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自知
2016/11/18 00:20:03瀏覽3660|回應3|推薦40

馬馭攝(台大同班老友,攝影大師)

 

自知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是與非」是相對的「有為法」

是變化無常的

 

有人說我,是一個很有自信的人。

我的自信不是建立在自滿與自傲上,而是建立在自知上: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隨白雲老和尚學佛後漸漸領悟到「自知」有無限多「層次」──從凡夫「輪迴見」所生的自知,到大菩薩第四十品的自知,其間差異何其大!

「層次」的差異基於依佛法修行所能表現出的修養。

老和尚說:「佛法修行是自私的」。的確,「修正行為」(即所謂的「修行」)的對象是「我」,和他人無關。在所學、所知的範圍內需有能力正確地、客觀地察覺、檢討,才可以從自知上突破自己的障礙更上層樓。

六年前曾向老和尚報告,自己第一階段的修習已達高原期告一段落。

因為從他那裡學到太多前所未知的道理、方法,屢屢發現「新大陸」──亦即「信」老和尚的佛法詮釋而獲得一次次「解」的驚訝。

當自知「吃」得太多,必須花時間消化時,自然需要停一停,把「吃」下去的在「行」及「證」上慢慢體會,這就是我的「高原期」。

這段期間所做的功課是,把前所突破而領悟的經驗,和當下自己面對緣境的反應,相互印證──這種能力叫做「察覺」。察覺之後,檢討「這次」所表現的是否差強人意,亦即「與道相應」的程度;或者,「為什麼以前做得到,這次做不到?」

第一階段的修習中有過一次重大突破,是在「所知障」上的(註1,2)

我在科學上的訓練造成對「怪力亂神」極度地排斥,這是「自心之諍」。

化解這個煩惱的過程從「明辨是非」開始,發現自己執著在「科學,迷信」;「想行間建立間隔」所完成的「不參與是非」也只是「不和他人爭辯」而已。

但心中仍然堅持「無法證實的東西,都是無稽之談」;經上所說涉及到「玄」的,均為譬喻,如同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描述,不可拘泥於「文字相」(金沙、七寶等,只是聲音,即所謂的「法音宣流」,均非真有其物)。

依此類推到《地藏經》所說的地獄,也應該是「當下」心所經歷的「苦受」,並不是什麼死後才要去的地方……。

這種「明辨是非」的結果是對「是、非」的執著,造成自心在「六道中輪迴不已」的煩惱。

慢慢地,在聆聽老和尚無數的演講後恍然大悟「明辨是非」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是與非」是相對的「有為法」,是變化無常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應明辨「是與非」皆幻,故「明辨是非」具「知幻」之義

「不参與是非」深一層的意義是:既然知道「是非皆幻」就不要參與在「是非的相」中間打轉。

有是有非,無是無非,都是執著於「有無」,需要「離」──「離有與無」就是「即離」。對於「明辨是非,不参與是非」的新認識是「知幻即離

這個新的知見幫助我擺脫了自己的「科學與迷信之諍」的束縛──心的束縛

其後的兩年間,不斷地默察,心中「科學與迷信」的對立、矛盾之念不復生起,真的從這一生最大的障中解脫了。

「離有與無」的感覺是身心輕鬆舒暢。可惜這個「突破」只是單一事件──大概是機緣湊巧吧!因為在此後的兩、三年中,這個「經驗」用在面對任何其他的大小緣境都不靈,無法完全地「離有與無」。

重看老和尚《心經導論》的光碟時,忽有所感。第二階段的學習似乎悄悄啟動了:似乎明白了些什麼,但又捉摸不定。

緣於聽他解說「色不異空……亦復如是」時恍然有所悟,且滿心歡喜,好像「終於」知道這段經文在說什麼。

反覆咀嚼一段時日後,發現自己竟然「說」不出來,無法用白話文「翻譯」這段話,就像老和尚笑弟子的「只是在肚子裡和大便打架」(禪話)。

仔細地研究分析這個「疑惑」,問題好像出自於應用「想行間建立間隔」時的方法太粗淺,只是把它當作一個剎車系統。踩剎車的速度越來越快,的確獲得莫大的饒益。

面對境緣時立即生起「自我、他我皆出自於我」之念。

「我」在做什麼?

「我」要做什麼?

這個緊急剎車一踩,「行」當然被擱置一旁,「間隔」建立了。「想」則進入止觀思惟,快速飛轉,「一念三千」那麼多的「非想」都是在「是非」「對錯」「應該不應該」上面打轉,都要被「砂汰」掉。

最後畢竟要「行」,但用在「行」上的那「最後一想」也很難完善,總有些缺失。這個初學的境界是「空間很小,時間很長」。如何才能朝大菩薩那種「空間無限大,時間無限短」的方向邁出第一步呢?似乎就在老和尚常說的「五蘊調理」。

「調理五蘊」是老和尚的發明,大概也是門下徒眾的必修課。可是在《千佛山雜誌》上從未看到一篇文章描述先進們「調理」的經歷及初學的下手處。因此,「調理五蘊」對我而言只是一個「概念」,而「概念是把握不住的」。

從老和尚的《心經導論》聽出,如要把「空間加大,時間縮短」似乎應從「受蘊」下手。(註:「五蘊」產生的順序是:色、受、想、行、識。)

從因果關係來看,「想行間建立間隔」的第一個「想」(因)會導至一個新的「感受」(果);從這個「受」(轉成因)又產生新的「想」,即「非想」(果)。

每一個「非想」都會導至另一個「感受」,由此再生出下一個「非想」,「一念三千」地快速輪轉生滅。雖然「想行」之間的剎車踩住了,「非想」之間的剎車又在那裡?

是不是落在「受蘊」上面?

「自我、他我」的剎車是在「想蘊」的「果」上探討,以節制「行蘊」發自自我意識產生的缺失。

如果從「受蘊」上察覺、探討,是否可以節制「想蘊」的不著邊際?

如果從「受蘊」開始,對自己發出這樣的問題:「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是否接近從「想蘊」的起因上探討?

那麼它產生的「非想」將會大大不同於前。「非想」的範疇將不再逗留在「是非」「對錯」「應該不應該」上,而是轉成自問:

「我為什麼感覺不高興?」

「我為什麼會生氣?」

「它從我過去的習染(阿賴耶識)中的那一部份生起?」

「我對相關的人事物排斥的潛因是什麼?」

「我會產生『需要計較、執著』的感受,其背景積習是什麼?」

當有了頭緒,發現起因是什麼後,再問自己:

「我還需要計較、執著這些東西嗎?」

「如是我能力所及者,儘量去做。」

「如自知力有未逮者,管他幹什麼!想都不用想!」

「如果還要計較管不著的事,不是很可笑嗎?」

「啊!真的很可笑呢!」

…………………………..

又是一個解脫,一個悟!

(註1)肉非葷腥:(破解「學佛必需吃素說」的迷思) http://blog.udn.com/jfeng13x/81291274
(註2)學智慧需要突破「吃素障」與「不殺生障」(學智慧與吃素無關) http://blog.udn.com/jfeng13x/81184932

逍遙閣主2018年6月30日註:

本文是學習初期呈給老和尚的「心得報告,當時的「不確定早已「突破」,大致上已能隨心所欲地應用。參見:

 空白的優先名單 http://blog.udn.com/jfeng13x/81065069

延伸閱讀(正視知識,拓展心胸)

21 一把尺 http://blog.udn.com/jfeng13x/81291892

24 太陽從北方昇起  http://blog.udn.com/jfeng13x/81415509

42 聆聽同儕 http://blog.udn.com/jfeng13x/82665963

54 無窮之疑? http://blog.udn.com/jfeng13x/83352238

72 冥王星三部曲:高度。角度。計時器(21  http://blog.udn.com/jfeng13x/84458588

73 冥王星三部曲:高度。角度。計時器(22 http://blog.udn.com/jfeng13x/84586136

88 須彌芥子與上帝粒子 http://blog.udn.com/jfeng13x/86306856

89 地球人 http://blog.udn.com/jfeng13x/86419042

245 亓官先生與我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3445364

332 量子力學與模範丈夫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9893341

378 會厭怪譚(上)醫師之別  http://blog.udn.com/jfeng13x/117807104

389 何謂對的人? vs. 上善若水? http://blog.udn.com/jfeng13x/121170451

395 霧非霧  http://blog.udn.com/jfeng13x/124175922

397 晴,時多雲,偶陣雨 http://blog.udn.com/jfeng13x/124431953

415 車子被撞還要賠對方的台灣奇譚 http://blog.udn.com/jfeng13x/127031939

430 月世界的湖是「假」的  http://blog.udn.com/jfeng13x/130176462

440 空與魔~~消減煩惱的方法很簡單(馮紀游) http://blog.udn.com/jfeng13x/131558981

.

.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feng13x&aid=82101600

 回應文章

Curtis&Claudi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6/09 23:52
謝謝謝謝很棒的分享讚啦
Claudia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jfeng13x) 於 2019-06-10 05:38 回覆:
謝謝 C & C 的鼓勵!微笑

顏裕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道中人,不一定是求道者,求道者,也不一定走在道中。
2017/06/08 02:18
有智慧的人不會憑空就對哪一個神信任,他是對自身的磨練、成熟產生了自信,與神相應才感到心中有神,也是我常講的一句話:「你自己的行為常讓自己覺得感動嗎?這就是自信。進而,你將會窺見對存在的信任與臣服」。一個有自信的人也不一定都依賴著神,過分的依賴與信任是不同的,有句名言: 道中人,不一定是求道者,求道者,也不一定走在道中。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jfeng13x) 於 2017-06-09 07:26 回覆:
很對!深有同感!幾篇相關的大作均已拜讀。

顏裕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的確,自信應建立在自知的基礎上。
2017/06/07 20:49
如您所說: 的確,自信應建立在自知的基礎上。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jfeng13x) 於 2017-06-07 21:33 回覆:
謝謝裕人兄來逍遙閣玩!你的文章都具震撼力,且有獨到的見解。老小子十分欣賞及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