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所收藏的「青花瓷」專書和「仿品」、「臆造品」、「打眼」、「撿漏」解析
2011/06/27 16:30:17瀏覽10474|回應6|推薦67

關於「青花瓷」專書,我手邊買了幾本,而且都是內地的出版品,且這些編著者皆為有名的鑑賞家或者骨董藏家,圖文對照顯得相當豐富仔細。

根據個人所觀察,台灣的故宮博物院缺乏這方面的出版資訊,由於內地近年收藏古玩的風氣日趨盛行,在收藏青花瓷方面,各地都出了不少研究者與專家,鑑賞、拍賣、論文和研究報告,更是年年推陳出新。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稱為「白地青花瓷」,市場上簡稱為「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於釉下彩瓷

具體製作方式,就是在素色瓷胎上用含錳藍色顏料加以描繪,並且以無色或淺色的釉塗抹表面來保護,然後入窯燒制,其成品底色為純白或粉白,花紋顏色為天青、深藍、靛紫、墨藍等色澤,化學顏料則採用氧化鈷(Co3O4 )來提高亮藍色,或者以描金來裝飾,亦或增添粉彩和暈染效果,同樣稱之。

目前最常見的青花瓷,除了俄羅斯青花瓷,還有中東的回青、鶯歌仿品、臆造品等,一般咸認為中國元、明、清三代的骨董最為珍貴。

中國人對於陶瓷的製作,最早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時代,而瓷器的設計與釉彩更是千變萬化,說到青花瓷,這類專書介紹非常詳細,有興趣的朋友建議一讀。

這個題材很早就想寫,無奈有一首流行歌曲橫空出世,個人也不喜歡跟風,所以一切都按照嚴謹的風格來進行,在此不提胡扯的議題。

一般以為的「青花瓷」,採用的是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並且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塗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燒成,都可以自稱為青花瓷。

然而,就骨董層面而言,天然錳料或鈷料燒成後的製品呈現亮藍色,除了著色力強、發色鮮豔、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之外,也與一般的青色有區別感。

中國最早的青花瓷,最早在唐朝就開始製作並外銷了,由於工藝技術尚未成熟,所以歷經五代和宋朝,到了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開始大量生產,從此開創了青花瓷的新局。

元朝的青花瓷是比較初步的形式,到了明代之後,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並且開始多方採用中東和東非進口的染料,鄭和下西洋且將大量瓷器銷往西亞和非洲,這段時期可以說是官窯量產製作的極盛年代。

官方製作青花瓷做為出口產品,在清朝因為海禁政策完全轉為內銷,清初康熙時期發展到巔峰,並且以元代的釉底紅、回青設計,承襲前明創燒的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創造出更多的衍生色彩與造型。

我寫瓷的旅遊內容,可以參照<長江郵輪之旅(九)瓷都:景德鎮>,不過現在要是去了當地,幾乎能見到的都是近年的仿品,收藏價值並不高(辨認方法:使用簡體字落款,或者現代器型,辨別非常容易)。

近年來,景德鎮的製品,可以說是「一水不如一水」,由於製瓷技術的革新與演進,導致這個發展七至八百多年的官窯產地,只得朝向商業平價品的製作。

這類的風潮使得當地的藝術瓷製品,有仿造從宋代以至於清朝的各種風格,只要客戶想得出來,無論是樂器、家具、飾品,加上各種各樣的擺件,什麼都可以依樣畫葫蘆,所以到了當地想去淘寶,眼睛可得放亮點。

青花瓷所用的青色顏料,最知名的就是蘇麻離青、平等青、石子青、回青之類。

更多的則是化學顏料,要調製古代或現今的流行色澤,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成的,所以想購買老件作為收藏,青花瓷的款識要特別注意。

款識,也可稱之為落款或辨識印記,此類有許多不同的內容,譬如:紀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讚頌款、紋飾款等,沒有名氣的作者多數不落款,有落款的當代藝術大家,往往會帶給青花瓷更高的實際價值。

下面這本《仿青花瓷與作舊的鑑別》是極好的青花瓷入門書,好比市場上的唐青花、宋青花、元青花、明清青花等,仿造品或者贗品多不勝數,就連行家也會有看走眼的時刻。

關於鑑定,有位內地古陶瓷鑑定專家丘小君就曾經在電視節目中說:「仿品一定要多看多摸,就能獲得更多的鑑定知識」。

觀察青花瓷骨董,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年代,務必弄清楚瓷器所用的青料,接下來是款識,再來則是設計,紋飾和花樣是否具備藝術性官窯民窯的價位也有差別,瓷胎和造型則是基礎考量。

  

這裡就幾項個人所知,彙整基礎知識如下:

(一)用色

上圖就是蘇麻離青,也可稱之為蘇泥麻青、蘇勃泥青、蘇泥勃青等,這些名稱都來自於波斯語譯音,產地在波斯,蘇泥麻青(smalt)意為深藍色或繪畫用的鈷藍色粉末顏料,帶有特殊的藍光與金屬光澤。

這類顏料非常少見,屬低錳高鐵類鈷料,青花呈現濃重青翠,容易產生鐵銹般的斑痕,也稱為「錫光」,多見於元代青花,或者明朝永樂、宣德年間的官窯所用顏料,產地均在今日的敘利亞至伊拉克一帶。

中國大陸所產的鈷藍色顏料則多屬高錳類,與西亞的顏料在色澤上差異頗大

例如最知名的平等青,又稱陂唐青,產於江西樂平,多使用於明代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年間,成色淡雅、青亮,如今統稱為成化青花

另外還有石子青(上上圖的三本介紹,左邊那冊封面就是單純的石子青繪製),簡稱石青,同樣產於江西,產量較大但發色灰暗且容易發黑,民窯(民間瓷窯)普遍採用此種顏料,官窯則將之與回青當作調和之用。

回青,除了西域、新疆、雲南等地都有生產,主要是回族使用並且朝貢給中原王朝,發色藍中泛紫,由於顏色發散,多數都和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萬曆期間都用這類顏料。

可參見王宗沐《江西大志•陶書》,其中就有一段:「陶用回青,本外國貢也。嘉靖中遇燒禦器,奏發工部;行江西布政司貯庫時給之。」

有人認為歷史上具備穆斯林風格花紋的瓷器都應稱為「回青」,當時本是狹義的說法,這類使用回青的青花瓷,後來廣義上也就如此稱呼這些外銷或回教地區所產的青花瓷了。

關於調色方面,還有分為上、中兩種。

上青,就是混入大約一成的石子青,用於混水填色,讓發色青亮;中青,則是混入四成的石子青,作為設色來勾勒花青圖案的輪廓,使得筆路更為分明清晰。

又有浙料,或者稱之為浙青,產於浙江紹興、金華,是大陸顏料最上乘的選擇,由於發色青翠亮麗,從明代萬曆中期到清代,幾乎景德鎮官窯的青花瓷均採用這種浙料。

數量少的還有珠明料,由於顏料產於雲南偏遠小縣,在明代開發之後纔有使用,最著名的就是宣威料,這種顏料發色鮮豔純正,康熙時期官窯青花多採用這種顏料(上上圖三本書的右邊那冊封面就是了)。

上面影片是大陸央視的專業介紹,引用自:http://youtu.be/TObx-YDiJuw

化學顏料的使用,在歐洲更為常見,即用化學製品的氧化鈷,來進行配製的青色顏料。

這類《尋寶》或《國寶》節目,是大陸中央電視台幾檔藝術品收藏的權威系列報導,另外還有各地的尋訪與考古資訊,領域涵蓋陶瓷、書畫、玉器、青銅、雜項等文化收藏領域,個人對此相當推薦觀賞。

影片裡面有不少近代的化學顏料青花瓷,但與中國的瓷器有明顯差別,其發色紫藍、純粹、濃豔,但顯得輕浮庸俗,附著力很差,除了價位低廉許多,有時摸著就會掉色。

以青花瓷而言,中國大陸所生產的天然青色顏料,除了具備獨特的美感,還能夠保持千年不變的顏色,這也是世界各大拍賣場為何獨鍾內地青花瓷骨董的緣故

中國的青花瓷繪畫裝飾種類繁多,用色清秀素雅,瓷器底部還有文字雋刻,並且多方製作圖案款識,使得市面上骨董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這方面不得不特別注意。

(二)款識

前面所述,青花瓷有所謂的款識,也就是落款和題字的形式、種類,作為年代、藝術家、區域性或特殊標誌,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讚頌款紋飾款五大類。

紀年款,顧名思義就是針對年代或者帝王年號來落款,一般都是官窯必備的特徵,在青花瓷上用寫、刻、印記等方法,來標明瓷器燒造年代,這種款識稱之。

另外一提,而明代以前的唐宋或五代,由於不紀年,在考證方面有困難度,多數需要儀器檢測,若有落款則必為假貨

中國古代瓷器款識,從明成祖以迄清末,均以紀年款識為主

官窯對於帝王年號,或者是朝代的刻印,都有各自的設計,而這類年款通常以天干地支來表明,另外也有年號的干支款,此類官窯青花瓷就是骨董收藏的上品

譬如明代最多的就是永樂和宣德年間青花瓷,官窯出品的青花瓷上開始出現紀年款是明成祖時期官窯的特色,篆書字體飄逸流暢,在篆體的邊緣則會裝飾蓮瓣紋。

宣德款則是市場主流,多見楷書,字體也比較剛勁。

成化款也是市場寵兒,落款氣韻雅致,有顏真卿的厚重感,由於官窯大量生產,和嘉靖年間筆鋒典雅,風格相左,景泰開始款識從器心移到器底,款識正統的是福字款,還有太平款、大明年造款等,天順有紀年款、梵文款等,明代永樂、宣德以訖清末,青花瓷器上的宋體、仿宋體、宋槧體落款也曾見過,而不同落款往往會成為相當強烈的斷代判別資料。

明代紀年款有一句專業用語「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還有「永樂篆款,天啟胎粗、款薄、多人物,崇禎無官款」等作為歸納,這是辨識明朝青花瓷骨董的基本常識。

上下兩張圖,就是很明顯的清代青花瓷

清代康熙時期,落款楷書字體工整,青花料色鮮麗,是收藏家普遍都喜歡的特質。

雍正款的官窯皆為楷書,字體蒼勁有力,格式講究,符合皇帝性格。

乾隆、嘉慶、道光款多為篆體,這幾位皇帝學問都很好,清高宗時期的還見過漢隸款,多數字體排列緊密,四方造型猶如在青花瓷底面蓋上一枚枚篆印。

民國以後海峽兩岸出產的青花瓷,則走歐式風格,而且瓷器擺件數量少了,製品制式又沒有太高的藝術性,近年還多數拿去製作首飾,且彩瓷較多,若是打撈骨董殘片來鑲嵌還好,但是市面上仿品琳瑯滿目,反而少見單純的青花瓷設計。

反觀內地的款識,由於多數從景德鎮等知名產區出口,所以一般會有「江西瓷器公司」幾字為落款,而且採取的是繁體款(台灣正體字)來留下楷書款識,而不會使用簡體字;此類落款秀逸,且有英文款識「CHINA」出品,是近代出口青花瓷的標誌而具備官方證明,以避免仿造或贗品,這也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

關於民窯方面,青花瓷為了避諱,民間多不敢使用紀年款,至多有「大明年造」或者「大明年間」等字樣,體裁草率且水平普遍較低,市場上價位也不及官窯產品。

至於書寫得比較隨意的吉言款堂名款讚頌款紋飾款幾類,如字面所述,都在於強調特殊的使用性質。

古人餽贈瓷器,譬如逢年過節或者婚嫁慶典,就會讓民窯來製作青花瓷;亦或祭祀禮儀、生辰滿月、新居落成、商號開張等,也會有吉言款堂名款讚頌款的不同意義,有些藝術家則喜歡使用特殊的紋飾款,這類製品的青花瓷,一般來說價值普遍不高。

也有的青花瓷有異同工之妙,會製作大型花瓶或匾額、紙鎮、瓷枕一類,書寫含有吉祥寓意的詞句,或以典雅的堂名、人名書寫在瓷器上,作為私家收藏的標誌,後者的收藏價值較高。

有的瓷器底色比美白玉,潔淨光潤的色澤極為動人,比起特色款識,或者篆刻行文,都具有非常強烈的特色。

(三)圖樣、瓷胎

青花瓷在近年不少窯址出土了大量寶貝,還有一些則是海外拍賣回流內地的珍品,譬如唐朝青花的產地為河南鞏縣,或者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就表示這裡的骨董都曾經是一千多年的唐代,當時中國和西亞進行進出口貿易的舶來品產物。

一般而言,元代以前的胎質較為粗鬆,燒結度較差,底釉往往白中泛黃,質理都顯得缺乏美感。

我家裡本來有一只韓國客戶贈送給母親的青花瓷據稱那只花瓶是宋朝流落到南韓的寶貝,不過由於地震摔破了,碎片也讓我媽媽扔進垃圾車;按照當時的個人判斷,應該是那位韓國人胡謅的,不然我就不會在此寫部落格,早就發家環遊世界去了。

由於從唐朝至清朝,東南沿海的揚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泉州(泉州為宋朝至元代重要港口)、福州(明代至清朝的港口)、廈門(清朝對南洋出口港口)等地,就是對外貿易的門戶,因此這些地方要尋找青花瓷古物或進口骨董,也有依據可循。

早期有描繪魚藻紋的瓷罐,後來多為花草紋,到了元代以後,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轉變為人物和幾何圖形,取材更為多樣化,甚至有典型阿拉伯圖案紋飾的草葉紋。

從上述港口看來,唐至清朝出土的青花瓷,較多的地點可證明唐宋青花多為外銷,而宋朝的藝術層面不高,最後走向了衰敗,式樣也不多。

藝術層面較高的,反而是元代青花,紋飾除了早期的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發色不會有較濃、發黑的問題,已經可以調出更美的較淡色澤。

元青花具備成熟的調色技術,兩岸故宮博物院藏的青花瓷,最知名的就是近年回流的許多青花瓷,由於內地經濟發展而許多商人願意出高價買回國寶,並且無償捐獻給政府進行展覽,相當使我感到驚喜。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以迄明清,此處都是青花瓷的官窯及重點產區。   

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加上高嶺土,這樣的二元配方使得瓷胎可以使用更高的燒成溫度,焙燒過程不易變形,所以器物的胎體更為厚重,造型結實飽滿,縱然胎色略帶灰、黃,但是整體依然具有相當特殊的美感。

元代的底釉,分為青白和卵白兩種,具有比較混濁的乳白色(請參考下圖照片),而不是比較白淨的底色。

由於蒙古西征的關係,被征服的西亞國家,其顏料大量東來,使得江西等地的高錳低鐵型青料,青藍偏灰黑的濁色得以調製得更美,泉州進口了古波斯的低錳高鐵型青色染料,青翠濃豔,缺點是會因時光變遷而產生鐵銹斑痕,但調色之後就能改善兩者的缺陷。

天然染料並用調製的情況,改變了唐宋時期的青花設計,器型也受到西亞影響,器物底多呈現砂底無釉,有火石紅(請注意下圖底部色澤)。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由上至下層次多而不亂,並且繪製歷史人物,還添加了西亞風格,流暢有力的勾勒渲染,用色沉著平穩,反而不像唐宋或者五代器型那麼呆板單一。

主題紋飾的題材豐富,除了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特色在於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由於蒙古人不像漢人對於龍有特殊崇拜,因此繪製的龍矯健而兇猛,與其他時期的龍形殊異。

由於圖案必須吉祥,並且具備祝福的象徵意味,主題以外的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對於道家雜寶、花開如意、三階祥雲的老套設計之外,還加上了垂柳或者草葉,注重整體的畫面質感,且多數不留白。 

下圖是我在去年八月在上海浦東機場所看到的重要骨董,拍賣價格高達兩億多人民幣,就擺在機場登機口旁邊,卻沒有人注意到,我個人當時還相當痛惜沒人識貨,內容可參照<上海浦東機場,有看頭!>一篇。 

到了明清時期,可以說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卻又走向衰敗的時期。

最高峰大約是明朝永樂、宣德時期,青花瓷發展的第一個高峰,製作相當精美,而且以對外貿易發達而著稱。

第二個高峰期,則是清初康熙年間,由於朝廷製作官窯,且創造了特殊的五彩青花,使得青花瓷發展到巔峰。

到了清朝中期,雖然乾隆(清高宗)以後大量發展粉彩瓷器,但是彩瓷的發展,卻是對青花瓷的製作警鐘,導致專業的官窯語民窯都減產,使得青花瓷逐漸走向衰退。

到了清末的光緒年間,由於朝廷提倡,曾經一度中興,發展了第三個高峰,但青花瓷的製作最終依然無法延續康熙時期的盛勢。

民國之後,沒有製作嚴謹、精緻的官窯,隨意、灑脫且畫面寫意性強的民窯也沒落了,青花瓷反而成為骨董市場的流落品,更因為戰亂被外患的歐美各國強奪搶掠,多數遠遠流落外地。

(四)青花瓷「仿品」的盛行

可以說,青花瓷的繪畫吸收了中國古典繪畫技法的元素。   

青花發色各有不同,從淡藍到泛灰,或者暈散至鮮明,由元代多層裝飾的布局遺風,到題材變化多端的明清設計,或者佛家八寶與道教雜寶,畫作題材不一而足。

關於瓷胎,瓷器的底足是平切、砂底無釉見窯紅,或者出現年款等,都訴說著青花瓷不同的年代與製程。

以工藝水準來說,如果去觀察近幾十年的製品,對照唐清的骨董,個人有一種強烈的感覺,那就是今不如古

過去的設計精緻美觀,而由於市場需求,為了混充骨董,許多人特別去研究古人的發色、器型、圖案,而沒有繼續創新,所以市面上出現了一批仿造的僧帽壺、綬帶扁壺、花澆等非漢文化的器型,還有各式各樣的鍋碗瓢盆、瓶罐甕盤,反映了現代利益導向的角度。

或許與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是促成青花瓷設計的泉源,但是今日藝術家走到了創作盡頭,而不斷就如何仿製推陳出新,並且以此欺瞞消費者,往往讓人想要搖頭嘆息。

沒有創意的年代,思想輕浮、利益導向,只為了符合仿造的發色、鐵銹斑痕、紋飾描繪等,或者研發底釉更白,拓印名人或官窯落款,已經成為了常態。

在書中曾經提到,說是明朝正統、景泰、天順(西元一四三六至一四六四年間)三朝,由於政治動盪、天災人禍等因素,影響了經濟衰退,譬如正統即位之初就多次下令「禁造官樣瓷器」,武英復辟導致官窯重整、政局混亂,再再導致這一時期瓷器數量銳減,陶瓷史上稱之為「空白期」。

但就個人觀感來說,古代的青花瓷遷就於政治因素,現在的青花瓷則是乏人問津。

因為多數人都想要大發利市,因此造假仿古的問題不斷產生,而考古蔚為主流,人們將青花瓷視為骨董,創意因而式微。

總的說來,可能一般人會覺得青花瓷屬於過去,而個人也無法買得起任何高價藏品,頂多看看幾本書、研究一下博物館的展品,在這幾年了不起買兩件小小的青花瓷飾品,別的也沒鈔票可以挑了。  

(五)青花瓷收藏要點

我有兩件青花瓷項鍊,一條是上圖的玫瑰花樣純手工製品,純銀鑲嵌的小型香水瓶,來自於母親到俄羅斯旅遊購回的紀念品。

這樣的設計,一看就是現代作品,價值不高。

不過,這色澤和內地的石子青很像,發色淡雅,深灰之中帶了很淺很淡的灰藍色,細看還有有鐵銹斑,根據個人判斷,製作時間差不多在廿年以內,我也收藏差不多十年之久。

大陸、台灣鶯歌陶瓷、東歐或西亞的成品,有設計和用色上的差異,內地的青花比較典雅,歐陸的趨向華麗,鶯歌的則是強調設計感,但我要說真話,後者的價值感較低,但藝術性還不錯。

紋飾佈局是內地骨董的特色,每朝或各期都具備難以仿造的品質,由於是官窯為主,設計繁密而美觀,胎質非常細膩,釉質細潤而有玉質感,這是任何地方相較於元、明、清三朝骨董所完全比不上的。

其他地方的青花瓷器型、胎質、釉質都差得多,除了氣泡密集,還有顏色容易脫落的問題,底部也不會特別注意。

譬如明朝青花瓷器底可見窯紅、粘砂、跳刀痕等現象,還有的發色不盡相同,使用天然青料更是五花八門,化學顏料反而大有不及。

以骨董而言,器物類型豐富,工藝水準高超,青花發色變化多樣,畫法氣勢磅礡,有勾勒、渲染、皴法等並用,繪畫精細且色階複雜,反而更勝五彩繽紛的現代樣式,這也是元、明、清三朝的青花瓷備受推崇的主因。

「青花瓷」一直是非常有趣的題材,有時回顧自己的兩件收藏,譬如下圖這件純銀包鑲的墜子,當時北京潘家園賣價大約台幣兩千塊,現在可不只這個價位了。

如果想尋寶,可以到上海老街藏寶樓,或者北京著名的古玩市場潘家園逛逛。

潘家園曾經是個製造驚喜的地方,能淘到好東西,上圖的墜子就是其中的「打眼」成果。

以專業角度來說,在內地稱之為「打眼」和「撿漏」。

挑選或者淘寶能挖掘出好東西,這樣的事情每時每刻都在世界各地發生,一般來說「撿漏」可遇而不可求;「撿漏」其意義就是尋找骨董時找到別人沒發現的好東西,固然表示賺了,但相反意思的「打眼」,卻不一定等同於賠了

收藏骨董的誘惑,在於某些人眼力好,僅花費很少的錢就淘到了物超所值的東西,玩家稱之為「撿漏」,但這樣的情況並不多見,反而是「打眼」受騙的結果最多。

我常常說點肺腑之言,對於任何種類的骨董,新手請盡量不要碰觸,譬如玉或者青花瓷,偶爾可能「撿漏」,但不具備基本辨識能力,或者能夠如本人一樣在機場、飯店還擁有追尋美的性格,建議不要亂買東西。

如果有興趣,個人在飯店發現好東西的文章可參考<喜來登飯店的視覺饗宴>,在上海浦東機場的淘寶內容如上面所述,就不多提了。

買對的東西、好的東西,以青花瓷而言,重點要看胎體與色澤,判別年代的龜裂紋是否一致,且不會有龜裂紋大小不一的問題,再者必須發色鮮明,或者是否有鐵鏽痕跡,這些都是關鍵點。

明代的青花瓷是底部白胎,沒有元朝的火石紅痕,或者元代的回文是一個一個,沒有連綴如明代的回文那樣,總是兩個兩個連在一起,類似青銅器的竊曲文,因此在市場上不少都是所謂的「臆造品」。

「臆造品」就是不同年代的東西卻出現在同一件器物上面,仿品製作得特別仿真;它不是仿得不像的「仿品」,也不是完全假的「贗品」,可能會是如我所說的年代稍晚、後人企圖混充年代而仿造的「臆造品」。

好比我收藏的青花瓷銀墜,上面的花樣是元代的,胎底也是元代的火石紋,描繪風格卻像明代民窯,用色像是珠明料且有少部分鐵鏽斑,當時以為買到六百多年的骨董,可惜我沒有注意到龜裂問題,本以為是「撿漏」,或者又「打眼」,但根據朋友的確認,這東西是清末至民國的「臆造品」,就算年代不到明朝,也是個少見的平價小型骨董殘片。

産銷成鏈或者古玩街上,想要「撿漏」多數是作夢,除了假貨充斥之外,陶瓷的方面的做工複雜,譬如胎子色澤邊飾口沿圖樣等,或者細節一點,好比元代是外模在裡面將瓷器托出來的,而不是手工拉坯的,或者是否包漿完好、品相完整、承傳有緒,都是觀察青花瓷的要點。

青花瓷的出版品,個人順便推薦《空白期青花瓷》和《康雍乾青花瓷》等專業學術著作,中國文物的學問太豐富,不讀書是絕對無法學習得更深入的。   

譬如,僅在明崇禎一朝某些青花瓷的器身有過隸書,或者清初青花瓷的隸書款識大量存在,亦或博物院藏的各種青花書款,全都是外行人所不會注意到的細節。

可能現在人製造的「贗品」,日後會成為「仿品」,或者數百年後的「臆造品」。

因此我的晚清至民國仿品,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臆造品」,骨董的認定必須有時間相對性,比如乾隆仿明代宣德的青花瓷,清高宗時期的專家就會稱之為「贗品」,而光緒年間的人可能會認為是「仿品」甚至是「臆造品」,而在未來這東西就會成為「骨董」了。

「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諺語,或許是很多人想要「讀萬卷書」的理由,對於個人而言,我能夠從書中發現的,也包括漂亮如玉的青花瓷

我和母親的差別,就是她喜歡蒐集彩瓷的擺件,而個人更傾向於欣賞青花瓷,並且從「行萬里路」之中看到更多的新事物,也能陶冶性情,從觀察真品之中得到鑑定的初步知識。

「知行合一」或許在個人對於青花瓷的研究中,也能表現出一點小小的成果?

...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sylovesyou&aid=5362893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7 01:09 【udn】 我還找到這個網站!項鍊 重點 視覺 時代比價

 回應文章

丁慧珊
謝謝您的分享
2012/08/22 14:58
ROSY您好!

我是越南人曾經在台灣輔仁大學讀書,對中國文化有很大的興趣。之前對瓷器依無所知,但最幸運收藏到幾件青花瓷。我才才剛開始對瓷器類有初步的接觸,偶然中收尋到您發表的文章。在您的部落閣世界裡也學到許多古玩的知識。真值得讓人敬佩!謝謝您願意與我們分享您的知識及寶貴經驗。

我有一件青花荷塘鴛鴦紋盤,口經33公分,有落款但我讀不懂(真抱歉,我中文太差了!),具有”蘇麻離青”,花紋具有元代的特徵,有主次分明,有邊角紋飾、主題紋飾及次要紋飾之分,構圖豐滿,釉面肥厚而瑩潤等特徵。但底部施釉,有落款但遺憾我看不懂!!!

我也網上查到一件藏在博物館的鴛鴦紋盤及與其加以比對,發現有邊角紋飾的差異,另外元代青花盤也沒有施釉...

這是我的荷塘鴛鴦紋盤圖片: http://tw.myblog.yahoo.com/theresading2580/gallery?cfid=22&fids%5B%5D=8&fids%5B%5D=8&fids%5B%5D=8&fids%5B%5D=8&fids%5B%5D=8&fids%5B%5D=8&fids%5B%5D=8&fids%5B%5D=8&fids%5B%5D=8&act=&fid=22&nfid=&yuid=theresading2580&page=1&.crumb=j2GhaERyGNP

請您抽空幫我看一下,這件玩物可以放在哪時代比較適合?及落款要怎的讀才對?謝謝您!

祝您身體健康,生活充實!

敬上,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藝品鑑定專家 翡光輝先生
2011/07/01 03:37

感謝您的分析與鑑賞 青花磁我是不敢碰 也玩不起

介紹一位小弟滿佩服的中國藝品鑑定專家 翡光輝先生

http://pghwwjd.blog.163.com/

Rosy(rosylovesyou) 於 2011-07-01 09:23 回覆:

不客氣,我只是業餘愛好者,希望能多學習些知識,青花瓷骨董現在被愈炒愈高,我頂多就是看看照片和展覽,能實際碰到或摸到的也就兩件清朝的,去景德鎮的時候特別感到挫折,因為當場能看見的全都是新近仿品或臆作品。

謝謝您的連結和分享。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麻煩行家幫小弟看看這是明青青花 還是近代工
2011/06/30 20:01

可以麻煩行家幫小弟看看這是明青青花 還是近代工嗎?

小弟對古董是外行 希望您能不吝賜教 不勝感激啦

明清青花瓷? 收藏

http://blog.udn.com/news2004/5046594

Rosy(rosylovesyou) 於 2011-06-30 20:42 回覆:

我不是專家,但看了您的照片之後,大概可以確認這是近代仿品。

(一)發色:胎比較白且沒有鏽斑,而青色看起來是化學染料(跟上面影片的荷蘭工藝品相近),有可能是顯示器的問題,所以只能初步判斷。

(二)龜裂紋:釉面老化作為斷代來看,大小不一,顯現是作舊。

(三)無款,我看了您的相簿都沒見著這件的任何器身落款;若是民窯,那鈴鐺和畫作構圖的樣式也不對,整體風格是現代的,估計是不會超過廿年的仿造工藝品。

建議您一定要購買有款識官窯製品,一是收藏價值較高,再者也容易辨偽,民窯且無款的就沒保障了。


。璽兒。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
2011/06/28 12:23

Rosy很不俗,連青花瓷都能有這樣詳盡的研究和解析。

我個人不喜歡蘇麻離青的顏色,感覺很濁很渾,那個青好像被打到的黑藍青。我沒有Rosy研究那麼透徹和深度,但卻是非常喜愛有關瓷器的各種專書。下回妳回台灣我們或許可以一起到故宮的圖書館找書,台北故宮的藏書很多很豐富,整棟樓幾乎都沒半個人,也提供電腦能隨時查書或上網也能在那兒寫文,我辦了張圖書證,但是書能影印卻不能外借。(搞不好妳早就有圖書證了,我只是再提一下)。

看到妳發這篇文,整個悶熱感都消失了。

那條項鍊真美阿。

Rosy(rosylovesyou) 於 2011-06-28 13:00 回覆:

這個嘛,如果有空能見面,下次我就拿給妳看(我都捨不得戴)。

青花瓷的產品在台灣很多,有些人會故意用化學青料暈染的方法來混淆視聽,市面上的幾乎沒有一件是骨董或沈船打撈出來的好物;老件的仿品充斥,最好就是去上面介紹的潘家園淘寶,不過那是早年的情況,這方面的飾品建議盡量不要購買。

圖書證我有,上書店或者圖書館是我的人生樂趣,上回我還給閉口看了自己以前的圖書證,當然那是過期的舊證了,但各地的圖書館確實有很多好書,在數位時代反而很難從較大的圖書館電腦存檔內容找到所需的資訊。

有空我會多寫一點自己的讀書報告,畢竟寫個人喜歡的東西,完全不會有距離感,實際撫摸青花瓷和緬甸玉,那真的是人生最大的樂趣(可惜骨董就碰不著囉)。

俄羅斯那條項鍊被我拍壞了,實品也很精緻,以金工技術來說,俄羅斯人的手工在一般西歐是根本找不著的,頂多到了義大利還可以看到這類技術。


李笠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謝謝
2011/06/28 01:23
有關青花瓷的訊息如此詳盡! 天然青有種無法停止的喜愛魅力,是我最喜歡的顏色啊! 怎會放那樣價值不匪的希品在人來人往的浦東機場?訝異. 最後那張圖是頸鍊嗎?
Rosy(rosylovesyou) 於 2011-06-28 01:39 回覆:

以我個人來看,把好東西如元青花鬼谷子大罐(其實還有鼻煙壺和其他難得一見的骨董)放在機場,還特別是飛往台灣的登機門旁邊,或許是上海歡送台灣遊客的方式。

不過,問題在於台灣這邊無人關注,這得回頭看台灣新聞媒體的取材角度。

將寶物放在機場是一種文化展示,特別是去年世博會期間,個人認為可以思考主辦單位的角度,因為使得生活更美好的東西,並不應該藏在博物館裡面,最好讓人人都有機會欣賞。

至於最後那張照片確實是頸鍊,有點自豪地說,這件作品原來是一只購自於潘家園的青花殘片,後來買銀黏土自己加工而成,所以世界上可能就只有這一款設計了。


芸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鑑賞專家~
2011/06/27 20:49

看起來真是漂亮!!感覺您懂得好多,好像每個層面都有涉獵到!好利害!突然讓我想到周杰倫有首曲子叫青花瓷也是很動聽。

Rosy(rosylovesyou) 於 2011-06-28 01:32 回覆:

青花瓷是很漂亮的,實際上的色澤遠比照片來得美,尤其撫摸起來的冰涼感覺,每次我望著好東西就覺得滿心歡喜。

試想:這個世界上有哪種顏料可以保存長達八百多年不變?唐朝至今都超過一千多年囉,不過真正美的瓷器卻是元青花。

歐洲的文藝復興纔多少年啊?畫在瓷器上的藝術,最了不起的就是中國元朝(西元一二O六至一三七O年)青花瓷,卻能夠保存如照片中那樣完整美麗,當時我的心中充滿了激動,人民幣兩億三的寶貝,從國外拍賣購回的骨董,或許很難想像它所代表的意義。

那首歌的詞有些許問題,就像另一曲歌詞的謬誤,這裡就不多提了;以我個人而言,如果對這東西沒有半點研究,我可不敢公開發表,當然錯誤很難避免,就看每個人是否願意仔細研究,而不是隨著流俗胡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