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rpt:伊恩.佛爾納 的《This is 萊特》 年輕時,我必須在誠實的傲慢或虛偽的謙遜之間做選擇,我選了前者,而我看不出有改變的必要。 Early in life I had to choose between honest arrogance and hypocritical humility. I chose the former and have seen no reason to change. ——萊特 (Frank Lloyd Wright)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9089 This is 萊特 This is Frank Lloyd Wright 作者:伊恩.佛爾納 原文作者:Ian Volner 譯者:江舒玲 繪者:麥可‧柯翰 Michael Kirkham 出版社:天培 出版日期:2018/03/02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伊恩.佛爾納(Ian Volner) 伊恩.佛爾納,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建築歷史與理論的學位,以及紐約美術學院的學位。常在《華爾街日報》與《建築文摘》發表文章,以及其他報章雜誌上發表關於設計、建築與城市規劃等論述,也是《外觀與建築師》(Surface and Architect)雜誌的特約編輯。目前居住在紐約。 繪者簡介 麥可.柯翰(Michael Kirkham) 麥可.柯翰為國際知名插畫家,客戶包括《衛報》、《電訊報》、《紐約客》、Google、美國建築學院等等。他的作品中常觸及的主題是處理人與空間的關係,目前居住在愛丁堡。 譯者簡介 江舒玲 文字工作者。相信翻譯是探索世界的方式之一。 【Excerpt】 法蘭克‧洛伊‧萊特,在多采多姿的一生中,曾有過許多稱號:丈夫、姦夫、革新者、反動分子、理想主義者、騙子、瘋子、天才。奇妙的是,他常常同時身兼多重角色。他的生命裡充滿戲劇性的轉變,運勢大起大落,這些變化益發顯著,因大多都源自於他對唯一信念的執著——追尋自我與心所嚮往的世界之獨特意象。 …… 〈史坦威年代〉 萊特在蘇利文設計的席斯大樓設置自己的事務所之後,把家搬到鄰近史坦威廳,空間更寬敞的頂樓,這是他首度獨立工作的地方,也是他聚集了一幫志趣相投的朋友,開創新建築風格的地方,廣為流傳後,被稱為「草原學派」(Prairie School)。 …… 〈草原學派:既非學派亦非草原?〉 草原學派可以簡單定義:巨大、突出的屋管、入口隱蔽、寬敞的混凝土空間、長條式窗戶。正如其名所示·這類房子適合美國內陸廣闊、平坦的地區。但草原學派並非如「運動」般單純且具同質性,儘管一般或許如此認定。第一個問題是主導權:萊特通常被視爲主導者 (他自己亦作如是想),是此學派之父。但是史坦威大樓的工作型態實際上是合作式的工作坊,而且,當他與觀念一拍即合的同僚合作,他的房屋設計的革新,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進化;此外,其他獨立於學派之外的建築師,如加州的「格力與格力」(Greene and Greene),也在他處運用類似的設計概念,強調與草原學派相近的概念源頭 (儘管萊特從不承認),特别是英格蘭的「藝術與工藝」(Art and Crafts) 運動,以及從一八七○年代開始在美東地區就已流行的木瓦風格 (Shingle Style)。草原學派的多數成員其實並非生長於草原,在他們的職業生涯後期,也各自朝不同方向發展,從装飾藝術風到西班牙殖民風,風格迥異。就算眞的是「草原」,也只不過是地理上的意外巧合;而若它眞是「學院」,萊特也不是校長,雖然他自己常如此宣稱,但他充其量只是此中一名卓越的畢業生而已。 〈聯合教堂與羅比之家〉 …… 聯合教堂的興建始於一九○五年,耗時三年完工,標誌著萊特回歸根源,就某方面來看,普世主義儀式 (Universalist rite)與他成長過程熟悉的信仰頗爲近似。對此具有前瞻性思維的宗教集會堂,萊特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作爲創新設計方案,恰恰與之相契合,也使聯合教堂成爲全美國首度使用此法的建築。 第一眼會覺得它是萊特最令人敬畏的建築,彷彿一座灰色的碉堡,入口突然出現在繁忙街道旁的人行道上,然而一旦進入室内,内部形式一如它的名字,風格統一 (聯合〔Unity〕一字亦有統一之意),從上方的彩色玻璃窗透入的光線,成爲間接照明。建築史家文森·史卡利 (Vincent Scully) 曾論道:「獨特的單一性……無與倫比的連貫性。」 草原風格住宅的巔峰之作是羅比之家,建於一九○八到一九一○年。如同聯合教堂,它的結構與建材亦屬創新,特别是客戶給了相當慷慨的預算,使他能運用鋼梁結構,讓寬廣的屋簷可以延伸到極致。 房子外部的形構,再度出現水平延展,萊特使用他偏愛的羅馬磚,長而細的形狀更突顯了屋子的平緩線條。內部則如聯合教堂,明暗對比的隔間,走過幾乎沒有窗戶的陰暗門廳之後,就是灑滿光線的起居空間。 …… 〈落水山莊〉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萊特與考夫曼同行,到匹茲堡南方約一小時車程,名爲米爾溪 (Mill Run) 的地方,第一次造訪考夫曼家的小屋,小屋附近有熊溪流經,漏潺溪水流過磐石,形成景色秀麗的小瀑布,是考夫曼一家極愛的野餐與戲水之處。萊特立刻受這地方吸引。 之後數月,他們藉由書信往來,萊特說服考夫曼選擇另一處更雄偉的新地點,來作爲週末隱居的地方,兩人還簽了合約。不過,談好的計畫並未實現,最後,慍怒的考夫曼決定出其不意拜訪塔里辛。根據萊特學生們的說法,從考夫曼打電話來到他抵達的這數小時期間,萊特就畫出了草圖。他看到草圖時極爲驚訝,他說:「我以爲你要將房子建在瀑布附近,而不是建瀑布之上!」 落水山莊的設計,比萊特先前任何嘗試都還要大膽:懸掛在岩石表面上的結構,懸臂平台部分突出抡溪流與磐石上方。考夫曼不是唯一對此提案感到驚訝的人,在接下來兩年建造主結構時,建造承包商反對萊特的構想,讓建築師幾乎轉身走人。不過,考夫曼還是力挺萊特到最後,房子依然按照萊特的構想興建完成。 就結構上來說,這間屋子由一系列相互垂直的混凝土或從當地河床探得的石頭組成,玻璃窗戶都装有紅色鐵製豎框。如同萊特其他住宅案例,特别強調煙囪,並且設置於整個結構的中心,但是採用懸臂建成的居住空間,看起來像是擺脫了它,而獨自飛越於瀑布之上。 …… 〈法蘭克‧洛伊‧萊特〉 萊特深深影響了後代美國建築師…… 然而,萊特的影響如此重大,但在當今建築論述中,已經不再是關注焦點,他獨特的風格並未再度勃興,他辭世後,除了忠實信徒之外,沒有人想要「扮演」法蘭克‧洛伊‧萊特。他對城市與摩天大樓的疑慮,以及在廣畝城市與其他地方採用的廣闊郊區主義,已遭當代建築師全然屏棄,新觀念認爲都市的稠密性才是永續設計與生態運作的主要關鍵。也沒有任何一位現代建築師敢說他/她自己是全知的藝術造物主,敢於宣稱「眞理對抗世界」。萊特在當代建築的定位,亦是他一生中矛盾而難解之處,讓評論家與傳記作者陷於兩難:他是虔誠的唯心論者,卻也是拜金的物質主義者;是真正的創造者,卻也是大言不慚的模仿者;他宣稱自己是傳達宇宙真理的設計者,對競爭者卻非常尖銳,但也有卓越的調整、適應力。也許理解法蘭克‧洛伊‧萊特的最好方式,並不是來自他自陳的專業理念,不是來自詆毁或支持他的人,而是來自於他的建築:充滿堂奥,卻非完美之作,不論從規模、缺陷,以及無限的可能各層面來看,都深刻地蕴含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