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介朱立安‧巴吉尼的《吃的美德》
2015/05/14 21:15:40瀏覽976|回應0|推薦10
淺介朱立安‧巴吉尼的《吃的美德》

在最近,或者我應該說這幾年 (又或者我應該說我不知道的這幾十年?),面對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也許在這本書所提示的問題或思考當中,可以逐漸找到一些方向。
作者朱立安‧巴吉尼是一位推廣哲學的英國知名暢銷作家,這次他談的不是《自願被吃的豬》的100個哲學問題、也不是《鴨子中了大樂透》的各種謬誤,又或是《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Do You Think What You Think You Think) 一些讓人暈頭轉向的邏輯測驗,而是專注討論餐桌上所遇到的飲食問題,從而提出他認為大家應該注重的「吃的美德」,就如同他在〈前言〉所述:
本書的目的是要提出一個既深且廣的飲食哲學,一種如何吃、如何思考、如何生活的論述,為目前的飲食大雜燴理出一些脈絡。
……
本書內容的安排是從倫理道德這類大哉問,轉向較冷門卻跟個人和日常生活更息息相關的問題,以及飲食方式如何塑造自我。倫理抉擇往往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美好的生活不只關乎提升自己的生活,也要有益於他人的生活。
……
總的來說,本書可以說是為了回應「人是為了活著而吃,或是為了吃而活著?」這個古老問題所隱含的謬誤而寫的。食物既不是生活的工具,也不是最終目的?真要說來,食物應該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過好生活,意味著能夠正確地給食物一個定位。假如你可以做到這一點,你就知道如何吃,你也知道如何生活。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50629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The Virtues of the Table
作者: 朱立安巴吉尼
原文作者:JULIAN BAGGINI
譯者:謝佩妏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4/10/02
語言:繁體中文

  這是一本非常迷人的食譜書,喔,不,是哲普書!
  作者深入飲食傳統和文化,提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哲學思考:
  有機就是良心?在地生產比國外進口環保?吃素比吃肉慈悲?吃得越清淡越好?
  跨國大企業等於萬惡資本家?純手工製作比機器量產好?傳統古法勝過創新料理?
  而關於吃的行為,作者也指出許多值得深思的道德問題:
  把食物吃完才不算浪費?吃到飽可以吃但不能帶走?減重關乎意志力?
  實際體重和理想體重之間的差距,就是肚子餓和嘴饞之間的距離?
  針對這些反思,本書將一一加以辯證與釐清。

作者簡介
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哲學家雜誌》(The Philosophers Magazine)編輯與共同創辦人,定期為《衛報》(The Guardian)、《獨立報》(The Independent)、《泰晤士報》(The Times)、《展望》(Prospect)與《新人文主義者》(New Humanist)等報刊撰稿,並且固定在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電台上發聲。
  朱立安出版了許多哲普作品,是英國知名的暢銷作家。《衛報》形容他:「擁有一顆清明的心智,在哲普書籍的領域中格外傑出。」《金融時報》讚譽:「每個社會都需要良好思維的守護者:朱立安‧巴吉尼正是我們的守護者。」


作者巴吉尼從第一章就引用了康德〈何謂啟蒙?〉的一段話:「啟蒙就是脫離自我招致的不成熟狀態……」,要求我們從「勇於求知」做起,於是乎我們同時也必須開始「勇於承認自己的無知」。
而我們原本信奉目前當道的飲食黃金三律:「當季」、「有機」、「在地」,這些現存既有的、過於片面的、過於偏頗的、過於表淺的理解或認知則是被作者巴吉尼逐一戳破。

先以食物應選擇「在地」為例,巴吉尼提到:
沒錯,在地生產通常表示東西更新鮮、更美味,但並非百分百。在地生產也不一定就更環保。「食物里程數」這個概念近來頗受矚目,很多商家都會宣傳自家賣的產品從農場到賣場的里程有多短,但這不一定就是比較環保的指標。
……
研究指出,「一艘貨櫃船從中國駛往歐洲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長途大貨車在歐陸跑兩百公里的排放量。」因此,一瓶從法國馬賽運往紐約餐廳的法國紅酒,可能此從加州送到紐約同一家餐廳的加州紅酒,碳足跡更少,而英國人買的紐西蘭奶油的碳足跡也可能比英國本土製造的奶油更少。

所以說「食物里程數」似乎不足以彰顯「在地」的真正價值,巴吉尼接著提出他的看法:
我認為這波「在地熱」多少是想重新找回經濟生活中的人性層面,可惜卻誤解了問題的本質。重點不是食物是否在地生產,而是食物是否有清楚的地方座標。也就是說,食物是否來自一個我們能間接或直接給予尊重和公平對待的產地或生產者。所以假如其他條件一致,那麼購買肯亞某個管理有方的莊園種植的咖啡,會比購買面孔模糊的財團在英國本上企業化生產的牛奶,更符合消費倫理。我們想要的應該是支持人性規模的良心企業,不論在地或外地。

再談到我們通常都會希望選擇「當季」的食物,巴吉尼一樣提出了一些令人困擾的問題:
「當季這個概念模糊不清。廣義來說,所謂的當季顯然是指正值產季、立即可食用的新鮮食物。不過光以這個定義來看,所有新鮮的食物都是當季的。所以這個定義還要加上一點「在地」的觀念。在英國,蘆筍的產季在五、六月,只有這段期間英國農場才會供應當季的新鮮蘆筍,不像一月只能從祕魯空運進口。但「在地」要如何定義?假設我在福克斯通這個城市用餐好了,那是我從小長大的地方,距離法國、荷蘭和比利時的農場甚至比英國約克郡和蘭開郡還近,西班牙和義大利的某些地區也比蘇格蘭的許多地區離我更近。那麼為什麼在兩百哩遠的林肯郡採收的大黃算是當季農產,而在兩百哩遠的法國採收的番茄就不算當季?
另一個複雜的因素是,塑膠溫室、水耕栽培、人造光源等等大幅延長了植物的產季。八月出產的英國草莓還算是當季嗎?

而在巴吉尼釐清為何要追求「當季」的同時,他也向我們闡述了它更深沉的意義,一個超越美學的考量,讓我們將能體會時間的流轉:
這不是「貼近自然的節奏」的浪漫情懷,正確的說,應該是貼近人類生命的節奏。我們介於動物和天使之間,既像動物只活在當下,也不像天使活在永恆的時間裡。想要聽聽跟我們的生命一同滴答流逝的時間,到菜園裡就能找到。耕作必須預作規畫;把眼光放在當下以外,但仍在時間的框架之內。長得最快的作物,比方芝麻菜,從播種到上桌也要幾個禮拜。果樹則要好幾年才會成長茁壯,葡萄樹甚至更久。如果是輪作,一次循環也要三四年。菜園讓你得用週、月、年等單位來思考時間。而不是分秒、百年或千年。

此外,巴吉尼在這本書還提到了很多現實生活中似是而非,難以釐清的問題,例如:「吃素不一定比吃肉更人道」、「跨國大企業是否等於萬惡資本家?」、手工製作 V.S. 機器量產、傳統古法 V.S. 創新料理……
又好比在〈拒絕自助早餐的誘惑〉一文,我們才驚覺原來早餐吃到飽只是暴露出人類原始的本能,甚至是一種惡習:
即使明知道食物品質不會太好,我們還是會被多樣的選擇給吸引。「吃到飽」切中了人類原始的狩獵/採集衝動(原始本能)——在可以的時候盡量儲存熱量,因為明天可能會挨餓。這就是為什麼如果費用都包含在內的話,大部分人會吃了英式早餐又吃歐陸早餐,即使吃完肚子撐到不行。對很多人來說,對一家飯店或民宿最好的讚美,大概就是「早餐超豐盛」。綜合上述各點,自助早餐暴露了現代飲食採購的所有惡習。它所呈現的多樣選擇、大量食物和便利性,在在凌駕了品質,創造出一種價值的假象,實際上卻不見食物真正的價值。
……
我習慣先吃熱食,吃完再決定要不要吃其他東西,所以我很久沒有吃到肚子快撐破的感覺。假如食物的品質又不是那麼好,吃飽了撐著的感覺更是不舒服。像我這樣的怪咖少之又少,有家民宿主人還告訴我,她開店以來從沒看過像我這樣吃早餐的人。我聽了很訝異,原來我們是那麼不經思索地照著習以為常的方式做事。

《吃的美德》是近期少見寓教於樂的一本書,它不只提供飲食方面相當豐富的知識,作者巴吉尼還以他熟稔的邏輯辯證方法,一方面提問、一方面剖析,亦步亦趨誘導我們尋求飲食文化中的正確知識,確實讓人樂在其中。
再回到本書一開始揭示的「勇於求知」,我相信這場閱讀之旅一定會讓您感到不虛此行。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23135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