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5/13 11:57:33瀏覽7225|回應11|推薦108 | |
聖桑第三號交響曲(附管風琴,所以常被稱為管風琴交響曲),作曲於1886年,以有編號來說是第三首,沒編號的來說是第五首,演奏時間約35分,由倫敦愛樂協會委託,1886年5月19日由聖桑親自於倫敦指揮首演,當導師兼好友李斯特去世後,也提獻了給他,而曲子使用了循環主題的連章形式,甚至半音下降的和聲,都讓人想到李斯特的「浮士德交響曲」。 關於這首曲子,聖桑說:「我盡了全力,在此取得的成就,已無法再實現。」他將高度的鋼琴演奏技巧,與華麗的管弦樂法,管風琴的宏亮聲音結為一體,引人注意的是使用的李斯特的循環主題方式,並且把交響曲慣用的四個樂章壓縮到兩個樂章,似乎能更集中的表達並統一樂念,許多人想在這裡找到四個樂章的結構,但也沒什麼必要,其實法國許多交響曲都沒用到四個樂章,法朗克,蕭頌,杜卡的都是如此,幾乎成為一種典範。 樂器編制是三管制,長笛帶有短笛,雙簧管+英國管,豎笛+低音豎笛,低音管+倍低音管,法國號四,其中有兩支是自然法國號,就是有點像是我們說的號角,小號三支,第二樂章其中一支使用自然小號,長號三支,低音號一支,打擊樂器使用了三個定音鼓,三角鐵,鈸,大鼓等,另外使用了管風琴與鋼琴,這些樂器的組合是很特別的嘗試。
然後是比較沉穩,f小調的第二主題(3:28),伴奏含有「震怒之日」的旋律,當此旋律由長號單獨演奏,而且不在本調時,像突然插入,烏雲飄過,畢竟這是描述世界末日與最後審判的,但很快被排除,第一主題進入C大調的高潮(4:18),但低音是半音下降,有一種超越凡俗的美感。後來又是一堆神怒之日般的音階(5:04)...然而低音部分卻出現前奏的下降與上升音階要素,極為有趣(5:33),也進入發展部,在一堆模進且恐怖的上升中,「震怒之日」又以奇怪的音階出現(6:09),好像末日接近,然後一傾而下才解除危機,第一主題又出現(7:06),接著是第二主題(8:59),沒意外的回到本調c小調,且仍帶著葛利果聖歌的伴奏,速度也稍慢下來,眼看樂章就要在一堆撥奏的音階中結束了,帶著撥奏的大提琴(10:23),卻奏出一個像聖詠般的旋律,後面會很重要。
然後突然進入急板,轉至C大調(21:39),華麗的鋼琴音階也加入,引出「震怒之日」光明面的變奏為第二主題(22:20),並轉至更短促的2/4拍,這旋律不斷模進,調性與和聲皆不是很穩定,還加了三角鐵為其潤色,又接回第一主題(23:56),在好像連第二主題都要重述一次,降A大調活潑的舞曲節奏又來臨時,突然出現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再現部結尾的莊嚴聖詠(25:31),確實令人意外,我認為型態與巴哈BWV545管風琴的前奏與賦格的主題相似,也與前述Lucis creator optime(神聖的光之創造者)有關聯。 隨後在其他銅管聲部上進行模仿,低音聲部則是把時值延長,上方仍是活潑的舞曲節奏,這樣的多聲部布局相當慎密,最後停在降A大調的導音和弦G上。隨後以此音,轉到C大調主和絃,管風琴莊嚴的聲音響起(27:25),轉回比較穩重的6/4拍(還是有保留舞曲性格),配合第二主題的改變與模仿,「震怒之日」也隨之昇華了,鋼琴四手聯彈彈出華麗快速的琶音(27:54),完全是純粹C大調音階,猶如水面的波光粼粼,清澈如鏡:
弱音的管風琴與之應和,中間一度好像要去小調(28:18),卻反而是更光明的結尾,隨後又將此旋律作模仿的對位變奏,經過一些轉折,與管風琴的刷存在感後(32:27),引導到最後3/1拍子的高潮(36:00),這裡從之前常有的弱起轉變成強起~等等,這拍子是啥?其實就是一小節有三個全音符(四拍*3),算是比較罕見的拍子,但因為拍數眾多,可以表現繁複的音符進行,最後都拉長音結束時,更有一種非常的莊嚴與滿足感。
延伸閱讀:浦朗克,與他的光榮頌&雙鋼琴協奏曲 文/總譜註解:夏爾克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