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1/21 08:18:23瀏覽4200|回應0|推薦9 | |
我讀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 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夢想, 維基百科提到這本小說的書名《月亮與六便士》可能出自於《人性枷鎖》的一篇評論,而毛姆在 1956 年的一封信裡則是寫道: "If you look on the ground in search of a sixpence, you don't look up, and so miss the moon." 很清楚地,毛姆想要透過書名將「夢想」與「現實」的意象轉化為「月亮」與「六便士」,而在這本小說中陳述的也正是一位理想主義者與現實世界的衝突經過。 從一開始面對故事主角史崔蘭——中年離職、拋妻棄子,一心想要畫畫——的荒唐行徑,我們可能誤以為毛姆是想要對於理想主義者不切實際的鞭笞,尤其是對於史崔蘭背負罵名的無畏態度很容易讓人感到忍無可忍,甚至經過一場鳩佔鵲巢的婚外情關係,還導致曾經熱心幫助史崔蘭的一位平庸畫家史特洛夫最終發生家破人亡的悲劇。 然則,這樣驚世駭俗、冷血無情的一個畫家,卻漸漸用他對於繪畫的激情及執著說服我們:他和一般人不一樣,他只是一個不幸的「附魔者」: ……而攫住史崔蘭的狂熱,是一種創造美的熱情。它讓他不得安寧,一直驅策著他四處奔波。他是永遠的朝聖者,被神聖的鄉愁所纏身,他體內的惡魔毫不留情。有些人追求真理的慾望無比強烈,為了達到目標不惜粉碎自己世界的根基。史崔蘭就是這樣的人,只是以他而言,美取代了真理。我對他只能寄予深深的同情。 甚至我們還想要開始同情他面臨貧病交迫的困境,故事中的史崔蘭最後在大溪地病故,生前最後彩繪的房間卻按照他的遺言燒毀,徒讓敘事者唏噓不已。 接近故事尾聲之處有一段關於史崔蘭的一幅水果靜物畫作的描述,毛姆對色彩的解析讓人印象深刻,「魔性之果」的想像與懷疑相當精彩: 畫的色彩極為奇異,言語難以形容其引起的激盪。色彩有各種陰沉的藍,像是用青金石精心雕成的砵般晦暗,卻又搖曳著一層光澤,教人想起神祕生命的顫搏;也有多種酷似腐敗生肉般駭人的紫,但也閃爍著一種官能的熱情,讓人憶起赫利奧加巴盧斯 (Heliogabalus) 時期羅馬帝國的希微回憶:有像冬青漿果般顯眼的豔紅——你會想起英國的耶誕節,還有靄靄白雪、節慶佳肴及孩童的喜悅——然而這樣的紅彩彷彿被施了魔法而變得柔和、嬌嫩得有如鴿胸般令人陶醉;有因為不正常的激情而殞沒的深黃色,化成春天般馥郁、如山中潺潺溪水般純淨的翠綠。誰說得上歷經怎樣痛苦的想像力,才畫得出這些水果?它們當屬於赫斯珀里得斯仙女 (Hesperides) 的玻里尼西亞花園。它們有種奇特的活力,彷彿創造於地球黑暗過去的年代,當時事物的形態尚未不可改變地固定下來。它們奢靡淫逸,散發沉甸甸的熱帶氣味。它們似乎自有一種陰鬱的激情。這是魔性之果,嚐一口就會開啟天曉得通往靈魂何等祕密及想像力玄奧殿堂的大門。它們暗暗蘊含始料未及的危險,吃下去會讓人變身為野獸或神衹。所有健康自然的一切,隸屬於幸福的關係以及平凡人簡單的喜悅的一切,都避之唯恐不及;然而其中帶著一種令人害怕的吸引力,就像分辨善惡的智慧之果一樣,未知的可能性駭人耳目。 《月亮與六便士》整個故事極具戲劇張力,一路讀來也是高潮迭起,但回到前面所說的,如果說這不是真人真事改編,是否會失去一些閱讀的吸引力? 詩人鴻鴻在〈推薦序〉以「如何變成無法想像的人」為題切入並引述了神話學家坎伯所說的:「人生追求的是生命的經驗,而非意義。」他相當精準地闡述毛姆的創作理念,我也十分認同史崔蘭這個角色確實可以激發我們改變生活的意志及行動力。 我私心認為,這本小說縱然剔除了高更所賦予的個人藝術色彩,縱然已經出版將近百年,它仍是一本歷久彌新、啟迪人心的經典作品。 【延伸閱讀】 http://stupid77.com/life/%e6%9c%88%e4%ba%ae%e9%82%84%e6%98%af%e5%85%ad%e4%be%bf%e5%a3%ab.html 月亮,還是六便士… BY: A June Cat | 2013-Jul-22 | Under 心靈感悟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