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25 14:11:43瀏覽5737|回應5|推薦57 | |
每到星期一就讓人覺得鬱悶,工作最累、事務最龐雜、心情最惡劣、長官最囉嗦…… 通常在這種時候,就想要找一些可以排遣低迷情緒的東西,譬如自己從前喜愛的飾品,拿出一部分出來「曬」。 「曬」這個字的流行,算是內地近來比較有趣的說法,其意大致雷同於英文單字的「show」,也指的是「誇耀」或「公開展示」的意思。 多數人拿來作為負面意義的「自吹自擂」,其實我更喜歡「陳列」這樣的解說,因為在枯燥的生活中,這五年來自己摸過的飾品,每一件都具有別樣的意義。 這些都是台幣幾百元成本的A貨玉料,只要去批發的盤商那邊挑選,就能買到不少,重點是得「眼神好」(視力好)且願意仔細觀察是否沒有瑕疵、玉紋、非酸洗、非染色、非灌膠就行了。 所謂的「A貨」,簡而言之就是沒有經過上述這些「優化處理」過的天然玉料,現在的仿製品技術之高,可以說「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們做不到的」,特別是天然玉石類產品,贗品充斥的結果,就是到處有偽劣品。 台灣有不少玉石批發盤商,固定會到大陸的雲南或緬甸找尋好材料,由於近年雲南發現大量好礦,並且開採盛行,所以玉價沒有太大的波動,是手工的好選擇。 上面兩圖的這對緬甸玉紫羅蘭「貔貅」,紫度還不錯,此類玉料由於女性都喜歡紫色,款示不算獨特,兩岸三地也算常見。 前面說過,珠寶設計業界喜歡古典又有良好寓意的象徵,「貔貅」就算是近來的寵兒,這種傳說中的神獸具有公母性別,從來不排泄,還最喜歡吃金銀等物,很多人就認為「帶財」。 這對耳飾不用說,就此成為了我母親的愛用品,她喜歡紫色,更喜歡能夠帶來幸運和財富的象徵,所以多數就讓她先挑走了。 上下兩圖的玉料採用最常見的黃玉,其中一只玉璧顏色比較深濃,也就是俗稱的「蜜糖」,表示其和蜂蜜相似的外觀和品質。 這類玉料很便宜,多半顏色不均,隱含著不少雜質,或者色根分布駁雜,品相上比較難以找到好看的,所以都需要盡量掩飾缺陷。 圓璧中間使用的純銀雕花,就是一種好選擇,前面介紹過如何讓純銀顯現出這種古樸的黑,很簡單,泡點熱硫磺水就可以了。 假如找不著硫磺? 這也容易解決,如果無法去泡溫泉,還可以買便宜的溫泉粉,加點熱水之後泡個十分鐘,保證馬上讓純銀變黑(這也是個人不推薦配戴銀飾或任何飾品去游泳或泡溫泉的主因,金屬和天然珊瑚、珍珠、琥珀蜜蠟一樣,都很容易產生化學變化)。 下圖的純銀蘋果加上天然緬甸玉葉,看似簡單的設計,玉葉的品質卻相當不錯,有些甚至能看出「木拿種」的綠色螢光。 所謂的「木拿」或者「木那」,都是緬甸語的直接翻譯,其實就是緬甸玉礦的其中一個產區,其餘還有「帕敢、達木坎、後江」等產地,「木拿」出來的玉料品質特別細緻美麗,但產量不多,因此珍貴。 這類切成如此小的薄片,可見當初玉礦本身大概具有相當多的裂紋或白斑,所以必須進行雕刻掩飾。 前文也大致介紹過,真正好的玉料就和天然珊瑚一樣,都要做成圓形或者半圓,這樣所佔面積最大,也最能展現玉質最美好的品質。 上圖的黃玉小花,加上綴上的翠綠花青,我曾經誠實告訴網友,這樣的材料成本僅僅台幣兩百多元,全都使用純銀配件。 成本並不等同於賣價,而取決於設計者的創意與手工,可能在店面就貴上一倍,所以「曬」的同時,也算是一種對於製作的回顧。 而像下圖這樣的紫羅蘭玉圈,價位就高一些了,紫羅蘭色澤的玉料是市場寵兒,要找到色澤深濃的並不容易,多數會帶有一些瑕疵或其他的色根。 採用的玉料,個人偏好的多是芙蓉種或糯種,一般在台灣掛上「冰種」的玉飾,多數沒能達到那樣的剔透程度,簡單來說,所謂的「冰種」就是像冰塊一樣瑩潤的玉料,價位比較高一些。 像下圖這樣的白底青,往往玉料會比較便宜,結晶質地不似糯種或冰種那麼細膩,多數也不透光,由於結理問題,通常會進行雕刻。 所有的玉料倘若經過雕刻,品質上都有天然的瑕疵,多數是裂紋或者縫隙,有些奸商就會使用灌膠的手段,一般人很難從外觀判斷出來,自然就需要交付鑑定了。 不過,這些「曬」出來的玉料,全都是A貨,玉價的平抑也要感謝雲南等地的大量開採,近年多數人靠此發家,專業「賭石」藉由一塊塊玉石的品質大賺百萬人民幣,已經不是新聞。 使人們趨之若鶩的天然硬玉,無論是怎樣的品質,都能看出美好的特質。 譬如下圖的蜜糖黃玉,即使色澤分布不勻,黃色的色帶搭配了壽字雕刻,加上一點純銀配件,就能顯現出特別的美感。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在這裡「曬」過去的領會,就是回顧自己如何得著知識的一種經驗。 請注意,無論是怎樣的玉料,都以「綠色」為尊。 各種深深淺淺的綠色,都能夠在天然玉石裡面看到,譬如下圖的耳飾,小巧的玉片之中,就有暈染一般的色根在其間。 辨別天然玉石的方法,說來有些複雜,初步可以觀察色根的分布,天然玉石的顏色會有一種水墨般的暈染色澤,如果整塊玉料都色調均勻,反而更容易是仿造或優化的贗品。 下圖使用的就是三彩玉珠加上大顆雕花銀珠,三彩的綠色深濃,黃色較淡,因此材料價格也不貴。 前面介紹過銀珠染黑的方法,成品就像下圖這樣了,只要願意花點心思,就能設計出別具特色的耳飾。 手工創意的開端,就是通往藝術與化學研究的道路,從中或可得窺一些書本以外的秘密。 例如前面講到的酸洗和染色,就是以化學手段,來進行對於天然玉料的補強與偽造。 酸洗,顧名思義,即是使用強酸來浸透玉料,將玉質裡面的雜質去除,是很常見的處理方式,奸商會將比較差的玉料這般處理。 染色,這也不是新鮮名詞了,只要能夠想像的色澤,奸商絕對能染得出來,缺點就是有些顏色染得太單一而不真實,也很難製造出天然瑕疵的感覺。 至於裂紋,有時產生於意外,或者玉料中或多或少的天然紋路。 由於天然玉石的硬度高(硬度7),裂紋分為原生裂和後生裂,前者是地殼構造或運動所造成的,出現裂隙以後,必然會被其它礦物所充填,或者擠壓為指甲摳不出來的紋路,這是地質上的自然情況。 上面所說的情況,通常只影響美觀,並不影響品質,玉料的耐久度仍高。 有些裂紋的縫隙中,沒有被礦物所充填,表示裂紋形成的時間較短,更可能是在開採、搬運、加工過程中,經由外力所產生,也稱之為斷紋,還會影響成品的牢固性,造成明顯的瑕疵。 這樣的人為瑕疵,就會讓玉料價格一落千丈,有些裂紋甚至會導致玉品觀瞻不佳,或者整體破裂。 下圖是常見的花青,成本就近台幣一千元左右了,主要是玉料長度所影響,一般結理比較明顯,所以價位偏低。 下圖則是三彩,天然三彩的玉料,價位高低差異頗大,主要是看色澤。 低價的天然三彩就如下圖,雖然品質看似細緻,可是綠色的部分偏淡,黃色的部分也同樣如此。 在這些「曬」出來的作品中,絕對沒有什麼礦老、種好、色濃、玻璃種的寶貝,一些是冰種,多數是駁雜的糯種,還有一些等級低一些的白底青,即便如此,依然是自己的最愛。 料面上如果有白花、雜質、裂紋,真的很常見,這些缺點反而訴說了它們的天然性,每一件都能成為一小段故事。 下圖的彌勒佛雕刻,這是家母的最愛,玉料為豆種。 所謂的「豆種」,也就是玉質的結理就像一粒粒的小豆子一樣,下面幾張圖都是如此,有些可以清晰看出一顆顆的結晶物。 豆種的價位不高,通常也沒什麼人喜歡對它們作文章,都在台幣幾百元之譜。 紫羅蘭色的玉品,可以說能夠見到不少的豆種,由於結晶非常明顯,色澤就成為其中一項考量。 豆種的玉肉,問題與上面「曬」的白底青差不多,就是不夠細膩,水頭也較差,所以搭配的小顆冰種白玉珠一對照,馬上就能看出端倪。 因為燈光和相機的關係,所拍照片有點失真,實際色澤比較淡,卻還是可以看出豆種裡面帶有的一點點綠。 就是這一點點自然的綠,使得整體看起來還不差,搭配冰種小綠珠,似乎不錯。 無染色、無酸洗、無灌膠處理的天然玉料,通常就有明顯的瑕疵,就是玻璃種的明料,裡面往往也會帶有棉絮般的雜質,正由於它們的不完美,纔得以成為最好的手工素材。 生意是利益,利益有時候相互矛盾,但這樣的矛盾未必不可解,過去五年看開了,就不會對設計本身或人生規畫有所誤解。 內地有句俗語:「誰有不如自己有,媳婦也要過到手;誰會不如自己會,老爸不能跟一輩;誰學不如自己學,別人不學你自覺;誰牛不如自己牛,真才實學天下遊。」 「自己學」是一種漫長的過程,可是只要學會了,就能達到「牛」的境界,這也是一種很好的自我期許。 「自覺」或者「自己會」,或許不如公開來分享,因此這些「曬」的內容,不僅成為了「自己有」,也希望「天下遊」能夠成為「人共知」的一種態度。 不藏私,可能是這五年保有的美德吧? (待續) 天然緬甸玉耳飾設計可參照:其他設計(三):「曬」點五年來的手工(天然翠玉,耳飾設計之一) 天然琥珀蜜蠟的收藏可參照:其他設計(一):「曬」點五年來的收藏(天然琥珀、蜜蠟和柯巴脂)、其他設計(二):「曬」點五年來的收藏(藍珀,鑑定書)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