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2/27 05:48:02瀏覽439|回應0|推薦5 | |
Excerpt:凱瑟琳.英葛蘭 的《This is 馬諦斯》 This is Matisse 作者:凱瑟琳.英葛蘭 原文作者:Catherine Ingram 譯者:柯松韻 繪者:艾妮雅絲.德古榭(Agnès Decourchelle) 出版社:天培 出版日期:2020/11/27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凱瑟琳.英葛蘭(Catherine Ingram) 凱瑟琳.英葛蘭是位藝術史學家與自由撰稿人。她曾就讀於格拉斯哥大學,為哈尼曼獎助學者,並獲頭等榮譽學位。凱瑟琳於科爾陶藝術學院鑽研十九世紀藝術並取得碩士學位,後成為牛津大學三一學院博士班研究生。她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後,成為牛津大學梅德林學院獎助研究員。凱瑟琳曾於佳士德藝術學院教授碩士課程,並於帝國學院演講,對大學生講授藝術史。她也曾於泰德美術館授課,並曾任南倫敦美術館的私人助理一職。現與家人居於倫敦。 繪者簡介 艾妮雅絲.德古榭(Agnès Decourchelle) 艾妮雅絲.德古榭是位插畫家,主要以鉛筆和水彩作畫,她於二〇〇一年在巴黎取得法國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文憑,並於二〇〇三年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取得藝術設計傳達碩士學位。現於巴黎工作與生活。 譯者簡介 柯松韻 成大外文系畢。沉迷音樂、閱讀、繪畫,熱愛爬山、攀岩、煮家常菜。譯有《This is 梵谷》、《超譯迷宮》、《This is 塞尚》等書。 【Excerpt】 亨利‧馬諦斯 (Henri Matisse) 嚮往「平衡、純粹、寧靜的藝術,……像是好的扶手椅,讓人放鬆」。 這張照片裡的馬諦斯坐在家中的起居室,我們可以藉此一窺「扶手椅畫家」複雜的一面。他所坐的沙發椅以精緻的織物裝飾,身旁圍繞著自己的作品。馬諦斯的放鬆是緊繃的。他把玩自己的雙手,直視前方,沉浸在思緒之中。這張照片中生氣勃勃卻井然有序的周遭,與他身上正式的衣著相稱:俐落的西裝、領帶、白色大衣,身為表現主義藝術家的他,看起來卻更像教授或科學家。 走過二十世紀前葉的動盪,以及馬諦斯所謂「集體心靈疾病」的時期,馬諦斯的藝術生涯可說是企圖在混亂與悲慘中,費勁地尋覓秩序,肯定生命的豐富與美好,他自己曾言:「要是沒有感官性的愉悅,什麼都不存在。」 馬諦斯體驗人生的方式格外細膩,他會注意一般人忽略的事物,比如大溪地華美的香草色陽光,或是花園裡的蝸牛從殼裡爬出來的蜷曲身形。他的畫作確實是「格外扎實的人生圖像」,感官過載,鮮活的色彩洗禮,儀式般的強大能量從畫中潑灑出來。裸身跳舞的人們,泅泳者飛躍的身影,鳥群翱翔天際,而每個飽滿的元素都在畫中和諧共鳴。 〈奢華、寧靜與享樂,一九○四至一九○五年〉 晚年的馬諦斯回顧人生,曾說:「藝術家只會有一個藝術理念,這理念是與生俱來的,他需要花一輩子去栽培這理念,讓它能自在呼吸。」馬諦斯以《奢華、寧靜與享樂》來傳達自己的理念:一種感官性的和諧感受。最左邊的裸女伸展雙臂,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畫中的她享受擺動身體的樂趣,像貓科動物那樣喜歡動動身體。馬諦斯的一生將致力於表達這類感官式的愉悅。 〈以世俗的語言傳達天堂的訊息〉 馬諦斯待在坦吉爾時,受邀為布魯克斯山莊 (Villa of Brooks) 創作,那裡綿延不絕的草地和野林開啟了馬諦斯的創作靈感:「這片草場振奮了我的精神,長草蔓生,布滿棘薊,帶來一種……鋪張的感覺。」後來,他把《棕櫚葉,坦吉爾》(Palm Leaf, Tangier [Le Palmier]) 的創作背景告訴其中一位收藏家,奧弗雷‧拔爾 (Alfred Barr),表示靈感降臨,「在一股生命動力 (élan) 中猛烈迸發,像火焰一樣,激盪出即興的創作。J這幅作品讓人想起《藍色裸女》中飽滿的能量、《舞》中狂野的舞者,大自然能量暢然勃發。棕櫚葉的樹幹從土中迸出,長出尖刺狀的葉片,散發能量。 〈來自南太平洋的回憶〉 《玻里尼西亞,海》(Polynesia, The sea [Polynésie, La Mer]) 是在馬諦斯夫婦分居之後才繪製的,這幅畫就是馬諦斯深藏心中的回憶終於萌芽的成果:湛藍的天空與海、白色的珊瑚礁、優美的魚與鳥,而這些畫面就像大溪地墨漬般的陰影一樣,扁平服貼。多年來,馬諦斯常常為創作所苦,但當他憑藉大溪地的回憶來作畫時,得來全不費功夫。畫面中的魚與鳥輕盈無比,「雄健挺拔,婀娜多姿,難以言喻。」 〈回憶〉 這些拼貼作品充滿歡樂,色彩與線條產生和諧感,馬諦斯解釋道:「我直接用顏色來『畫圖』,這樣的作法能確保將兩種手法精準地整合在一起。」這些作品汲取自馬諦斯過去人生中最珍貴的回憶。《吞劍的人》(The Sword-Swallower [L’Avaleur de sabres]) 很可能是來自每年巡迥到博安演出的頻德馬戲團,那些表演為馬諦斯苦悶的鄉下童年生活注入了一些生氣。這張圖像採用與馬戲團呼應的顏色。畫面中只有吞劍者的頭,指出這是兒童的視角,目不轉睛地盯著驚奇的表演,對周遭視若無睹。 〈最後一支舞〉 ……一九五二年,他開始為自己在雷吉納 (Regina) 家中的餐廳與走廊設計風格激進的裝飾。 《跟猴子在一起的女人們》(Women with Monkeys [femme et singes]) 的位置在餐廳門上方的牆面,一路延伸到走廊。深藍色的紋飾幾乎像是漫畫圖像般簡約,沿著牆面發展,引人入勝。杜斯妥也夫斯基在一八九八年發表了一篇引發爭議的文章〈何為藝術〉,指責藝術、文化領域普遍朝著更複雜、理論式的方向發展,因而無法受到大眾歡迎、觸動人心。對杜斯妥也夫斯基而言,藝術活動是指「受情感影響」。馬諦斯的這件拼貼作品,無疑有感染人心的特質。馬諦斯創作出能引起人共鳴的圖像,神奇地表達出情感和回憶——這片感性的藍色來白大海的藍,也來自他在巴黎購入的蝴蝶,更是他兒時在玩具屋裡燃燒的藍色火焰。弓起的形體傳達出觀賞動態事物的永恆愉悅。 這幅作品生氣蓬勃,曲線豐盈的裸女呈現靜止休息的姿態,她們的手臂線條卻跟散發活力與動態感的猴子相連。左側的猴子四肢展開,又蜷曲成漩渦的動作。這件作品的創新之處是沿牆面的長版型設計,像是訴說一句話,隨著時間與空間,畫面發展延伸,帶領觀者進入作品世界。馬諦斯向來對壁飾的藝術形式很有興趣,一般的壁飾會規律性地填入角色,營造出韻律感,活力蔓延,像是音樂的節拍一樣。馬諦斯的家中,原本這股湧動的藍色能量環繞著飯廳,而此處另有一幅渾雄、儀式性地水舞《泳池》(The swimming pool) 壁飾,加上《藍色雜技演員》(Blue Acrobats) 沿著走廊發展。在馬諦斯的藝術生涯非常早期的時候,皮察對他曾有如下描述,正好能扼要地表達馬諦斯最後這幾幅作品的精神: 你不能拿馬諦斯作品的樣子來看這些畫,別把它當作事物,而是能量,形容詞式的、巨大的、語言式的能量。作為動作本身,這些畫作不是向我們呈現已完成的動作,而是誘使我們去影響動作。畫作不重現任何事物,而是迫使我們隨著它運作的驅動力去創作、創造。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