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1/15 09:04:34瀏覽1308|回應9|推薦74 | |
但這首曲子讓我最驚訝的是第四樂章,聽起來根本就是無調性,像一陣狂風吹過,俄國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認為這是在葬禮結束後吹過墓碑的風,也看過不少人嘗試理解此謎一樣的樂章,但都沒有讓我滿意的答案,所以,我自己就來研究看看了。 沒想到有意外的發現~舒曼把這首曲子說的好像四個樂章互不相關,我發現事實不是這樣的,說不定他當時只是開玩笑吧,範例是著名鋼琴家齊瑪曼的演奏。
第一樂章剛開始就是一個從降D音到E音的減七度--這是音樂家常用來表示憂慮或驚愕的方式,好像聽到什麼不好的消息~然後從降B小調的第三級(降D)-第二級(C)-降到第一級(降B),就開始了匆忙的第一主題(0:22),好像馬在疾駛一樣,也同樣充滿著降D,C,降B這三個音。第二主題則與第一主題成為對比,相當抒情,速度也轉慢,轉到關係調降D大調(1:20)。 發展部將第一主題放在低音部分,非常大膽而陰暗(4:16),然後逐漸高昂,直接到再現部,這是貝多芬後期常用的方式,到第二主題再出現時已變為降B小調的平行調降B大調(5:48),這是滿常規的做法,注意尾聲部分,雖然是以降B大調結尾,卻很強調減和弦(7:06),與開頭的減七度相關,最後好不容易克服,到達大調和弦結束,也暫時解決了樂章開頭的驚愕。 第二樂章詼諧曲分三段,第一段像是馬厝卡舞曲(7:28),充滿強力的節奏,不輸貝多芬,有時也像圓舞曲(8:13),畢竟都是三拍子,雖以小調結尾,但第二段就轉為大調(8:42),氣氛變為夢幻,第三段就回到第一段(12:45),還順勢以大調結尾,卻接上第三樂章的送葬進行曲。 這曲子非常有名,雖然第二樂章結尾有變慢,為送葬氣氛做準備,但突然接上還是有點奇怪,很有意思的是,主要主題也是降B小調的第一,二三級(降D,C,降B這三個音,14:49),如第一樂章開頭一樣,我想這不會是偶然,也代表繞了一圈,我們又回到原點,但速度變慢了:
減和弦與小調的輪替,如同驚愕與悲傷的混合,到了第二主題才真正沒有,我們感到舒適,好像來到天國一般,也為了抵抗小調,將大調主音升了半音(17:30),但掩飾不了憂鬱感,然後送葬進行曲再起,眼看已漸弱,像是送葬的行列遠去,就差一個悲劇性的用力敲擊,吶喊結束,卻來了一個奇怪的,像音階滾來滾去的急板樂章,真的讓人傻眼了...這一向是個謎。 我個人以為,剛開始的音形(23:31),就含有第一樂章開始的降D音與E音的減七度,而且這次出現的是一整個減七和弦~E-G-降B-降D: 這個和絃在第一樂章開頭只是暗示,並沒全部出現,到這時才出現,也由於E與G都不是主調降B小調的音,所以聽來很混沌,就像無調性。。第二小節將之提高半音(23:34),但仍是減七和弦關係,接下來的小節也都有此種關係,然後音階開始橫衝直撞,到開頭的E-G又出現時(24:04),已是高了八度,再發洩了一次,才回到送葬進行曲的純粹降B小調,並以此調的主和弦用力敲擊,這本來應出現在上一樂章最後的... 減和弦代表的是驚愕,在第一樂章剛開始就暗示了,而小調帶有悲傷,整體像是知道死訊-感到悲痛的過程,難怪第三樂章會安排葬禮進行曲。那麼第四樂章就是為第一樂章的驚愕恢復正常了,並讓曲子有前後呼應,也沖淡了悲傷,更多的是塵歸塵土歸土,頭也不回的離去,最後悲嘆吶喊一聲,一切結束。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