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0/25 05:38:02瀏覽523|回應0|推薦11 | |
Excerpt:《史作檉講藝:藝術的終極關懷》之〈關於「藝術家」〉 我們到底要怎去遭遇一個真的藝術家呢? 它像是一種自證,一種指引,一種鼓勵,一種同情,一種人類感,一種自然之歸復,一種屬人本位之還原,實際上,亦即一種人類文明之根源性再建之可能。或,亦即一種「人」的尋求與呈現,亦一「人」與其對象間不休止掙扎般之體驗過程、還原或超越之可能。 ——史作檉,〈關於「藝術家」〉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5940 史作檉講藝:藝術的終極關懷 作者:史作檉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日期:2014/09/05 本書為史作檉談論藝術美學文章集結,強調人人都有藝術家的眼睛,只在於人們失去了觀看的方式與純粹的初衷。 共分四大篇九章節,從藝術本質談起,援引賈克梅第、康丁斯基、蒙德里安、李德等藝術家創作,從繪畫、雕塑、音樂,旁述及顏氏篆書中的圖形特性,進臻至哲學美學、形上美學,淺明清晰,在一本書的閱讀時間裡就可在繁多的藝術理論中找到自己的「眼睛」與觀看角度。 【Excerpt】 〈關於「藝術家」〉 (一) 所謂「真正」的藝術家 只要我們瞭解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我們就會發現所謂「真正」的藝術家,並不包含有任何價值性之形容在内,如「偉大」、「高超」、「精神」或「人類靈魂」之類,反之,他只是設法想恢復藝術家所應有之本位性之意義。其實,此亦無它,所謂藝術家,亦無非是一種尋求何人「真實」之類罷了。 而所謂「真實」,就是沒有任何附加,當然更無任何誇大性之價值形容。所以說,人一旦愛好了任何形容性之附加物,那也就永遠與藝術無緣了。我想其中最大的困難,就在於人如何去分辨何為「附加」,又何為「真實」一事上了。 歷史所給我們的,就是我們的真實嗎? 社會所給我們的,就是我們的真實嗎? 他人所給我們的,就是我們的真實嗎? 藝術家所給我們的,感動與影響就是我們的真實嗎? 金錢所給我們的,就是我們的真實嗎? 名利所給我們的,就是我們的真實嗎? 很顯然地,對於一個藝術家而言,所有這些具有某程度外在性之事物,都談不上就是藝術家所特具之屬「人」之真實。因為藝術家所要的「真實」,是自「人」之内在「根源」上而生長出來的事物。有時它確實是非常主觀的,但當我們清楚地看到了,所有的人都被淹沒在那些高低不同程度之外在性之事物中時,我們就會知道藝術家終其一生所求,屬「人」真實之難能與可貴了。 當人不被自身以外的事物所淹沒時,他才能全然地淹沒在完全屬於他自身之根源性的真實中。 (八) 賈克梅第之眼 賈克梅第八、九歲時,已開始他完整的觀看能力。至於其特殊風格者,至於十八、九歲而有所確立 (此亦即其大小混同之距離觀),其後以至其終生,亦無非只是一種學習、考驗與發展的過程罷了。 當然賈克梅第九歲時的觀看,和他三十歲時之觀看,儘管是同一對本質性眼睛之觀看,究竟於其表現之事實,仍然必有所不同。比如說,兒童之觀看,自然是比較單純、直接而少轉折,因之他就能找到比較簡單而完整之方式,而達成了他表達之目的。但在其日後之作品中,甚至直到他去世,據他自己說,他再也沒能像他十來歲時,在藝術中達到那麼圓滿之完成感過。這件事也許不足為奇,也許非常特殊,不過,無論如何,站在人類表達的立場上,這確是一件十分令人玩味並深思之事。 …… (十) 保羅‧克利 在一個到處充滿文字性形式規律的世界中,我們實在很容易過分低估了藝術或繪畫之涵義、價值或力量。或者更由於我們過分依賴文字的關係,使得我們早已失去了觀看「圖象」的能力。好比我們以克利為例吧!他是塞尚以來,西方繪畫脫離了整個文字性故事之牽絆 (如神話、基督教民俗、傅奇等),使繪畫之空間表達果然成立為純繪畫之三大代表性之藝術家之一,其他二者則為蒙德里安及康丁斯基。 不論克利的繪畫在現在已多流行於全世界,實際上,關於他的藝術之鑑賞與瞭解,恐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簡單言之,即我們果然有一種能力,不受文字之束縛,而直接進入於純圖象之世界,那我們就可以進入克利的藝術世界。因為,所謂圖象,即人類進入於文字世界以前,人與大自然宇宙間,不假任何媒介物,而直接相關時之屬人内在生活之原創表達。或一如洞窟文明然,亦一如我們擺脫掉我們已習慣之意識,而直接進入於做為一切意識基礎之純粹潛意識之世界。 …… (十一) 康丁斯基 康丁斯基說:「人唯有擺脫開外在事物之牽絆,才能真實地進入屬人内存的領域。那一個深不可測如暗黑色之背景般的世界……」 在那一個由千萬種顏色混同而不分之暗黑色的世界中,藝術家開始了無盡探索的工作。一如在人類心靈之内在深不可測之領域中挖掘並探險,以屬人之實實在在的能力,如夢幻般原創性地找出一些基礎或原型般之個别色彩、造型或結構。 …… (十二) 蒙德里安 在人文世界中,介於人與自然間之阻礙物,基本上來說,可有兩極:一為文字,一為物象。「文字」控制我們的「思考」,「物象」控制我們的「視覺」。而且此二者之間,事實上也有著不可分的關係,因為所謂物象,也都已文字化了。 這一如在一文字性之人文世界中,不論看得見的東西,或看不見的東西,都必有一「名詞」的存在。所以,在一般的情形下,我們所謂之物象,實際上,也無非指的是那一名詞的存在罷了。由此可知,在視覺性空間表達之繪畫藝術中,人與自然間之物象之消除,和我們思考中之文字之消除,實在是如出一轍。若由此更進一步而言,在人文世界中,最高之「名」,即「上帝」、「絕對」等,所以在抽象藝術中之物象之消除,和文字性之「上帝」之消除亦視同一事。 …… 於二十世紀中,其發展之結果,即「輪廓線」及「遠近法」之消除,然後再以直線之關係串連,排除物象與物象,或物象與背景等等之間之對立與衝突,而呈現為一種平面空間之整體性的純繪畫或圖象性之藝術表達,這就是蒙德里安自「大紅樹」以至其以「十」字或長方形為基調之理想性畫之基本觀念。甚至由此我們也可以肯定地說,一種真正具有理想性純繪畫的完成,其實就是一種完全屬「人」之人文宗教之建基處。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