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讀蒙迪安諾的兩本小說 剛在去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 Patrick Modiano 應該是近期書商亟需努力出版的重點作者,基本上他的作品翻譯成中文的譯本可以說是寥寥可數,較為人所熟知的我猜想應該是有著法國插畫家桑貝插圖,一本回憶童年的溫馨故事書《戴眼鏡的女孩》。 其實擁有諾貝爾文學獎的光環尚不足以驅動我的好奇心,反倒是眾人以 "A modern Proust" 或是 “a Marcel Proust of our time” 稱呼 Patrick Modiano 才是令我感到驚訝之處: http://udn.com/news/story/6947/481903 蒙迪安諾 「當代普魯斯特」 法作家奪諾貝爾文學獎 【聯合報╱文/王麗娟編譯】2014-10-14 從我尊敬的格友 eichan 那裡得到一些書訊,先是找了 1995 年 Du plus loin de l'oubli 的英譯本 Out of the Dark,閱讀的半途中,則是穿插了 2007 年 Dans le café de la jeunesse perdue 的中譯本《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一起共讀。 前者以記憶隱晦曲折的氛圍取勝;後者則優於多重敘事的情節鋪陳。 http://www.barnesandnoble.com/w/out-of-the-dark-patrick-modiano/1103651891?ean=9780803282292 Out of the Dark by Patrick Modiano, Jordan Stump (Translator) Overview Patrick Modiano, winner of the 2014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s the author of more than thirty books and one of France’s most admired contemporary novelists. Out of the Dark is a moody, expertly rendered tale of a love affair between two drifters.
The narrator, writing in 1995, looks back thirty years to a time when, having abandoned his studies and selling off old art books to get by, he comes to know Gérard Van Bever and Jacqueline, a young, enigmatic couple who seem to live off roulette winnings. He falls in love with Jacqueline; they run off to England together, where they share a few sad, aimless months, until one day she disappears. Fifteen years later, in Paris, they meet again, a reunion that only recalls the haunting inaccessibility of the past: they spend a few hours together, and the next day, Jacqueline, now married, disappears once again. Almost fifteen years after that, he sees her yet again, this time from a distance he chooses not to bridge. A profoundly affecting novel, Out of the Dark is poignant, strange, delicate, melancholy, and sadly hilarious.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73817 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 Dans le café de la jeunesse perdue 作者: 派屈克.蒙迪安諾 原文作者:Patrick Modiano 譯者:王東亮 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日期:2010/07/01 語言:繁體中文 本書的場景是一九六○年代的巴黎,作者再現他青春時期的巴黎,以他慣用的敘述手法,為不在場的賓客備上一席盛宴。故事曲折離奇,數個書中人物多角度穿插敘述,一個頻繁出入「孔代咖啡館」的青年女子露琪行蹤不定,不停變換身分,不停逃避生活,逃避成型的自我,逃避熟識的親友。周邊的人對她不解,卻對她著迷。即便有偵探參與,人們也無法瞭解真正的故事,無法看清這女子的真面目。小說講的似乎是萬花筒鏡像中的一個女子的生活,可描摹的卻是五○到六○年代那個神祕的文學的巴黎。文字透著詩意,敘事傳遞著不安,閱讀卻一直引人入勝。 兩本書的女主角 Jacqueline 及露琪未必擁有相同的身世或個性,但有限的線索推敲出來卻是 60 年代相同的懷舊記憶,這不是 Modiano 自創的世界,我們更需要瞭解的是巴黎的歷史、街道、車站、咖啡館,甚至是書中主角一心嚮往的 Majorca 島。 在這兩部小說當中,鮮少有潛意識的獨白,更不用說是像普魯斯特在作品中屢屢出現睿智的人生哲言或警語,除了偶見這幾句: “We had no real qualities, except the one that youth gives to everyone for a very brief time, like a vague promise that will never be kept.” (p.77, Out of the Dark) 終有一天,我生命的一部分,那最為美好的一部分,將不得不遺留在那裡。 (p.37, 《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 基本上,以普魯斯特的閱讀經驗來套用這些 Modiano 的作品之餘,其他的部份其實是相當令人沮喪,腦海中的讀後感始終模糊不清、飄浮不定,就像作品中的緩慢步調、故事主角們漫無目標的遊盪……,以小說 Out of the Dark 為例:我的困惑不在於為何 Jacqueline 要隨同敘事者離開巴黎到倫敦生活,卻又驀然消失?不在於為何 Jacqueline 易名出現故作陌生人,卻在坦言相認之後又再度離開?我的困惑僅僅是我對於 Modiano 存在或不曾存在的弦外之音是否有所疏漏,是否誤判小說中這些角色或事件存在或不曾存在的意義。 又或者像是 Modiano 在《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提到的「中性地帶」: 在巴黎有一些中性地帶,一些處在邊緣之處的無人地帶,處在中轉或懸置狀態的地帶。在那裡人們享有某種意義的豁免權。我可以稱之為豁免地帶,但中性地帶更準確。 「時光似乎固定在某種永恆之中」,那麼選擇離家及自殺的露琪、選擇在 15 年前及相遇的現在離開的 Jacqueline,是否都只是懷念並試圖尋找他們的「中性地帶」而不可得? 在反覆重讀 Modiano 這兩部作品的此刻,還會有更多的想法嗎?真心期待有「當代普魯斯特」稱譽的 Modiano 可以對我展現出更驚人、更非凡的文字魔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