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9/10 21:39:53瀏覽3677|回應10|推薦83 | |
在古典音樂中,能將加勒比海風情與古典的曲式發展合為一體的,大概就是這首「古巴序曲」了,初次聽到時我實在難以分辨這到底是古典音樂,還是拉丁舞曲... 美國天才作曲家喬治‧蓋希文由於各種邀約紛至,從流行與爵士樂起家的他,又要抽時間學習古典的作曲技術,所以忙碌非常。1932年他到了與美國一海之隔的古巴度假,啊古巴?那不是與美國敵對的共產國家嗎?沒有啦,那時還不是共產國家,古巴與美國算是關係緊密,另外那時美國還有禁酒令,但古巴沒有,也有人說蓋希文是想去那喝喝酒放鬆精神的緊張~的確,從樂曲中可以聽到那輕鬆愜意的加勒比海氣息,令人覺得身心舒暢。 在度假中的蓋希文,對古巴當地的音樂感到興趣,並且狂熱的學習古巴樂器,後來他拜了作曲家席林格(Joseph Schillinger)為師,他是俄國大作曲家史克里亞賓的弟子,精通和聲學與對位法,蓋希文和他學習後進步神速,就結合了古巴樂器,以及正統西方式的管弦樂團,完成了一首名為「倫巴舞曲」的管弦樂曲,在初演時就大為轟動,想擠進會場聽的人萬頭鑽動,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功之一。但大概因為曲中所使用的節奏不僅只於倫巴,他在首演後就把此曲改名為「古巴序曲」。 我覺得他結合古巴樂器的方式真是大膽,可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嘗試。先大概介紹一下他使用的古巴樂器~包括了古巴刮瓜(cuba gourd),馬拉卡斯(maracas),邦哥鼓(bongos)等等,這些樂器基本上源於非洲,因為古巴有大量的非洲移民,那時是西班牙殖民地政府的奴隸,這些黑人就把家鄉的樂器帶來古巴,使古巴音樂除了西班牙的拉丁風情外,也摻入了非洲原始狂野的表現方式。刮瓜如下圖,是用手拿棍子去刮樂器的粗糙卻柔軟的表面,發出一種嘎嘎嘎的聲音:
馬拉卡斯則是在兩個長得像棒棒糖的容器中加入種子或沙子,然後一手一個,用搖晃發出沙沙沙的聲音:
邦哥鼓則是用手來打的鼓,發出邦邦邦的聲音:
他把這三種「嘎嘎、沙沙、邦邦」的樂器加上小軍鼓,寫成了四重奏,配合木魚,木琴,定音鼓等樂器,使得樂曲的打擊樂部分色彩豐富,獨樹一格,古巴音樂本來就是以舞曲的節奏為主,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倫巴舞曲,它是四拍子,通常以第二拍為重拍,不像流行歌曲,第二拍基本上都是弱拍,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拉丁音樂」與傳統音樂最重大的差異~意思是若把第二拍設為重拍,「拉丁」的感覺就很容易產生了... 這曲子可以想見以第二拍為重拍的地方必然很多,看上面由大指揮家杜達美指揮洛杉磯愛樂交響樂團的影片,一開始就由小號奏出重要的旋律(影片時間1:04),見下圖,正是由第二拍開始的:
緊接著是一個很有動感的旋律,由雙簧管與英國管奏出,這也是第一拍休止,給人從第二拍才要打重音的感覺(1:08):
第一部分大致就是這三段旋律不斷的交替,然後進入了第二部分,速度變慢,這裡傳達出古巴神祕的夜晚海島氣氛,先是由邦哥鼓及木魚開始,然後雙簧管吹出神秘的旋律(5:27),然後不斷轉調,這裡有一大堆半音階,以及頻頻出現的奇特三連音節奏,引人入神祕曖昧的境界:
後來邦哥鼓、刮瓜、馬拉卡斯等樂器又出現,速度轉快,氣氛也轉為明朗(9:08),開始了第三部分,這裡是第一部分三個旋律的變奏與再現,最重要的當然是主要主題盛大的演奏,直到高昂興奮的結束~這曲子最讓人覺得神奇的地方,就是明明描寫得很熱情,但卻給人清涼的感受,大概是因為馬拉卡斯搖沙的聲音以及柔和的管弦樂法,有如夏天落日的海洋,在輕撫的海風中,展開熱情的宴會,海由湛藍漸漸染成了一片金黃色,然後變成褐色...拉丁及非洲式風情,與正統的歐洲管弦樂團編制,演了一場最經典與美麗的相遇。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