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擾人的雷普利先生
2014/10/09 17:48:03瀏覽590|回應0|推薦10

擾人的雷普利先生

雷普利 (Ripley) 這個名字是從電影認識而來,或許擔綱演出的麥特戴蒙或是約翰馬可維奇都擁有相當迷人的影星魅力,但原著小說本身的魅力則勢必是在閱讀之後開始。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91972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
  美國女小說家。一九二一年生於美國德州沃斯堡(Fort Worth)。六歲時隨父母遷居至紐約。曾就讀於紐約的茱麗亞.里奇蒙高中(Julia Richmond High School)與巴納德女子學院(Barnard College)。十六歲便立志成為作家,大四時曾擔任學院雜誌編輯。她的第一本小說《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於一九五一年由大導演希區考克改編為著名電影。一九五五出版的《天才雷普利》獲美國偵探作家學會的愛倫坡獎(Edgar Allan Poe Scroll)。迷人的反英雄湯姆.雷普利在此書中首度登場,後來也在海史密斯的許多小說中出現。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作品以犯罪小說及短篇小說為著,在歐洲受歡迎的程度遠勝於美國,曾以《天才雷普利》及《雙面門神》分獲法國偵探文學獎、愛倫坡獎以及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頒發的銀匕首獎。其長年旅居歐洲各地。
  海史密斯的作品獨特而不易歸類,描寫人物之思維、精神異常心理狀態或佈局,步步為營、幽微複雜,氣氛往往是凝澀如烏雲罩頂般。在她的書中,正義的伸張、善惡的界定、罪行的懲處,並不依一般的道德要求來處理,大異於其他犯罪小說,作品以「湯姆.雷普利」系列為最著。雖然她的知名度不可謂家喻戶曉,但名家如葛蘭姆.葛林及朱利安.西蒙斯等均給予甚高的評價。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一九九五年二月在瑞士盧卡諾過世。最後一本小說Small g: A Summer Idyll於她身故後一個多月出版。

  著作:
  雷普利系列
  01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
  雷普利想脫身,他要金錢、成功和過好的生活--甚至願意用殺人來換取。他天衣無縫的編造謊言、掩蓋真相,超乎常人的天賦讓他一次次化險為夷……
  02地下雷普利Ripley Under Ground

  雷普利需要一個完美的解答,免得他在這個假畫事件中串一角的事情曝光。但不是每個人的神經都像他那麼鎮定,尤其是涉及到謀殺的時候……
  03雷普利遊戲Ripley's Game

  這一次,雷普利設下計謀,讓一個沒有前科的人,願意為了一筆豐厚的報酬來進行「兩樁簡單的謀殺」……
  04雷普利The Boy Who Followed Ripley

  一場對信任與友誼的可怕試煉,一個滿懷心事的逃家少年,把雷普利從法國鄉間別墅帶往柏林的汙穢地下世界,捲入一件綁架計畫中……
  05水魅雷普利Ripley Under Water

  湯姆.雷普利的過往不堪深究,但他已經小心翼翼的將謀殺和欺騙的部分掩藏好了。至少他自己這麼覺得……


這一系列的雷普利小說共有5本,其中不乏好幾起殺人的驚險場面,心理層面的描述未必合乎人性 (或許人性真的本來如此?然而我對詹宏志在〈導讀〉的看法仍有疑惑…),尤其是主角雷普利本人的行為反應相當直覺,甚至很多時候都是在合理化自己的殺人動機,然而旁人卻都鮮少提出質疑?以致於像是《跟蹤雷普利》裡頭弒父的年輕人,是否就是因為欠缺這樣心理素質而決定自殺?

當然,如果跳脫道德的議題,那以第一人稱的方式進行敘述,故事情節的鋪陳轉折可以說是相當精彩,這種寫作手法在詹宏志的〈導讀〉中有著詳細的說明: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所寫的小說和古典推理小說或美式冷硬派偵探卻完全不一樣。現在,擺在你而前的《天才雷普利》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你可以看出它和傳統的推理小說有多麼不一樣。它也和偵探小說-樣有一位偵探,但他遲遲才出現在第二十七章,卻又在二十八章提早離去(全書共有三十章)。其他二十八章都沒有偵探的篇幅。小說究竟在做些什麼?
小說作者和犯罪者在一起,詳細記錄犯罪者的一舉一動,記錄他的內心起伏,記錄他的思考邏輯;它讓讀者不得不和犯罪者站在同一立場,為他心驚肉跳,為他情緒起落,為他快被識破而捏一把冷汗。當你和犯罪者一起度過這些「犯罪歲月」,讀完之後你會感到道德崩潰,懷疑自己出了什麼問題,你害怕起自己內心黑暗的成分,看到自己犯罪的潛力,你開始覺得餘夜難安,覺得 disturbing,呃,覺得擾人。

關於 disturbing,詹宏志接續提出以下說明:
這是一個很擾人的閱讀經驗,但又令人難以閤卷;論者大都歸因於海史密斯處理人物的心理深度,她深明犯罪者天性中不可控制的衝動與自成一格的內在邏輯,描寫得既可怖卻又合情入理。而那些非理性的犯罪衝動又隱隱與我們內在的某些聲音若合符節,讓我們讀後害怕起自己來。

雷普利這一系列小說的格局可以說是逐步提升,從一開始模仿被害人分別飾演兩角卻未被識破 (個人覺得太過牽強而拙劣),然後塑造出一位類似米格倫 (Han van Meegeren) 專司偽畫製作卻自我毀滅的悲劇角色開始讓人驚豔,一直到後來則是出現崇拜雷普利的逃家少年以及刻意騷擾雷普利而企圖揭發其罪行的一對個性怪異的鄰居夫婦……,至此,雷普利的傳奇已經建立並且完全舒展開來。

雷普利心思縝密,勇於冒險,更重要的是他擁有異於常人的心智狀態,這讓我想起 19 世紀的義大利學者龍布羅梭 (Cesare Lombroso) 曾經提出「生來犯罪人」(born criminal) 的學說,當我們對雷普利以犯罪天才視之的同時,是否也該同時思索,那犯罪心智的養成是源自於天生遺傳的性格、個人成長環境,又或者是人性本惡的真實表現?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026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