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0/26 04:48:19瀏覽447|回應0|推薦8 | |
Excerpt:《史作檉講藝:藝術的終極關懷》之〈綜觀哲學、藝術與生命〉 我們到底要怎去遭遇一個真的藝術家呢? 它像是一種自證,一種指引,一種鼓勵,一種同情,一種人類感,一種自然之歸復,一種屬人本位之還原,實際上,亦即一種人類文明之根源性再建之可能。或,亦即一種「人」的尋求與呈現,亦一「人」與其對象間不休止掙扎般之體驗過程、還原或超越之可能。 ——史作檉,〈關於「藝術家」〉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5940 史作檉講藝:藝術的終極關懷 作者:史作檉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日期:2014/09/05 本書為史作檉談論藝術美學文章集結,強調人人都有藝術家的眼睛,只在於人們失去了觀看的方式與純粹的初衷。 共分四大篇九章節,從藝術本質談起,援引賈克梅第、康丁斯基、蒙德里安、李德等藝術家創作,從繪畫、雕塑、音樂,旁述及顏氏篆書中的圖形特性,進臻至哲學美學、形上美學,淺明清晰,在一本書的閱讀時間裡就可在繁多的藝術理論中找到自己的「眼睛」與觀看角度。 【Excerpt】 〈綜觀哲學、藝術與生命〉 1 藝術是一種喚醒,也是一種解脫。 5 藝術的層次就是你内心的層次,你的内心就是再混亂不安,都不要放棄那潛在之層次、可能與要求。否則,外在的層次就是做得再好,也必不會是一種「活」的層次。 10 在繪畫中,不論我們怎樣設計我們所要表達之物,永遠都要以一看不見的背景為背景,才能使我們的畫面呈現出生命與力量。否則,不論我們在畫面上處理的如何完善,都難免一種死滯之可能。 16 賈克梅第终於消除並越過了一切屬人外在的過程、事物與糾紛,而回到了屬人本身之面對。這種屬人本身的面對,就是真正「人類」之面對。然後他又把人類塑造成,他四周之幾個具體而少數之「人」,如 Diego、Annette、Mother等。藉著這些在他來說「具體之人類」,並向真屬於人之自我的内在而探索,於是就在他經過了這樣複雜之過程,而找到了真正屬人之自然内在之尋索中,製造出了他晚期之屬人的藝術傑作,並向我們深刻而真實地傅遞了他所真知之屬人的感覺與訊息。 26 直覺、夢幻……而無自體,都談不上什麼存在性之方法表達。而夢幻加自體之方法,即賈克梅第的方法,非超現實主義可比也。自體,難之事也,它在一切方法背後,如:你必須要保持一種「你自己」和你所講的話,所寫的文章,所主張之理論,所應用之文字間,存在性之反省能力與關係才行。 否則,即只有方法而無「人」。 27 真正自然的「人」加夢幻,就是好的藝術,如神話、原始圖形等。如以文字而做的夢,就無何真藝術可言。如自然之「人」與文字混淆而做的夢,仍有一點藝術可言,但這要碰機會了。 都市,以文字而混淆之地也。 藝術,何所真來,思之可也。 28 都市當然也可以有都市之藝術,如未主義、達達主義等。但究非真「人」之藝術。 29 真「人」真「藝術」即人立於自然宇宙間,無所混淆之地也。 其他,即文字混淆之地而已。 46 人活著,就是一種遭遇。如果人在文明以前,其遭遇全屬自然物,那是一種造化。若在文明以後,所謂人文,往好處說,是一種自然之延伸,往不好處說,就是一種背叛自然。 既然如此遭遇了,這也就形成了屬人於人文世界中,艱苦的學習過程。 若你不學習它,但它就是你的遭遇。 如你學習而無所突破,你的「人」照舊要被它所淹沒。 如你學習、突破,但未徹底,到頭來仍舊是被它所反控而模稜終生,聊無是處。 若學習、突破、又果能徹底之,才知其艱苦的歷程,無非是求得一種屬「人」原本之還原,而不是一種文字性之理想或精神目的。 所有這些分辨,文字之中未嘗沒有,甚至自古人皆「知」之,但「知」與「真實存有」之間,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萬里,也只有冷暖自知了。 54 真正的夢幻,就是那看到也看盡了所有人生所遭遇之方法與情感的一切可能者,而不是在夢幻中面對某一種方法或情感之情境而游離。 看看賈克梅第六十四歲時,布列松所拍下的他的眼睛吧! 當那眼睛就是夢幻本身時,他還需要什麼夢幻嗎? 86 人擺脫不掉過分孤立而突兀的個别事物,就找不到真正的虛空。找不到真正的虚空,就無法把真虚空中的實體或真正具有質量的東西找出來。找不到真虚空中之具有質量的東西,就無法把此質量之物以某原創性的形式,予以正確而真實地表現出。此事於宗教、道德、哲學與藝術為一然。 103 真正的藝術幻想是沒有目的,正因為它沒有任何目的,乃自由地產生各種形式或對象,並向自我的「存在」本身而回歸。 137 假如你是一個真正的人,並夠大,那麼你就叫自己頂立在大自然的宇宙中吧!社會只是人工具性操作的成果,它很小,很表面化,或只有人人之間之平均數的存在,卻不能完全代表人本身的存在。所以你有一念要依靠社會並期望有所得於它,本質上,你就是一個屬「人」的自棄者。因為假如你是人,並夠大,且頂立在大自然的宇宙中,那麼,當你面對那工具性操作之社會之小物時,你當付出並為它工作或服務而不是有所得之於它。 到底你是一個付出者,或是一個自棄者,或依附者,那就要看你的造化了。 本文刊於《文明探索叢刊》八、九卷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