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Varèse:Ameriques)/紀念前衛作曲家瓦赫士逝世五十週年
2015/03/18 20:10:11瀏覽2927|回應4|推薦66

晚年的愛德加‧瓦雷士(1883-1965),仍然時髦

瓦雷士(Edgard Varèse)一向認為自己是「未來派」作曲家,如果有人和他說:「你的作品現在被歸類為古典音樂」,他應該會很不高興吧~今年是他逝世五十周年,國際間多少有紀念的演出,但我們台灣對這位作曲家非常陌生,連名字統一的譯名似乎都沒有("瓦赫士"是我自己翻的啦),唱片與介紹更是難找,我算是還滿喜歡他的,所以藉此機會寫點東西來紀念他,當然是站在業餘愛樂者的角度,至於國外分析瓦雷士用一堆科學術語的就免了吧~音樂應該是用耳朵聽的。

瓦雷士是巴黎人,出生於1883年,是典型在十九世紀成長的作曲家,本來是工程背景,但後來轉行,接受傳統音樂教育,他的老師有一位是作曲家Widor,這很引人注目,他是寫了十首管風琴交響曲的風琴巨匠,也難怪瓦雷士的管弦樂曲,有時會出現風琴似的音響。後來他就去了德國,與理查史特勞斯、布梭尼等人學習順便交朋友,也接觸到荀白克的無調音樂,返回巴黎後又受到當時震驚歐洲的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的影響,他又與德布西為密友,也學習了德布西的作曲手法~其實看這些經歷,並沒有比當代作曲家如拉威爾,巴爾托克等特殊,但他最後卻寫出了未來派的音樂,常常與他齊名的史托克豪森甚至比他小了45歲,瓦雷士算是遠超過了自己的時代。

他1915年移居美國後,就展現了音樂天份及行政能力,他指揮了多場音樂會,也組織了交響樂團和國際作曲家協會,致力於當代音樂的演出,他於1921年完成了管弦樂曲「美國(Ameriques)」~這是他的一個重要作品,之前在歐洲寫的東西幾乎都沒了~曲子的標題雖然是「美國」,但他所要寫的不只是美國,而是他到美國後見到的新世界,由Stokowski指揮費城交響樂團首演,但成果他似乎不滿意,又寫了一個修訂版,1929年首演,仍是不成功,從此就被冷凍達三十年以上,到他去世後,弟子周文中等人開始校定樂譜,並加以出版,才受到重視,今天「美國」已經是許多西方聽眾熟悉的前衛音樂作品了。

我個人認為修訂版雖然把首版那龐大的樂器編制縮小,導致複雜度與氣勢降低,但可聽性增加很多,結構也較明確,我聽後只有一種感覺~這哪是古典音樂啊?就算連現代的重金屬音樂,都不見得比這首九十年前的曲子手法更前衛,他算是第一位以物理反應來寫音樂的人,難怪瓦雷士一直很難被定位,他也認為自己只是一個「組織聲音的人」,由於他的工程背景,他用一些物理術語描述他作曲的方式,後人就引申來分析他的作品,這造成了好像不用精密的儀器或製圖,就無法了解他的迷思

而這樣的手法用在「美國」上也很麻煩,畢竟這是個巨型樂團編制,演奏時間也超過22分鐘的大作,要用科學分析談何容易。其實在我看來,他的曲式就是一堆動機的展示,然後碰撞,最後變形或移位,這也是參考他本人的說法,雖然聽來很「物理」,但也沒什麼高深學問啊...

個人很喜歡大指揮家 Pappano 指揮國際青年管弦樂團,在BBC音樂節上的演出,這樣前衛的曲子由一堆年輕學生演奏,真的是再賞心悅目不過了,「未來感」就在他們的臉上以及音樂裡,可惜目前影片已被刪除,先保留時間標註。以下只是我自己理解曲子的方式,首先是中音長笛吹出了第一動機(4:05),拍子變化多端,然後低音管有個上升音階,是第二動機,兩台豎琴幫它們伴奏,如下圖,這樣的開頭讓人想到「春之祭」和德布西的「牧神之午後」,柔美中帶些神秘:


然後突然帶弱音器的法國號用機械般的音響闖入(4:38),第一主題就被打散了出去,這變形的第一主題,從長笛一直到最高的短笛擴散,然後第一主題重組,又重新開始了(4:46)。注意這裡用的打擊樂器,簡直多到可以組另外一個樂團了,其實很多樂器都還沒上場呢~這裡的節奏複雜的很,也算是很前衛的地方,幾個人要配合起來更是難,影片可清楚的看到。



然後是小號演奏的,向下滾動的音階(4:54),這是第三動機,然後又回到第一動機(5:26),接下來第一動機終於興奮的彈跳起來(5:35),一堆豎笛拔地而起,然後雙簧管吹出第二動機的上行音階,豎笛後來又吹出滾動的第二動機


第一動機又若無其事的回來(5:52),豎琴柔美的滑奏,然後小提琴也用泛音如愛撫般不斷奏出第二動機(5:59),接著是第四動機(6:24),這只是個上去又下來的急速旋轉音型,這種像拋物線的型態很重要:例如剛剛的第二動機的上升音階,與第三動機向下滾動的音階之組合,以及豎琴柔美的滑奏,也都是上上下下的型態,似乎在描寫碰撞後被拋出去的樣子。

然後本曲最大的特色~喧囂緊急的警鈴出現了(6:30)。我以前初聽時還以為是描寫美國街頭的警車聲呢,想說美國是不是治安不好?還是常常失火?尷尬後來才知道這是他為了表現出樂器沒法表現的持續聲音才放到樂團裡的,這是一種電子裝置,愛讓它響多久就響多久,而且也可以表現出由低音急速到高音,再回復到低音的聲響~ㄟ...這不又是剛剛說的拋物線嗎?後來又出現了獅吼鼓這一用線來拉奏的「鼓」(6:41),讓我又覺得是不是到了美國廣闊的草原~總之這曲子的樂器真是洋洋大觀。

 

然後是重要的第五動機出現(6:49),這是用小號強力吹奏的急速上行&慢速下行音階,也讓人想到「春之祭」,宣告意味濃厚,長號以滑奏幫它伴奏,算是第六動機,然後力度由ff急速變為ffff,這首曲子比這更大的變化還多著呢~

然後第一動機再現(6:55),所有動機就算展示完畢了,然後第二拍加重音的沉重節奏就進來了,這是奏鳴曲式展開部的開始嗎?當然不是,才沒有什麼展開部再現部呢,我看是天龍八部還差不多~因為這根本不是奏鳴曲式,反而像群俠並起,曲子進入了上述這些動機的碰撞與移位,變形等,警報聲又大作,繼續維持拋物線的動態...先是第五動機(7:45),然後是小號吹奏的第一動機(7:50)...

9:06有用小提琴琴馬奏的旋律,這是第三動機(演奏的女生很漂亮),後來長笛吹出下行音階(10:20),這是第五動機的變形,然後豎笛又興奮的彈跳起來,滾動的第三動機由小號吹奏,一堆管樂器又開始滑奏第六動機(11:00),這些動機之間的連接、碰撞越來越頻繁,第一動機變形的旋律出現了(12:10),這算是全曲最美麗的段落吧~但沒多久,第五動機就開始強力向下旋轉(13:47),一堆動機攪和在裡面,難以詳述,然後又是第三動機的旋轉(16:06),第一動機又轉化成了五聲音階旋律,由小號大鳴大放(16:13),旋轉完後長號又奏出了滑奏的第六動機(17:00),這是用增四度音程,總譜還直接打上Ha...Ha...的笑聲~豎琴也不忘用拋物線型態滑奏,讓此笑聲的音波能持續...大笑

 

然後輪到第二主題激烈的旋轉了(18:05),所有的主題都消逝了,最後只剩下節奏性,沒旋律的音樂(18:55),在此混亂中,第一動機竟然試著用大調降臨(19:06),將一切導入莊嚴的軌道,但還是失敗了~最後變成了像非洲音樂那樣強烈的節奏(19:50),然後是第六主題的滑音,這就是前面他詭異的Ha...Ha...笑聲,還用了很折磨人的漸強漸弱法,尤其是這段,由弱→中強→弱→強,真的會累死吹樂器的人(21:07):

然後尾聲開始,增四度滑音的笑聲又出現了(22:15),其他樂器也為這笑聲襯托,幾個動機也在其中出現,笑聲越來越狂野,短促的節奏衝力十足,一直到所有的音都碰撞在一起(25:13),還連續撞了好多次,像是全部撞毀在牆上,才結束了全曲。


這是什麼啊?我想大家聽所謂的「現代音樂」時,常會有這樣的疑問,在大學的課堂上若分析這些作品時,也常用專業術語,例如音堆(cluster)複調(Bitonality),甚或用科學理論或儀器,但難道非音樂專業的一般聽眾就無法理解這種音樂嗎?我想當然不是的,我發現即使連前衛的瓦雷士,都可用傳統的辨識動機方式去理解,其他的作曲家應該也都可以,那些新鮮的音響與強烈的節奏,有朝一日說不定會為現代人所喜歡~瓦雷士已經去世五十年了,但也許對他作品的認識,現在才剛開始。

 

文/總譜註解:夏爾克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tsubery&aid=21541446

 回應文章

☆小雞饅頭☆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3/23 01:34
我完全沒聽過瓦赫士呢……(默)

其實我很好奇,小夏克是怎樣找到這些資料?就醬去上網是搜不到吧⊙▽⊙

我學校也有管弦樂團喔!就在我用的鋼琴室旁邊,不知道他們有木有演奏過這曲呢? ≧﹏≦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5-03-24 19:44 回覆:
小雞晚安,這曲子網路上資料極少,中文的幾乎為零,連英文的也不多,我主要是看書及專業論文來獲得他生涯的資料,曲子解析方面總譜有朋友給的電子檔,我就依靠這用自己的方式寫出這篇文章,沒聽過這位作曲家是正常的,但只要寫西洋音樂史的專書都一定會留很多文字給他~你們學校的管弦樂團若要演奏此曲應該有很大的困難,因為太繁複指示太多,要練習很久耶~何況誰出預算,以及由誰來收集這些樂器,以及找誰演奏,舞台該如何布置擺放?這些都是很大的問題喔。

Bianc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3/19 23:07

哇~真是大開"耳"界!

雖然Bianca聽得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但卻覺得很有趣,有些打擊樂段其實還蠻好聽的!

瓦赫士認為自己是一個「組織聲音的人」,夏爾克形容他的音樂聽起來很「物理」,在這些描繪導引之下聽這首「美國」就不至於太挫折,而能以跨越時間藩籬的輕鬆心情去欣賞這充滿「未來感」的音樂。

夏爾克對於音樂的解析與描繪的手法真的很到位!崇拜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5-03-20 20:13 回覆:

Bianca晚安~這種東西其實某方面來說,就是為了讓大家剛開始聽得一頭霧水,而後去多聽幾次,自然就了解其手法,而它吸引人確實是靠新鮮的音響與強烈的節奏,所以打擊樂器的運用很有特色,我不記得在這首曲子之前,有運用這麼大規模打擊樂器的曲子。

他是愛用物理去解說,不過並非用艱深的觀念,而是一般的碰撞,變形,位移等,這對了解他的音樂很有幫助,所以盡可能的放輕鬆,有時沒聽過任何古典音樂反而能更接受這種未來感的音樂,因為包袱比較少,其中的新奇手法我這文章其實還說不盡,有些真的非用聽的才能體會。

寫這種抽象的樂曲去描繪出一個邏輯是最困難的,但對理解幫助很大,他寫作時用的各種手法就是為了保持音樂進行的合理性,就算他標榜新潮與未來性這點也不會改變,聽起來像亂寫但其實有獨特的原則和嚴密的構成,正是現代許多藝術的特徵喔。


詹于萱(瑀璇~一生為你沏茶的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3/19 19:44

我要給那為指揮家跟年輕學生拍拍手

在聽這樣的大曲子~很過隱

巨型樂團編制之間團圓的演練默契也很重要

聆聽有時候情緒時而奔騰.時而沉靜

不同的動機發展之間又能有不同的感受

是將古典音樂延伸往現代無調音樂的極品

謝謝夏爾克分享~祝福寫作愉快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5-03-20 19:55 回覆:
瑀璇晚安~這種曲子只有在國外才能看到如此盛況,由名指揮家指揮一堆年輕學生,向人類想像力及複雜度的極致挑戰,學生是未來的社會中堅份子,未來感的音樂正是適合他們的舞台~這我想已經超越一般的古典音樂,應該以現代音樂或前衛音樂而名之,最近很愛聽這樣的曲子,有了心得感想就記下來,免得以後忘記,所以寫得很開心。也祝詩人瑀璇有更多的美好作品,雖然我覺得妳已經成就很多了呢~

blue phoenix總統大選的奧步來了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3/19 09:41

小金真是好強大哦

讀你的音樂故事好有收獲啊愛你喲!


blue phoenix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5-03-20 19:48 回覆:
謝謝鳳凰姐,我最近也喜歡聽一些現代音樂,有機會再多寫一些,並不如想像中的難懂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