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莫莉.克萊普爾的《This is 高第》
2022/03/02 05:30:43瀏覽422|回應0|推薦7

Excerpt:莫莉.克萊普爾的《This is 高第》

不是借鏡大自然的,就不是藝術。
Nothing is art if it does not come from nature.
——
安東尼高第 (Antoni Gaudi)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4554
This is高第
This is Gaudí
作者:莫莉.克萊普爾  
原文作者:Mollie Claypool
譯者:李之年
繪者:克莉絲汀娜.克里斯托弗洛Christina Christoforou
出版社:天培 
出版日期:2018/11/29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莫莉.克萊普爾(Jorella Andrews

歷史學家及建築理論學家,主要住在倫敦。她目前在倫敦大學學院巴萊特建築學院擔任建築學講師,也在AA建築學院兼課。

繪者簡介
克莉絲汀娜.克里斯托弗洛(Christina Christoforou
長駐倫敦的插畫家及藝術家。她曾替《紐約時報》、企鵝出版社、國立希臘劇院繪製插畫,亦擔任傳播設計講師。她的作品有《誰的頭髮?》(Whose Hair?)(二年)、《This is培根》(This is Bacon)(二一三年)、《This is達文西》(This is Leonardo da Vinci)(二一六年)。

譯者簡介
李之年
成大外文系畢,英國愛丁堡大學心理語言學碩士,新堡大學言語科學博士肄。專事翻譯,譯作類別廣泛,包括各類文學小說、科普、藝術、人文史地、心理勵志等,並定期替《科學人》、《知識大圖解》等科普雜誌翻譯文章。近作有《另一種語言》(天培)、《我的孩子是兇手:一個母親的自白》(商周)等。

Excerpt
安東尼.高第創造了現代最奇特、最離經叛道的建築遺產。在一八七八年他的畢業典禮上,巴塞隆納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大喊:「各位,今天在我們眼前的不是個天才,就是個瘋子!」

他這一生,確實以「清心寡慾的瘋狂建築師」聞名——而高第的作品,總令人非愛即恨,鮮少有折衷派。包浩斯建築藝術學院 (Bauhaus) 的激進分子華特.葛羅培斯 (Walter Gropius) 認為高第是個建築鬼才,畢卡索卻覺得他是個道貌岸然的守舊派。

高第過世後,有陣子世人將他歸類為伊比利新藝術的演繹者,但他設計建築的技巧及手法啟發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築師。他的作品持續擄獲大眾的想像力,遠勝任何一名同輩建築師。

他在家鄉加泰隆尼亞是個大英雄——捍衛、推廣、拯救當地獨特的文化。在天主教信徒眼中,他是「上帝的建築師」,他信仰虔誠,足以為人楷模,後來也因此被奉為聖徒。

但高第骨子裡深愛自然世界,亟欲將大自然的基本法則轉譯成無與倫比的人文建築。


朝加泰隆尼亞式建築邁進〉

在大學圖書館和巴塞隆納的書店,高第初遇了以照片作插圖的建築和設計書籍,從此踏入了嶄新的世界。他如饑似渴地讀了如歐仁.維奧萊.勒.杜克 (Eugène Viollet-le-Duc)、約翰.羅斯金 (John Ruskin)、威廉.莫里斯 (William Morris) 等中世紀巨擘的當代著作 (後兩者他讀的是譯本,因為他從未學過英文)。維奧萊.勒.杜克的《建築論述》(Discourses on Architecture) (一八五八年至一八七二年) 中的新哥德主義,以及如羅馬萬神殿的古典建築的照片,格外觸動他心弦。高第開始對具摩爾式西班牙風情的穆德哈爾風格感興趣,尤其深受收錄東方設計的書籍影響,像是歐文.瓊斯 (Owen Jones) 的《裝飾語法》(The Grammar of Ornament) (一八五六年)。中世紀西班牙的圖樣和富裝飾性的設計,尤其是加泰隆尼亞風,日後將長存於高第的作品,在他建築生涯前二十年間更是如此。

……

對高第來說,這還原及重組正是他所有作品的精魂。從建築學院畢業後,他的第一件工程就是替自己做張桌子。他採用了維奥萊杜克的法則,只是加以重組。桌子以木頭製成,以鍛鐵裝飾,發想很簡單:結構與裝飾必須融合這片土地,與之相連。水平線條象徵水,用來書寫的大圓桌面設計成漂浮的樹葉。鍛鐵裝飾象徵所有居住水上或水岸的動物:蜻蜓、蝴蝶、蜜蜂、昆蟲丶蜥蜴及蛇。逐漸變窄的桌腳整齊地貼合地面。從遠處看,這張桌子的形狀有如一艘船,漂浮在高第隱喻的水中,簡直違抗重力及物理法則。高第搬到哪工作,這張桌子都將跟著他——最後一路跟著他到聖家堂的工作室。一九三六年,它遭内戰的戰火吞噬,永遠消失,回歸麈土。


〈文森之家

正式接任聖家堂建築師的高第雖獲盛名,但學生時代瘋子/天才的兩極評價,至今仍言猶在耳。他認爲自己得多接一些更有把握的建築工程,不能只顧天馬行空計畫遠大,即使那會帶給他更大的名聲。

一八八三年,文森之家動土,將成爲高第頭一個「有把握」的工程。委託人是磚瓦製造商馬紐爾文森蒙塔納 (Manuel Vicens i Montaner),他想在當時是巴塞隆納近郊小旗的賈西亞 (Garcia) 蓋幢别墅。文森之家的結構極度條理分明。高第用15x15的磁磚 (客戶出品) 作爲量定整棟建築的單位。或許磁磚也讓高第靈機一動,參考以磁磚爲重的摩爾式建築。以基本磁磚單位爲基礎,在房屋結構上,高第便能更自由地發揮,採不對稱的設計,規模大小不一,小塔樓、扶壁、露台、山牆從鋪滿磁磚的外牆探出。別墅外觀顯然參考了摩爾式建築,而裝飾十分繁複華麗的內部,更是彰顯了這點。


〈珍貴兄弟情

……
歐西比.奎爾.巴奇加魯皮 (Eusebi Güell i Bacigalupi) 是富有的企業家、實業家、政治家。他在一八七八年的巴黎博覽會上首次邂逅高第的作品,萌生興趣 (手套展示櫃),但直到一八八三年才在歐達.龐蒂的工坊見到高第本人。兩人一見如故,奎爾二話不說便出資贊助,聘請高第替自家教堂設計幾件家具。接下來的三十五年間,高第將一直擔任奎爾家族的建築師。

對高第來說,奎爾將成爲他畢生最重要的朋友。兩人的友誼在巴塞隆納和加泰隆尼亞的建築景觀的轉變上,也至關重要。奎爾家族之於現代加泰隆尼亞,就像十五世紀佛羅倫斯的梅迪奇家族 (Medicis)

奎爾一下子就從委託高第設計家具到請他設計建築。他請他設計一間獵屋,不過未曾興建,反倒在奎爾家的鄉間别墅 (莊園) 大門兩側搭了兩座涼亭,面朝巴塞隆納西南方。亭子分别作為守衛室及馬廄——延續高第東方主義的作風,以基本單位為根基還蓋了貌似宣禮塔的巨大採光塔。内部以拋物拱門 (這次是眞的拱門) 爲特色,營造出透白的拱形空間。抛物拱就此成了高第的招牌設計。

這件委託工程最美、最富文化意趣的元素,莫過於高第與馬塔馬拉合力設計的龍形大門 (Drac de Pedrables)。它就像文森之家的棕櫚鐵件一樣,作工精細無比,化爲巨龍拉冬 (Ladon)——希臘神話中海絲佩拉蒂花園 (Gardens of Hesperides)的守衛,被海克力斯收服 (加泰隆尼亞傳說中的巴塞隆納之父)。這則神話初現於史詩《亞特蘭提斯》(LAtlàntida) 中,作者是最重要的當代加泰隆尼亞詩人賈青特維達格爾 (Jacint Verdaguer,奎爾的好友,也是高第的踏查社成員)。這件作品儼然是高第運用象徵主義的典範,大門後方矗立著一棟屋宅,屋主日後將深深影響加泰隆尼亞復興。


〈奎爾宮

然而,奎爾家委託的第一件眞正的大案子,是請高第在位於巴塞隆納中世紀城區中心的孔德阿薩托街 (Calle Conde del Asalto) 上,替歐西比蓋大型連棟别墅。一八八五年秋,高第著手興建奎爾宫——不只作爲住宅用,更讓人說到現代加泰隆尼亞,就想到奎爾的名字。宅第完工後,當地報紙稱「力抗常規及潮流」。無論奎爾宫是否眞趕跑了奎爾的商業競爭對手和政敵,它奠定了高第的地位,他也因此成了集巴塞隆納的過去、現在、未來於一身的建築師。

奎爾宫的設計過程相當磨人,光是外牆,高第和貝倫古爾就畫了至少二十二種版本。它位處市中心,被樓房窄巷包圍,須從長計議。爲找尋靈感,高第參考了一些他最愛的設計。房子由地窖中的一百二十七根石灰岩「石柱林」支撐,令人想起哥多華 (Cordoba) 的清眞寺。如此一來,樓上的設計便能不受限,任高第自由地擺布生活空間。房子幾乎是以石柱爲根,自地面衍生,石柱則是由他的招牌設計拋物拱彼此相連。上頭四層樓垂直向上延伸,拱頂、圍屏、窗戶、並列的量體精湛地交錯叢生,營造出光/暗、垂直/水平、伸/縮的反差。


〈巴特婁之家

臻至成熟的高第風格首度在這時候問世。蓋奎爾紡織村時,高第整合了結構與造型、內裝與外觀,這回他如法炮製,任由巴特婁之家的外牆來决定屋内房間擺放位置。高第在之前幾件作品中,用上了叫碎磚拼贴 (trencadis) 的馬賽克工法——奎爾公園最爲明顯。但在巴特婁之家,覆蓋建物外牆的碎磚拼贴又更上一層樓,無比精緻,簡直焕然一新。晶瑩的碎磚馬賽克贴滿如波浪起伏的外牆,色調由綠轉藍,再化橘成紫,整個彷若在蕩漾的池水下閃亮透光。

繁複精密的設計還不止於此。在一樓主要樓層,他打造了一排景觀窗,以細瘦如骨的柱子作爲窗框,柱子上還有栩栩如生、形似葉子的造型。在上方既有窗戶周圍,他設置了宛如面具的小型陽台,房子的屋頂有著曲線,上頭贴了如鳞片的磁磚,或綠或蓝或粉或紅,色澤鲜豔,形状就像龍的背脊一再度向加泰隆尼亞的守護神聖喬治和他的龍致敬。

一九六年完工後,巴特婁之家獲得了不少綽號。由於外牆的緣故,媒體老愛稱它爲骨頭屋或呵欠之家。超現實藝術家薩爾瓦多達利日後說,這棟「屋子是由静止的湖水化成的……波光瀲豔,風吹拂水面,泛起陣陣漣漪」。


〈逐漸成形

一九七九年,就讀劍橋大學的紐西蘭年輕建築師馬克布利 (Mark Burry) 寫畢業論文搜集資料時「發現了」高第。自那時起,他便一直致力於推廣聖家堂,不只要加泰隆尼亞注目,更要讓全世界注意到它的存在。在他的推動下,這座聖殿的建造工程亦成效斐然。這番努力長達將近四十年。

一九九年,布利以建築師及學術顧問的身分,在工地與現已第五代的聖家堂建築師並肩合作。他開始摸索利用快速發展的電腦技術建造建築模型。此進展使得以「高第的精神」規劃、執行教堂其餘部分的設計簡單了許多。他們利用數位工具,並參考高第以前的合作者留下的筆記和照片,來研究教堂已蓋好的部分。有個天大的發現,是高第構思聖家堂時,全以直紋曲面爲根基。了解這點,這些建築師也就明白了高第做的幾何决定,也想通了其餘結構他將會如何設計。

到了二○○○年,中殿、翼部以及榮耀立面陸續動工。二年,教宗正式啓用聖家堂。高第起頭一百三十多年後,如今這個大工程終於進入了最後的階段。遊客已可欣賞怎樣的鬼斧神工,能讓連續的結構及複雜的幾何化爲光線、動態、純粹。聖家堂預計在二二六年、高第逝世百年時完工。


〈列名聖徒

一四年,據巴塞隆納當地報紙報導,二十年來,宣福安東尼高第協會一直爲了將這名偉大的建築師追封爲建築師的守護聖徒 (固然這位置已有數名聖徒佔去) 而奔走。該協會向梵蒂岡提交的申請書上表示,高第以自然法則創造 (建築) 奇蹟,同時在作品中展現現代加泰隆尼亞特色,因此應該受追封。

一五年初,高第本人從未踏足的智利,宣告要在當地蓋一座高第教堂。一名蘭卡瓜 (Rancagua) 教堂托缽修士似乎在一九二二年寄信給高第,請他替鎭上設計一座小教堂。修士說這座「獨一無二」的場所,「只有您才設計得出來」。不過高第沒畫新的設計圖,反倒寄了他在一九一五年替聖家堂內的小教堂設計的圖給修士。如今距起初設計教堂之時一百年,教堂即將動工。

今日高第人氣飆升,尚未完工的聖家堂每年都有數百萬人湧入参觀,更甭提大師星散巴塞隆納和他處的傑作了。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7175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