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喬治.洛丹 的《This is 梵谷》
2022/02/23 04:51:47瀏覽402|回應0|推薦7
Excerpt:喬治.洛丹 的《This is 梵谷》

縱使我常面臨痛苦深淵,於我心中,卻依然保有平靜、純粹的和諧與音樂。
Though I am often in the depths of misery, there is still calmness, pure harmony and music inside me.
——
文生梵谷 (Van Gogh)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0838
This is 梵谷
This is Van Gogh
作者:喬治.洛丹
原文作者: George Roddam
譯者: 柯松韻
繪者: 絲瓦.哈達西莫維奇Sława Harasymowicz
出版社:天培  
出版日期:2019/01/30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喬治.洛丹(George Roddam
長期於英、美兩國大學教授藝術史。研究範圍主要為歐洲當代主義,並發表過無數文章探索此一領域。他與妻子、兩個兒子一起住在英格蘭東南區。

繪者簡介
絲瓦哈達西莫維奇(Sława Harasymowicz
旅居倫敦的波蘭藝術家。發表作品包括於倫敦佛洛伊德博物館展出個人作品展,二〇一二年出版《狼人》(以佛洛伊德最著名的案例為主題的圖像小說),二〇一四年於克拉克夫民俗博物館展出個人作品展。二〇〇八年獲藝術基金會獎金(Arts Foundation Fellowship),二〇〇九年獲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A Museum)插畫獎。

譯者簡介
柯松韻
成大外文系畢。沉迷音樂、閱讀、繪畫,熱愛爬山、攀岩、煮家常菜。譯有《This is 梵谷》、《超譯迷宮》、《This is 塞尚》等書。


Excerpt
梵谷 (Vincent Van Gogh) 藉著藝術表達他濃烈的情感,回應他所處的世界。他陶醉於自然之美,也為人類存在的哀愁而苦,短短一生中創作出不少藝術史上最富情感表現力的作品。約在他去世一年前完成的自畫像,透露出他受苦的靈魂,畫中人銳利的藍眼睛凝視著看畫的人,面容愁苦,眉頭深鎖,迷失在自己的思緒之中,彷彿不曾留意到他人。藍色的背景交纏蜷曲,像在回應他備受折磨的心理狀態。

跟他同時期的人有些誤以為他瘋了。的確,他有過幾回心理不穩定的時期,而這幅自畫像正是他自願入住南法的精神病院時畫下的,但這幅作品並非出自瘋癲。這幅畫運用了梵谷從同輩藝術家學來的知識,他在自己作品中應用其優點,轉化為新穎的表現手法。他與深愛的弟弟西奥 (Theo) 有上百封信件往來,行文之間神智清明,談論顏色與線條能如何幫助他實現自己身為藝術家的目標:傳達生命的狂喜與絕望。


日本的魅力

日本經過幾世紀的孤立鎖國之後,終於在一八五年代對西方世界敞開門戶,整個歐洲因而掀起一股日本熱。梵谷最初是在安特衛普發現日本木刻版畫,其中強烈的色彩、俐落的線條,令他愛不釋手。搬到巴黎後,他持續蒐集版畫作品,不過,梵谷跟當時多數人不一樣,他不是因為風潮而喜愛日本舶來品,他認為這些圖像精鍊有力,若從中學習,可為歐洲藝術注入新的活力。梵谷也認為日本文化對藝術家較為友善,在他的想像裡,日本是某種烏托邦,社會關照著藝術家的生活所需,畫家不必為了賣畫汲汲營營。這樣的想像當然是天大的誤解,但可以藉此瞭解梵谷何以如此迷戀日本。

梵谷照著歌川廣重的《龜戶梅宅》(龜戶梅屋敷) 畫了一幅臨摹畫,雖然跟原本的版畫非常相似,還是看得出不少重要的調整。畫作的色彩變得更濃烈,尤其是天空中怒放的紅色和飽滿的黃色,他額外添上紅色外框,上面寫著自創的「日文」字,畫中的綠地有紅框襯托後,更為突出。當時梵谷正在研究如何運用互補色調,也就是在色輪上位置相對的顏色,使用互補色可以讓色彩看起來更加鮮豔。梵谷的筆觸帶有活力,也為這幅單純描述自然美景的作品增添了令人驚豔的生命力。先前,他會拒絕親戚莫夫的要求,不願臨摹石膏像,現在,他以更有創造力的方式臨摹藝術作品。


《塞納河上的橋》(Bridges across the Seine at Asnières)

一八八七年春天,梵谷常常在塞納河畔的阿涅勒作畫,這個市郊多數居民為工人階層,他在這裡認識了新印象派 (Neo-Impressionism) 的領袖之一保羅希涅克 (Paul Signac)。新印象派畫家對顏色處理與後印象派畫家有不同的看法,高更與同伴們力求畫更有表現力的作品,而新印象派畫家則認為把顏色拆解成小點點,使用互補色形成反對比,能更科學、精確地描繪出光線的效果。梵谷當時正全心鑽研顏色理論,希涅克的想法令他振奮,並且動手實驗這種風格。不過,他發現這樣一絲不苟的精確,跟他易感的脾性不合。

在《塞納河上的橋》畫中,梵谷只有部分按照新印象派的做法,這幅畫使用了許多希涅克愛用的互補對比色,比如,黃色的船對比藍色的水面,河岸對比橋墩,以及橋下紅色小船周圍綠色的水影。但梵谷偏長的筆畫跟希涅克講究耐心的畫法相比,添加了一股勃發的生命力。梵谷的畫呈現了阿涅勒現代的一面,畫中特別可見新建的鐵橋,蒸汽火車正奔馳而過。不過在梵谷筆下,巴黎市郊的日常景象,昇華成滿布陽光的的燦爛美景。


《麥田豐收》(The Harvest)

梵谷最喜歡的健行路線之一,是往阿爾東北邊,橫越肥沃的拉克羅平原 (La Crau),到位於蒙馬儒 (Montmajour) 的中世紀修道院遺跡。梵谷十分欣賞這片物產豐饒之地,他在一八八八年五月二十六日寫給西奥的信中,盛讚當地的紅酒品質。七月十三日的信中,他再度解釋自己特別受這個地區吸引的原因,平坦的地景讓他想起荷蘭。隨著春天逐漸遠去,而盛暑的高溫來襲,充滿生命力的顏色組合在此大鳴大放,也激起了梵谷的熱情,他在七月十二、三日寫信給西奥:
現在這裡視線所及,萬物都帶著古金、青銅、紅銅的顏色,可以這麽說吧,此景跟白熾的青天,創造出的顏色令人雀躍,和諧無比。

《麥田豐收》以精心安排的濃烈色彩,召喚明亮的南方陽光。梵谷發揮色彩理論的知識,來強化視覺效果:熟麥溫暖的金黃色調是黃色的交響樂,藍色的山稜和天空與之顏色互補,增加了麥田的彩度。在《夜間咖啡館》看到的紅綠色組合,是用來製造不安,在這幅畫裡則是截然不同的效果,描繪出耀眼的普羅旺斯美景。


雖死猶生

梵谷死後,才漸漸開始有名氣。一八九年上半年,也就是他自盡前幾個月,巴黎、布魯塞爾的現代藝術展甫展出不少他的作品。當時許多重要的畫家都對他的作品讚譽有加,包含羅德列克、希涅克與莫內。具有影響力的藝評家奥里耶,在巴黎的權威藝文雜誌《法國信使》(Mercure de France) 上撰文稱梵谷是天才。只不過,這些肯定都來得太晚了,眾所周知,即便西奥會費盡心力找尋買家,梵谷畢生賣出的作品僅有一幅。而西奥也來不及看到哥哥死後的成就,梵谷過世後六個月,西奥也隨之而去。不論如何,時至一八九年代中期,梵谷已經被認爲是歐洲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了。


《獻給高更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Dedicated to Paul Gauguin)

一八九年六月十三日,梵谷在寫給妹妹衛樂旻的第二封信中提到,他想要畫出的肖像畫,是即使經過百餘年,依然有觀看價値。悲哀的是,他並不知道,他在阿爾創作的自畫像張力十足,已經達到了這個目標。直到今日,這幅肖像的色彩,大幅簡化的細節描繪,以及畫中人滿面的憂思,依然觸動無數觀者的心。畫作上方有行幾乎無法辨識的獻詞「我的朋友保羅高更」,同樣令人動容。跟梵谷的人生一樣,這段友誼以悲劇作結,徒留畫作為憑。梵谷強烈的情緒讓他難以跟身邊的人溝通,但他的才華將這些情緒轉化為視覺藝術,在他去世後幾個世紀,依然對我們說話。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7174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