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劉耿一的《自畫像》
2022/07/07 05:13:42瀏覽255|回應0|推薦8
Excerpt:劉耿一的《自畫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7225
自畫像
作者:劉耿一
出版社:遠景  
出版日期:2020/11/23
語言:繁體中文

本書為知名畫家劉耿一的自傳,全書透過:旅程、生活隨筆、創作筆記、信札四輯回顧家族史、六十年創作生涯走過的足跡,以及不同時期追尋藝術創作的心路歷程,不只是一本畫家的創作札記,更是一位嚴肅追求藝術生命的畫家的散文創作。~鄭烱明

作者簡介
劉耿一
一九三八年生於日本東京,八歲時闔家返回台灣,童年時代在臺南柳營的田野嬉遊,成為他嚮往大自然、追索理想美的開端。青年時期從高雄市區遷居大樹鄉小坪村,受父親劉啓祥先生啓蒙,走向藝術的途徑。
一九七年代任教恆春國中的階段,開始透過繪畫、造型木作和散文寫作,記錄個人心境。後來歷經重返都會生活、歐洲文化巡禮、旅居紐西蘭、復歸南台灣的生命旅程,他努力深化創作語彙,來表述他在歲月波濤中的感念與反思。

Excerpt
創作札記

【熟悉的陌生】


我決定以繪畫為一生志業的事,大約發生在一九六○年。在這之前,我曾經暗自摸索了幾年,但一直革除不了過去喜歡盡插圖的一些習慣,自覺乏善可陳。那一年的仲夏,無意間在一座廟宇的陰暗空間找到了我想掌握的因子。我立即拿起粉彩筆做了一連串的實驗,勾繪了許多微弱光源下的神秘氛圍,那些作品就是我早期咖啡色調繪畫的雛形。從此我對明與暗、光和影交錯輝映的世界,產生極高的興味,而逐步走向心靈的幽微之境。在這番發現與發展之中,也慢慢建立了一個畫家的信心。
……


我的繪畫訴求方向是前後一貫的,透過創作思索著生命的意義,往內進行沒有終止的自我探究。自年輕時代開始,我一直想望著崇高的情境,我為自己所勾勒的莊嚴宏偉形象,隨著時日增長,依然不斷在擴展與充實,這可以說是我人生信仰的產物。巴哈的音樂和林布蘭的繪畫所流露的訊息,都是把我引入這情境、開闊我視野的主要媒介。
以追嚮自由為前提的信仰意念,加上不妥協不屈服的個性,或許才是使我的畫作漾生旺盛生命力的泉源。但為了讓理想性和激情的本性取得調和,我會適時摻入詩情,詩情成了兩者之間的緩衝。

【木麻黃】

台灣的樹木中最得我心的,大概是木麻黃了。記憶中童年時代,父親故鄉柳營的幹道兩側,矗立著許多高大的木麻黃,被歲月扭曲成奇特的造型,透露了成長的艱辛,表現它們堅韌的一面。但今人眼中的小馬路拓造為現代化公路之後,路旁也改植其它更具經濟效益或觀賞價值的花木。
而我真正體會其美,是在台灣南端的車城鄉。它們以婆娑舞姿立在山野間,彌補了天和地之間的空白。它們依傍蜿蜒的山脈,面對洶湧的海洋,展現生命的姿態,炙熱而神秘的氣息,讓人撩起了火焰燃燒的悸動。它們在山埂堅實紮根,防止土壤流失,它們昂然成列,迎雨拒風,成為土地的守護神。
縱然不幸凋萎,乾枯的軀體還傲然聳立如生,讓我記起一些快要消逝的典型與風采。
這些本來我熟悉的高貴林相,隨著社會變遷與開發的步伐,漸漸成為稀有的存在。

原載一九九五年十月《文學台灣》


褐色年代

在繪畫創作的道路上走過六十個寒暑,此刻往前瞻望的同時,回過頭來審顧自己最早期,一九六年代的作品,不禁興味地追索當初為何選用幾乎是清一色的褐彩去構成畫面。
褐色年代的來臨,就如我生命的救贖,夜暗過後首次見到天光,讓我在瀕臨放棄邊緣,找到脫困之鑰。起初,我在台南開基武廟寫生,沐浴於沈褐、黝暗、神秘的廟堂氛圍,跟長年所浸潤巴哈管風琴音樂形塑的澎湃崇偉音像,共同構組了託寓我心靈的世界。努力發現並掌握這個世界,遂成為我主要的創作動機。
褐色一直潛藏在我內心,等待我去挖掘和錘煉;我希望經由己身之手調製出來的色彩,猶如善鳴之鳥的歌喉,能夠充分顯示心意。這樸素得幾近單一的褐色,
同時具有幽微和深重的質地,引導我追求肌理層次的變化、跟隨移動遊走的光線,於僻遠鬱暗的角落邂逅靜謐的靈魂。
我進一步領會了色彩跟本我之間的關係,也一直維持著青年時代對於褐色的熱情。時光流逝,初衷未改,褐色繼續烙印在我各階段的畫面上,逐漸從披覆繪畫表層的顏色,內化為表現語言的底蘊,協同其他經驗元素,來訴說個人的生命故事。

原載二○一八年七月《文學台灣》


自畫像

平日生活對著鏡子,盥洗梳理穿戴衣帽,映現鏡面的那副臉孔,就好像是個人存在的標誌。其實,人還有一副隱藏性面貌,鮮為人知,裝載著未曾間歇的內心活動。兩者都會隨著生命閱歷的增添,或加以因應調理,而不斷改變。對旁觀者而言,前者屬於表象變化,是可以辨識的;後者則無迹可尋,連自己也不見得明瞭。
我多年來創作許多自畫像,並不去考究外顯樣貌的形似與否,但這視覺性的形式,仍是深人內蘊心靈世界,以獲得真相的門徑。我試圖運作繪畫要素,在略可比擬鏡中影像的輪廓裡,讓變化繁多的線條和色面、筆法和肌理、光和影、更動不定的構圖,交錯綜合以呈現我對不同時空現象的反應與思考,同時還原我一貫追求的意義和精神。同樣的因子也被引注到其他主題的晝作,以及木作和建築作品,成為護衛我人生價值的長城。凝視這些作品,比直接面對我這個人,能夠更清晰地看見我。

寫於二○一九年三月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70684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