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4/19 06:20:51瀏覽478|回應0|推薦9 | |
Excerpt:李煒的《嫉俗》之〈最神秘的容顏:德國畫家杜勒 Albrecht Dürer〉 你始終相信,這世上有兩種人:道別後至少轉身向你再揮一次手才離開的人,以及道別後頭也不回就一直往前走的人。 你當然屬於前一種。你還不只是頻頻回望;若是送行,你甚至會站在大門外、月臺上、公車站駐足不動,眼看著和你親近的那個人走遠,直到身影完全消失。 然而,你這輩子都在嫉妒那些毅然遠走、絕不費神轉身再笑一次、再揮揮手的人,因爲說完再會後,他們的心已經飛到了別處,全神貫注於前路:他們自己的未來。 難道那些人,都那麽無情無義? 還是他們只是比你務實而已? ——李煒,〈後記:告別的藝術〉 不是很確定李煒在〈後記〉中寫的跟本書的內容有什麼特別的關聯性? 其實自己連書名的意思也抓不準,只是憤世嫉俗,又或者是媚俗的反動? 但無論如何,這裏頭的介紹的Jan van Eyck、Alfred Jarry、Witold Gombrowicz、André Breton、Andrei Tarkovsky、Ludwig Wittgenstein 都太不俗,也非常吸引人,至於始終不熟悉的匈牙利詩人勞德諾提 (Miklós Radnóti)、挪威作家漢姆生(Knut Hamsun),則仍是有待 最終,我選擇摘要了德國畫家杜勒 (Albrecht Dürer),他的自畫像雖不若林布蘭那樣頻繁及讓人印象深刻,但李煒從中娓娓道來的故事是精彩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5491 嫉俗 作者:李煒 出版社:聯合文學 出版日期:2015/02/13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作家李煒透過對人物特性及其作品精髓之掌握,從悠悠古往中召喚為人所淡忘的藝術家、作家和哲學家,再次聚焦於特定時光切片,娓娓道出一個個生命如何面對其所屬時代之潮浪,也為這些人留下有別於史料,獨特卻深凝的詮釋。 收錄名人包括:弗蘭德畫家艾克 (Jan van Eyck)、超現實主義創始者布賀東 (André Breton)、俄國導演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哲學家維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和阿拉伯的勞倫斯 (T.E. Lawrence) 等之生平軼聞。 作者簡介 李煒 好歹不知、偏見不缺、俗事不幹、傳統不屑、金錢不愛、地位不要、時運不濟、早死不成。 著有《無比的黑暗》、《反調》、《4444》、《碎心曲》、《書中書》。 【Excerpt】 〈最神秘的容顔:德國畫家杜勒Albrecht Dürer〉 那雙眼是你最先注意到的 (圖1)。它們看起來有點怪。不全然是眼神失焦,更是一種空洞。 它們的形狀和大小也不大對勁。太相似了,左眼和右眼。側臉四分之三時,眼睛不該是這樣的吧? 還有那隻手。確實有些小。食指也未免太長了點。而且,它到底在指什麽? 真正出人意料的是,連頭髮也成了問題。除了那些細長的煩惱絲,垂在他臉孔左側的還有什麽?就算帽子有流蘇,也不可能垂在他的頭髮之前。 草率到這等程度,確實難以置信。身為畫家的他,痴愛頭髮。連動物的毛皮也能讓他興奮不已,好像每一根毛髪都擁有生命,他必須細心呵護,一筆一根地植入畫面裏。 但無論這幅肖像有多少缺點,它還是值得表揚。畫家用的是頭尖鍍銀的畫筆,在磨了一層粉末的紙上素描。因為畫下的線條無法抹除,落筆時不容有誤。只有對自己技術信心百倍的人才敢如此作畫。 最能讓這幅「銀筆畫」中的所有瑕疵顯得無關緊要的還是畫家的年紀。作畫時,他年僅十三。想必這也是藝術家本人指望我們縱容他的理由。要不然,他怎麽會在三十多年後特地加上這行附注?「此畫作於1484年,尚且年幼的我對鏡自畫」,杜勒 (Albrecht Dürer) 如此寫道,然後簽上自己的姓名。 …… 二 童年肖像九年後,杜勒完成了生平第一幅油畫自像 (圖2)。如果在此之前他還有用顏料畫了別的自像,那些作品都沒倖存下來。 他用油畫再度展現自己容貌時只有二十二歲。柔嫩的皮膚,幾乎完全光滑的下巴,讓杜勒看起來更年少。 這一次,他還是採用了弗蘭德畫家艾克 (Jan van Eyck) 百年前開創的四分之三側臉角度。畫中的杜勒逕直看向我們,但他的目光有點呆滞;他的神思似乎飛到了別處。 …… 大約就在杜勒畫這幅肖像的時候,他的父母為他定了親。這麽一來,他手中的那束刺芹就好解釋了。這種植物象徵著忠貞不渝。雖然它在當時也被視為一種催情藥,據說可以預防陽痿。但無論在什麽年代,一個男人都不太可能會留給後代一張手捧壯陽藥的肖像作紀念,所以,杜勒想在畫中表達的應該只是忠貞:這幅畫很可能是送給未來妻子的禮物。 畫作完成的年份——1493——顯眼地寫在畫幅頂端。在數字旁邊,杜勒還題了兩行字,「人之事,由天命」。 三 1498年,杜勒又畫了一幅油畫自像 (圖3)。這一次,他襯衫的領口開得更低——其實,全身的裝扮都誇張起來。他倒是有個現成的藉口:三年前,他去了趟義大利。 在時髦的威尼斯,杜勒終於開了眼界。他對時尚的關注,在1493年的自畫像裏已經可見一斑;現在的他開始追求優雅的品味。在這幅新畫裏,他穿著花俏的白底黑邊上衣,戴了一副灰手套,還故意讓一隻手套的邊緣翻起,露出內層,以便告知天下:他的手套是用最柔軟的山羊皮製成的。 …… 回頭再看1498年的這幅肖像。在眺望著湖水山色的窗戶下,杜勒加上了年份,一段簡介 (「此畫依據我本人形象而作,時年二十六歲」),他的全名,以及一個由字母組成的圖案。之前他有試過別種設計,最後才决定把自己姓氏的首字母窩在名字的首字母裏。此後,這符號就成了他終生沿用的簽名。 …… 四 「我,紐倫堡的阿爾布雷特‧杜勒,在我二十八歲這一年用永恆的色彩畫下了自己。」 這段宣言寫在他最著名的畫作 (圖7) 的右邊。左邊是他的簽名,符號上方還標明了作畫時間。1500是個重要的年份:不只是世紀交界之際,更是世界終結之時。不少人都相信,生命即將結束:地球的毁滅迫在眉睫。 歷來不缺乏商業頭腦的杜勒,卯準了世人對「世界終結」的狂熱勁兒,提早兩年出版《啟示錄》。書名及內容來自《新約》的最後一卷書,配上杜勒原創的十五幅木刻畫做插圖。這很可能是第一本由藝術家自主印刷並發行的書。杜勒一炮打響:《啟示錄》風靡歐洲。 不消說,1500年地球並沒毁滅,耶穌也沒重返人間審判眾生。對杜勒而言,這一年仍然意義重大。雖然他無法得知,1500年恰是他生命的中點。二十八歲的他,會再活二十八年,創作出更多傑作。但無論是事業還是野心,1500年都是他此生的巔峰時刻:他畫出了自己最驚世駭俗的作品:他用「永恆的色彩」再一次描繪了自己的容顏。 …… 從這一刻開始,杜勒的簽名符號成了一個雙關語。「AD」不但是他自己姓名的首字母,還可當作「Anno Domini」(主的年份) 的縮寫——也就是「西元」的意思。難怪杜勒喜歡把簽名符和創作年份放在一起。這麽一來,自己名字的縮寫和耶穌的紀元就融為一體:畫家和他的主再也分不開了。 把杜勒的名畫視為一種過度激昂的信仰表達方式確實可以解決不少問題。這種闡釋唯一的缺陷在於:它太低估畫家本人的野心了。真相是,在這幅畫裏,杜勒不單把自己裝扮成耶穌,他還把自己描繪得完美無瑕:一個貨真價實的「維特魯威人」。這是杜勒擅改自己容貌的唯一理由。雖然他本人沒有如此五官對稱的容顏,畫中的他,卻是一個又一個三角形、方形和圓形的完美重疊與交集 (圖8)。 這也解釋了他右手的古怪姿勢。聖像中的耶穌往往擺著賜福的手勢。按照傳統,這是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合併,向上伸出:兩隻手指寓意著他既是神、又是人。杜勒沒這麽做。他的食指和中指彷彿在觸摸領子上的絨毛。從畫面的結構來看,這個不太自然、甚至有點彆扭的手勢其實是個神來之筆,既能抵消畫面上半部的幾何構圖,又能把觀者的視線引導到內容有點 空洞的下半部。 五 1500年抵達巔峰後,杜勒的身體開始走下坡。在他畫自己的所有草圖和素描中——包括一張正面全裸像——這一點越來越明顯。這些畫,沒有一張英俊瀟灑:每張都佐證了時間的無情。 最殘酷的無疑是他在五十一歲時作的那張 (圖9)。事實上,它只是一幅佚失作品的草圖。杜勒把這幅肖像命名為《憂患之子》,再一次把自己等同於耶穌。「憂患之子」一詞出於《希伯來聖經》,是一個無名人物的綽號。根據基督教的說法,這個綽號所預示的正是耶穌本人。 …… 這樣看來,《憂患之子》是恰如其分的自畫絕唱。1484年肖像中對未卜前途的試探揣摩、1493年畫像中昭然若揭的夢幻氣質、1498年油畫裏日益增強的驚世野心、1500年傑作中力透畫面的肆無忌憚——這些在1522年全都化為了烏有,被疲倦衰老取代。 …… 但他畢竟畫出了藝術史上最著名的騎士:冷靜地坐在馬背上,哪怕危機四伏,仍然堅持走完自己選定的道路。創造出這等大俠氣派的男人,豈有可能一聲不吭地度完餘年?於是,儘管他的畫作慢慢減少,他的文字卻逐漸增加。他試著記下畢生的經驗,和所有「有天份、又熱愛藝術勝於金銀財富的年輕人」分享自己的一切才識。他辭世時,正在寫自己的第三本著作《人體結構比例四書》。 雖然他要等到十九世紀才會得到一座紀念像,那卻是全歐洲第一個在公共場合紀念一名藝術家的雕像。擁有無數個「首次」頭銜的杜勒,在死後也照樣領路。 不用說,那座雕像和杜勒的任何一幅自畫像都不相像。不過,考慮到他自己畫的那些各有所異的肖像,或許這才正對他的胃口。他的真實長相始終是個謎——恰如耶穌的那樣。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