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0/08 16:20:13瀏覽3309|回應7|推薦96 | |
蘇克(Josef Suk,1874-1935)是捷克作曲家,也是小提琴家,恩師正是德弗札克(也是他的岳父),他在波希米亞四重奏團擔任第二小提琴,後來在布拉格音樂院執教。他的作品本來深具後期浪漫派風格,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趨近無調。 他原本音樂生涯順利,但1904年德弗札克突然去世,他受到打擊,決定寫作交響曲獻給亡師,而在寫作時的1905年,沒想到妻子,也是德弗札克的女兒竟也走了,由此,這首紀念性的「Asrael 交響曲」真的成了一首安魂曲,"Asrael"是職司死亡,運送亡靈的天使。 這也是他的第二首交響曲,演奏時間長達六十分鐘,完全是布魯克納馬勒等人的規模,情感的揮灑,樂器的技巧都是淋漓盡致(尤其小提琴),算是晚期浪漫派的重要曲目,也是一首罕見的「安魂交響曲」,與後來的蕭士塔高維契類似,都具有滾動如旋風的音型,淒涼的效果,廣大的音域,只是蘇克既為德弗札克弟子,還是有些捷克的波希米亞鄉土味。曲子共有五個樂章,與傳統的不同,第一第二樂章是行板,第三樂章是詼諧曲(以上是第一部分),第四第五樂章又是慢板(第二部分),調性大致是由c小調到最後的C大調,貝多芬第五號,布拉姆斯第一號,布魯克納第八號皆是如此,可說是表現從厄運中奮鬥的最佳方式。編制是三管制,還有六支法國號,三支小號,三支長號,一支低音號,豎琴一台,弦五部。 第一樂章的主題據說來自於他1898年所寫的戲劇音樂「Radúz a Mahulena」,c小調,類似有名的「葛利果聖歌」的震怒之日主題,我覺得聽來有點「審判」的意味,許多元素都會在以下各個樂章出現,尤其是後半段那重複的幾個下降音程,有些恐怖,消極:
整個樂章動態相當大且有悲劇性,讓人想到後來蕭士塔高維契的交響曲,特別是那些滾動音型,在經過激動的發展部後,想要站穩在光輝的大調上並未成功,很快就走入淒涼的尾聲了... 第二樂章剛開始就出現了德弗札克的「安魂曲」主題,旋律是先上升一個半音,再下降一個全音,最後再上升一個半音回到開頭,這樣的音階並不存在於自然音階中,顯得特別壓抑,微弱,難道是紀念逝去的恩師嗎?整體調性很不明確,好像在無調的邊緣漫遊的亡魂,後來也出現了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最後以降b小調的主和弦結束。以下是德弗札克原曲的主題:
第三樂章是個詼諧曲,大致是A-B-A三段式,那審判,悲劇性的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突破了原本嚴肅的性格,在翩翩起舞,反讓人覺得不安,前樂章德弗札克「安魂曲」的主題後來也偷偷現身,中段發展到空虛的高潮後,第一段又出現,但做了不少改變,最後還是以強調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結束,所有的歡樂與舞蹈,都是徒然。 第四樂章總算出現了大調,雖然降A大調讓整體聽來夢幻而不太真實,而主要主題也是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變體,還是陰魂不散,但也有發揮蘇克小提琴演奏家本色的地方,許多小提琴獨奏纏綿悱惻,這樂章是獻給亡妻的,不難看出其用情之深。 最後樂章剛開始聽來並不太妙,第一樂章第一主題只是換了個調,仍是悲劇性濃重,後來雖有發展的較明亮些,也出現了不少蕭士塔高維契式的音型,但曲子還是沉寂了下來,最後以看似光明的C大調結束,竟然還要與缺了根音的c小調和弦競爭,實在難言是什麼奮鬥的勝利,只能說:安息吧!我們會繼續向前。也對,蘇克的生命至此後還有三十年,他還要繼續為音樂,為祖國而努力,這是過程中一個痛苦,但偉大的紀念。 文:夏爾克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