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1/28 13:08:00瀏覽6559|回應7|推薦85 | |
浮士德交響曲總譜的封面,標示用大管弦樂團和男聲合唱 李斯特的「浮士德交響曲」,對我來說是既陌生又熟悉的曲目。雖然在二十年前我就買了蕭提的唱片,但始終聽不完,也沒想好好聽完,只覺得旋律普通,發展遲滯,太過冗長,後來連唱片都不知去向了…這曲目就從我的世界中徹底消失。 前幾年寫了幾篇浮士德音樂系列的文章,包括有古諾歌劇「浮士德」,白遼士「浮士德的天譴」,包益多「梅菲斯托夫」,馬勒第八號交響曲,還有莉莉布蘭潔「浮士德與海倫」,但就是把浮士德交響曲放在一邊,可能過去的印象太差。這次過年期間想說來聽聽有名的伯恩斯坦&波斯頓交響樂團版本,沒想到一聽就很喜歡,他流動彈性,沉思與激情對比強烈的指揮手法,讓這首曲子注入了滿滿的生命,但我心中始終有個疑問,為何想演奏這首曲子的「德奧指揮老大師」如此之少呢? 這首交響曲雖然許多演奏術語皆用德文,也是在威瑪完成的,曲式也莊嚴華麗,但似乎從來沒能進入德奧交響曲主流曲目,當然除了與他是匈牙利人有關,還有曲子本身不是傳統的那種四樂章,還各有標題代表「浮士德」故事中的三位主角~浮士德,魔鬼梅菲斯特,葛麗卿,結尾還用了短短的男聲合唱,像是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變體。 另外,這首曲子很明顯的受到白遼士的影響,當初是他建議李斯特看歌德的大作「浮士德」的,時為1830年,當時「浮士德」只出版了第一部,李斯特一看就傾心,很快擬了草稿,但可能因為忙碌原因一直沒能寫完,直到白遼士在1846年寫完「浮士德的天譴」後,他好像才受到進一步的激勵,終於在1854年完成,但此時還不是以男聲合唱結束,後來可能是好友卡洛琳公主建議,他才改成這樣的形式,並於1857年首演,定名為「一首浮士德的交響曲」(a faust symphony),當時的狀況十分盛大。 但顯然他對初演的情況並不滿意,仍進行各種修改,直到晚年的1880年,才算真正定稿,有趣的是,他有曾想接受華格納建議,把浮士德寫成一齣歌劇,結果我們當然都知道,他沒這樣做,華格納也沒有。 故事的大概就是年老的浮士德雖學識豐富,但如今體衰厭世,人生都埋在書堆裡,沒有好好享受過。魔鬼梅菲斯特出現,要他簽下契約,如此可返回青春年少,但必須把靈魂賣給他。浮士德答應了,後來他勾引美麗單純的村姑葛麗卿,並讓其懷孕生子,又拋棄了她,葛麗卿後來發瘋,誤殺了母親與嬰兒,被判入獄,浮士德雖去搭救,但被葛麗卿拒絕,隨後她就被處死,但靈魂升了天。後來浮士德把精力轉向建設國家,填海造陸,並超越時空與古代美女海倫談戀愛,但最後都沒成功,也失明了,當靈魂要被魔鬼奪取時,卻受在天上的葛麗卿祈禱之助,得以升天,因為她對浮士德純情的愛,這也是結局「永恆的女性,引領我們升天」的意義,李斯特把這段寫成了合唱曲。 見以上影片,正是伯恩斯坦&波斯頓交響樂團的版本。第一樂章剛開始是導奏,帶弱音器的中提琴與大提琴強奏出降a音(1:06),速度是甚緩板,很快就展示了此曲的特色~切分節奏,與所謂的增三和絃(1:11),還有半音連續下降,這似乎象徵著他的苦惱與憂傷,也是全曲的最基調,也完全無調,在當時是相當新潮,這是第一動機。然後是獨奏雙簧管大跳小七度向下(1:40),再上升,術語標明是「悲哀的」,有沉思的氣質,這是第二動機,表示浮士德是一位學者,與第一個動機同樣都有使用增三度和絃,所以說實在都聽不太出來調性啦。
將這兩個動機移高再重複一次後,低音管似乎像是要掉到地獄深處般的下降,然後速度轉為快板,好像在尋找調性般的掙扎(4:04),注意都是弱起拍子,但不但沒找到,反而引發了第一動機小號的強奏反彈(4:32),其他樂器也全力配合,但還是弱起拍子,第二動機再一次後,c小調的第一主題開始(5:31),配合陰暗的半減七和弦,這次是個強起的(還加重音),有抵抗性的,象徵浮士德對更高知識的追求,但半音下降型態十分明顯,可說是從第一動機衍生來的,也給此動機在壓縮後再跳上的無限動力。
後來又再度強奏此一半音下降部分(6:10),到了是自然音階下降時是多麼的清爽(6:33),然後轉向過渡段的降E大調旋律(6:45),這裡讓剛剛的動力突然被停止。然後是輕柔的,像是愛撫的,一半帶有弱音器的弦樂六連音(8:04),用的是比剛剛還降半音的D大調,總之還是維持半音下降結構,可聽出豎笛與小提琴輕輕奏出第一動機,在經過一個還是暗示半音下降的斷斷續續段落後(9:27),接到了第二主題(10:17),這是明確的E大調,音型與第二動機相關,但在沉思中,那中提琴的獨奏(10:22),是不是多了些對愛情的憧憬呢?還有也別忘了,低音管在豐富的和聲中,加了一個本曲的大特徵:半音下降。
隨著半音下降的表面化(11:26),音樂開始激動起來,像是在浮士德中他終於因為與魔鬼交易取得青春的力量,開始追求真理與最高的知識,大提琴撥奏出開朗的音階(12:03),小號就此音階吹出E大調勝利般的第三主題(12:21),浮士德青春奮鬥的姿態躍然眼前,這個旋律也有玄機,就是把第一動機那種增三和絃更正,成為自然音階,象徵著他克服苦惱的結果。 但隨後氣氛一轉,第二動機以有些粗暴的方式呈現(13:00),長號咆哮著(雖與我的總譜不太合),但很快又被第三主題凱旋的克服,經過短笛有些喧囂的小結尾,發展部開始(14:06),長號與小號接力演奏第一動機,配上弦樂激烈的半音下降,曲子的主要要素大致到齊。第一主題則還是以c小調出現(14:45),並將半音下降轉為刺激的半音上升(15:42),配合看來強,其實是弱起的號角聲,到達很有張力的顫音。 由此又開始了第一動機(16:05),第二動機(16:30),隨後此兩動機展開了好像是二重奏一樣的東西,開始了自己的發展部,終於接到一個夢幻的段落(19:27),坦白說每次聽到這段,我都想到德布西「牧神之午後」,那種色彩斑斕的木管手法:
低音部分是第一動機,調性雖是D大調,但很快就臨就靠著波浪式的進行轉調,轉向E大調(19:58),但突然還原C(20:08),好像跌了一跤,由此突然接到再現部第一主題的c小調漩渦(20:09),沉靜的第二主題還是以E大調呈現,與呈示部相似。但之前那開朗活潑的大提琴撥奏(24:21),卻變得沉靜而且偷偷摸摸的,而不是像之前那樣順理成章的,而且改成了C大調,這是很有趣的。第三主題神聖的奏出(25:06),與呈示部的凱旋氣氛全然不同,再來的第二動機也沒了之前的咆哮(26:11),而是靜靜的進行著... 但第三主題的C大調凱旋還是出現了(27:18),所以剛剛其實只是故佈迷陣啦。經過了一陣半音下降後,眼看就要凱旋進入尾聲,李斯特卻帶我們來到降G大調的奇特世界(28:33),而且在下一刻立刻模進到屬調降D,這都是離C很遠的調性,這種循環還交替了一次,讓人覺得事情似乎沒那麼簡單,尾聲此時才開始,號角聲又響起(29:15),第三主題轉成了陰暗的c小調,陰暗的第一動機吹出(29:30),再換成第二動機(30:16),最後是導奏中快板要開始的半音上升音階,好像要再起的顫動,卻沒下文,神秘的以c小調結束,當然是為了後面樂章作伏筆。 第二樂章「葛麗卿」是甜美的行板,著力描寫葛麗卿的單純與美麗。剛開始的導奏只用了兩支長笛與豎笛,在迴音中,藏了一個降A大調的升第五級音(31:23,不要忘了全曲開頭也是降A音), 讓這段旋律有大調又有小調感。弱起+迴音的結構明顯(32:00)。
第一主題出現(32:37),更是只用了雙簧管和中提琴獨奏,相當室內樂,中提琴的分解和弦音型相當單純無憂無慮,雙簧管仍有迴音音型,也是弱起,後來這旋律又交給長笛與豎笛,默默完成與導奏的交替。 然後經過轉調,最有意思的是直接把降A升半音成A大調(35:01),這樣的手法讓人沉醉,但類似的方式還出現了好幾次...然後更奇怪的是轉到升f小調的欲言又止段落(35:51),長笛&豎笛與兩支獨奏小提琴的對話。
但這段只一下下,又轉回了第一主題(36:19),充分發揮了弦樂合奏的美感,後來似乎想轉調到更高處,卻還是乖乖的回家,第二主題仍在降A大調(38:13),仍是迴音&弱起,與第一主題一樣帶有「溫柔的」字樣。 隨後轉c小調,B段開始(40:24),法國號吹出的旋律似曾相識,其實與第一樂章第二動機相關,隨後出現的大提琴旋律(42:23)則與第一樂章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間的過渡段旋律相關(6:45),都帶有夢幻般,像是慢慢躺下的特色,也帶有迴音音型,並配上夢幻般的三支長笛的三連音。 隨後出現的第一樂章第二主題(43:55),轉到了意外的升F大調,猶如天外飛來,對照剛剛的過渡段,豈不是順理成章?幾乎可以說是浮士德來了,那剛剛的過渡段就是他的引誘,或是葛麗卿的相思...? 隨後兩人的愛情似乎要燃燒起來(45:10),也讓人想到第一樂章的音樂,但以半音上升衝至高處後(45:41),預期的C大調雖來,但卻是第二轉位的四六和絃,一下子冷了下來,好像象徵她的矜持,然後聽到的是豎琴撥奏的泛音...
在恍惚中,她又做回自己,回到了A段(46:32),還是降A大調,只是改用第一小提琴分四部,音響更細膩,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出現(49:52),似乎浮士德又來了,而且還是用剛剛的升F大調,還是不變的引誘,但似乎還是矜持,繼續轉回降A大調的第二主題(50:40)。最後小提琴,豎笛等回想起第一樂章第三主題,以PPP的音量輕輕結束樂章。 第三樂章魔鬼梅菲斯特,這樂章的主題大致都是由第一樂章來的,但都變了個樣,好像呼應書中所說,他是個「否定」的靈魂,也是來否定與破壞浮士德的。剛開始就出現了低音的半音上升(54:42,呼應第一樂章的最後),再加一個短促的高音,然後就是一堆半音躡手躡腳的前進,直到一聲高亢的短笛,出現了魔鬼的特殊節奏(55:32),這是長+一堆短音。
然後大提琴偷偷奏出第一樂章的第一動機(55:40),搭配半音上升,和代表魔鬼的短促音,對浮士德的嘲諷十足。 導奏終於結束,c小調的第一主題出現(55:56),細聽會覺得與第一樂章第一主題有關聯,但當時是如此熱情,現在卻也帶些輕浮,甚至還模仿第一樂章第三主題的凱旋(57:05),加了鈸與三角鐵,然後進入第二主題(57:39),剛開始是升f小調,但很快轉走,魔鬼的特徵節奏又出現(58:22),由於音型與第一樂章第二動機相似,也算是對愛情的嘲諷。隨後以此主題進入一段賦格(58:59),由第二小提琴奏出主題,中提琴,第一小提琴,大提琴(59:22)等隨後都以此主題加入,尤其大提琴的調性有些奇怪,好像魔鬼在疾走,然後接到E大調的第三主題(1:00:37),與第一樂章第三主題相似,連調性也一樣,但戲謔,匆忙的三連音又是如此不同,好像成了耍猴戲.. 發展部開始,又是全曲開頭的上升音階(1:01:14),與第一主題,中提琴撥奏出第一樂章的第一動機(1:01:18),隨後是第三主題 (1:02:00),第二動機(1:02:35) 的變形。但這些沒干擾到降D大調的葛麗卿(第二樂章第一主題,1:03:14),她還是如此美麗與純潔,雖然浮士德的苦惱,(1:04:33) 和魔鬼的節奏(1:04:16)在蠢動著… 再現部大模大樣的開始(1:04:57),第一主題以c小調總奏開始,看來是跳過第二主題,直接就到第三主題的歡欣鼓舞(1:05:51),但調性是升F大調相當怪,隨後才轉到了真正正確的C大調(1:06:12),魔鬼的落日看來是要到了…
但此時第二主題出現了(1:06:34),只是順序不同,而不是漏掉了,魔鬼盡其最後努力想破壞C大調,但還是歸於失敗,反而成了凱歌。尾聲同樣由第二主題開始(1:08:10),隨之而來的弦樂撥奏已非第一動機的增三和絃,定音鼓也打出明確的C音(1:08:58),隨後是一陣陣的半音下降,好像大徹大悟,法國號以C大調吹出葛麗卿的主題(1:09:54),隨後轉到小調(1:10:24),似乎象徵她的死亡,最後只剩下定音鼓的C音… 然後是最後的男聲合唱,簡單的分為男高音與男低音兩部,還加上了管風琴,奏著C大調主和弦,配合弦樂的顫音。 合唱:變化無常(1:11:27),無非幻影,不能達成的願望(1:11:48),在此已實現,無可名狀之事(1:12:09),在此已存在。
男高音領唱著「永恆的女性」(1:12:31),用葛麗卿的主題,還轉到了她專屬的降A大調,男聲合唱則回應著(1:12:47):「引領我們升天」,不久小號與法國號加入(1:14:23),奏著第一樂章第三主題的變體,相當輝煌,合唱繼續唱著:「變化無常,無非幻影,不能達成的願望,在此已實現,無可名狀之事,在此已存在」。男高音繼續領唱著「永恆的女性」(1:15:28),用葛麗卿的主題,又轉到了她專屬的降A大調,男聲合唱繼續跟著唱:「引領我們升天」男高音最後也唱著:「引領我們升天」 ,並且甘願轉到C大調(1:18:05,將降E升到E),低音部分是全曲開頭的第一動機,此時增音程不見了,成為無比清朗的C大調主和弦,象徵著一切苦痛都已昇華,燦爛莊嚴的結束了全曲。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