的一八七一年,所以不可能有這樣的骨董橫空出世,必然是拿廿世紀的老件來混充,這點要小心。 但就算是上個世紀的天然琥珀骨董,價格也要台幣萬元起跳,單看收藏的保存程度,透光或不透光,亦或琥珀本身的色澤,不推薦花鈔票去學經驗。 歐洲有許多類似的天然琥珀或蜜蠟所製造的鑽切面珠寶,這方面個人收藏不多,主要是寶石切割面的天然琥珀同樣可遇而不可求,此類切割面愈多愈精細,有八面或六面體的切割,現在還有德國式切工,但同樣不多見,主要是因為市場上已找不著全美的天然琥珀來製作。 而天然蜜蠟不透明,仿製也太過於容易,所以倘若您要收藏,最好從天然琥珀入手。 至於這類鑽切面的天然琥珀,若能收藏百年,那種檔次太高也太珍貴,還容易有魚目混珠的情況產生,再度強調:本人不推薦任何網友去玩這類的歐洲骨董。
(代ROSY貼,待續) 前文請參照: 青花瓷的專書與飾品:我所收藏的「青花瓷」專書和「仿品」、「臆造品」、「打眼」、「撿漏」解析 天然緬甸玉項鍊設計可參照:其他設計(七):「曬」點五年來經手的天然翠玉(項鍊之一,附註種地的初步解說)、其他設計(八):「曬」點五年來經手的翠玉(項鍊之二,染色優化的「B+C貨」和初步辨認)、其他設計(九):「曬」點五年來的手工(天然翠玉項鍊設計之三,以及染色的C貨和瑪瑙、玉髓、阿富汗玉D貨) 天然緬甸玉耳飾設計可參照:其他設計(三):「曬」點五年來的手工(天然翠玉,耳飾設計之一)、其他設計(四):「曬」點五年來的手工(天然翠玉,耳飾設計之二)、其他設計(五):「曬」點五年來的手工(天然翠玉,耳飾設計之三)、其他設計(六):「曬」點五年來的手工(天然玉石,以及銀飾製作和消磁簡介,耳飾設計之四) 天然緬甸玉手鍊設計可參照:其他設計(十):「曬」點五年來的手工(天然翠玉,手鍊設計,以及如何從外觀初步判斷染色贗品) 天然琥珀蜜蠟的收藏可參照:其他設計(一):「曬」點五年來的收藏(天然琥珀、蜜蠟和柯巴脂)、其他設計(二):「曬」點五年來的收藏(藍珀,鑑定書)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