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0/12 07:58:34瀏覽850|回應1|推薦11 | |
為什麼讀夏爾‧丹齊格的《為什麼讀書?偉大讀者的必然與非必然》 為什麼讀書?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喜歡讀書? 我們該從讀書的目的開始探討?或是先了解讀書的利益或好處?甚至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讀書如何影響大腦的發展? 然而這些問題似乎不曾在我腦海裡出現過,對我來說,讀書就如同呼吸、心跳一般地自然,我並不曾想要去理解或懷疑這個行為究竟是如何開始運作,以及它存在的必要性。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3661 為什麼讀書?偉大讀者的必然與非必然 Pourquoi lire ? 作者:夏爾.丹齊格 原文作者:Charles Dantzig 譯者:閻雪梅 出版社:橡實文化 出版日期: 語言:繁體中文 《為什麼讀書》作者夏爾•丹齊格分享了他精闢獨到而又體貼入微的閱讀心得,其中有切實的建議、甜蜜的讚美、尖刻的諷刺,還有新鮮的閱讀觀念:閱讀是文學的姊妹,讀者借助他們展開與死亡和時間的拉鋸戰。 作者精英主義立場鮮明,語多機鋒,善以金句箴言道出各種微妙的閱讀智慧。幽默的文字透露親切與率直,卻並不流於浮泛,文字密緻,耐人回味。對閱讀的思考充滿機鋒與創意,獨到的見解讀來令人興奮、暢快。帶給我們一種令人嘆服傾倒、大呼過癮的閱讀哲學,也有對作家作品精彩絕妙的討論、不留情面的諷刺和令人發噱的比擬。 法國作家丹齊格的這本書,既不是關於學術研究,也與人生哲理無涉,書裡頭隱約提到前述的一些問題,但卻沒有給予我們任何一個像樣的答案,它倒是像一本日誌,只是隨時隨地記錄著自己「讀書」的諸多心得。 讓人感到迷惑的是:丹齊格一方面說「讀書」是為了「愛」,但另一方面卻說「讀書」是為了「憎恨」;同樣反覆無常地,他又說「讀書」是為了「美德」,但也為了「惡習」;為了「孤立自我」,但也為了「交友」……; 當然還有其他讓人摸不著頭緒、不得其門而入的諸多理由:「為了不令逝者長眠而讀書」、「為了追過半本書而讀書」、「為了知道閱讀並不能改變什麼而讀書」、「為了發現作家未說的話而讀書」、「為了把書放在桌子上而讀書」、「為了從麻木不仁中清醒過來而讀書」……; 說穿了,正是這種奇妙的存在,讀書總是有種種理由與我們糾纏不清,至死方休。 這本是近期少見讓人讀完感到津津有味的好書,雖然我極可能只是對於「偉大讀者」這個副標題有所魅惑,但事實上,這確實是個人的志向所在啊! 當然另一個私心推薦的原因,就在當你讀完這本書的同時,我想你也應該會發現:原來丹齊格也是喜愛普魯斯特的同好呢! 【Excerpt】 〈自私的讀者〉 讀書為了理解世界,讀書為了理解自身。如果讀者再稍微大度一些,那麼讀書也可能是為了理解作者。我認為這種情形只會發生在那些最偉大的讀者們身上,一旦他們滿足了理解世界和理解自身這前兩個需求之後。讀書令沉睡千年的木乃伊歌唱,不過我們並非因為這個才讀書。我們不是為了書而讀書,而是為了自己而讀書。讀者是最自私的人。 〈閱讀是再創作〉 一本闔上的書,它始終存在,卻沒有生命。它是一個直角平行六面體,很可能覆蓋著一層薄薄的灰塵,事實上跟一個空空如也的盒子沒有區別。一切閱讀活動,我們應當承認,都是一種再創作。馬拉美誇張地強調讀者就是詩歌的創作者。「復活者」一詞應該就足夠了。我們都是成年人,足以接受下面這個觀點:即使讀者的角色再重要,他也不是作品的創作者 〈為書名而讀書〉 我自問是否為讀書找到了一個新理由:反駁自我。當我不喜歡一位作家時,我會回過頭來重新閱讀他的作品。來吧,其實是你錯了,我們再看看它是否的確不那麼出色!而當我發現是自己搞錯了的時候,我總是很高興。我又丟掉了一個偏見。 〈讀書時間〉 讀者閱讀一本自己不喜歡的書所度過的時間可能並非好時光。我們對一位作家的評價不僅取決於我們閱續其作品的時間,同樣也取決於接觸其作品時我們所處的年齡。作家的年齡,我們的年齡。例如,當我二十一歲時,那時是瑪格麗特‧莒哈絲聲名較為卓著而其筆觸卻並非最為細膩的時期。她當時七十歲,對一切都有意見,夸夸其談,好似一隻想把自己變成牛般大的蛙。 〈讀書地點〉 閱讀使我們從現實世界中暫時抽離。我覺得,聽任自己準確回憶閱讀某本書的時間和地點,可能有悖於閱讀的本質。而由若干避世獨處者在略微古怪的、可以稱之為精神之境的無形空間裡所共同感知的那永恆一刻,就是閱讀。 〈讀物是紋身〉 在一個作者寫下的全部句子中,如果讀者記住了一句——哪怕是唯一的一句,那一句包含了他記憶中的所有其他句子並幫助他維持一種興趣、喜愛和重新閱讀的可能性——那麼作者就會得到拯救。 〈為了不讀 (傳記) 而讀書〉 或者為了告訴讀者本人:作家與平常人一樣。或者為了試圖發現創作的奧秘,從這一點來看,這些傳記作品永遠不夠。就像我們的思想不會出現在X光片上一樣,藝術家順利完成作品時所出現的那個天賜的時刻也不可能被一部傳記作品捕捉到。從某種程度上說,傳記遮掩了奧秘。 〈作家讀書〉 當人們在青年時代閱讀大量的書籍時,我認為那是為了成為作家,而如果這個夢想沒有實現,那位偉大的讀者就會成為不顯露於外的作家。隨著光陰的流逝,他忘記了自己的作家夢,繼續讀書,如果他不感到辛酸的話,那麼這樣很美好。我遇到的糾結於無人讀自己作品的小作家的人數要遠遠多於那些苦於自己從未從事過寫作的偉大讀者。 〈書〉 啊,我能有多愛!它們的外形,它們的氣味,它們的應許。然而,外形是多麼平庸,氣味有時又是多麼難聞,令人失望!不過還是算了。因為,在別的時候,從這個稀鬆平常、白紙黑字一目瞭然的物件裡,最終會顯化出一個世界。這就是為什麼閱讀並非生活的對立面。閱讀即是生活。這種生活更嚴肅,但沒那麼激烈,少一分瑣屑輕浮,多一份穩定耐久,更多自恃的驕矜,更少空虛的自負,同時往往伴隨著各種弱點,驕傲、羞怯、厭抑、退縮。在功利主義的世界裡,閱讀為我們維繫著一種超然於現實的姿態,這有利於我們思考。 讀書毫無用處。正因如此,它才是一件偉大的事情。我們閱讀,因為它是無用的。想想吧,有些人在巴黎 CACI 40 的上市公司事業有成,但他這一生從未讀過任何東西!所以我們要善待那些擁有財富權勢的讀書人。他們本來可以不讀書而做點別的事情。 的確如此,讀書必不可少,很多人卻不知道這一點。於是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著,用肺呼吸而令大腦窒息。 …… 當我一邊走路一邊讀書,我是在與死神較量,這跟任何一位讀者與死神的較量沒有區別,因為它是我們讀書的唯一的深層原因:向死神發起挑戰,與之決鬥。大眾的參與,有力地支持了這場由作家們身先士卒的戰鬥。 …… 作者和讀者結隊向著失敗前進,因為儘管最後總是死神獲得勝利,藝術卻最能持久地與之抗衡。偉大的帝國化為歷史的煙塵,我們再也記不起它們的名字,歷史留給我們的是千年以前詩人的作品。死亡是一種忘卻,當然如此,但它更將生命一筆簡化。讀書為我們還原了生命那些值得崇拜的紛繁駁雜,由它們來對抗死神的傀儡。圖書館是墓地唯一的競爭對手。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