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1/30 06:15:00瀏覽3699|回應9|推薦158 | |
(上圖)梅山半天雲之道(36彎)之行,在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的觀景平台眺望藍天白雲及其下方在煙霾中沈睡的梅山市區 (下圖)悲天憫人的沈思 晴,時多雲,偶陣雨 春節的腳步近了,伴著一波波寒流,想不關心氣溫、晴雨也難。每次看到衛星雲圖都有不可思議的情懷,因那顆小東西像「天眼」般俯視下界,從高空臭氧層到地表下方的礦藏、土質、地下水,無所不見。氣象預報在電腦的助威下更是準確。 半世紀前在台大農藝系修氣象學時,僅有來自定點氣象站以無線電定時傳來的數據,而且僅有氣溫、氣壓、降水量(雨、雪等)及風速等。當時已經很不可思議了。試想,曠野中無人看管的小小設施,竟然能把自大氣中收集的資料轉化為數據,然後自動定時以無線電傳到管理處來。氣象人員坐在室內就能掌握幾十、幾百公里外的資料進行分析。 分析的難處在於經驗,例如在星羅棋布的點狀圖上連接、建立「等壓線」,再從中判斷高壓中心,低壓中心,冷鋒,暖鋒,滯留鋒…等。從這裡輔以等溫線之類,擬定天氣預報,因資料有限,只能算是用猜的。教授及經驗豐富的老手猜得比較準,而我們這些菜鳥學生就慘了!當時我們流傳的自嘲是:「最安全、不會被罵到臭頭的天氣預報是 “晴,時多雲,偶陣雨” 。」哈哈哈 在我們 1965年修的氣象學中,已有相當完整的專有名詞,而且很多都已見過。例如當時最新的「噴射雲」(或稱飛機雲),但從未見過「霾」。因為台灣的空氣品質良好,除藍天白雲外,霧就是霧~~那種能濕透衣服的霧。 「霾」看起來像霧,但係由空氣污染造成,最簡單的測試是伸出光著的手臂,看看會不會「濕」。以前聞名天下的倫敦大霧,就是燃燒煤炭造成的。1980年代,多次去洛杉磯,每天清晨的氣象廣播都會報告「霧障」的能見度,嚴重超標時可以延遲上班。洛杉磯的「霧障」也是由空氣污染造成的。但這兩個大城均已改善完成,不再受「霾」之害。 因天安門事件加拿大斷絕一切和中國大陸的來往,兩年後(1991年)才開禁。我服務的那所加拿大聯邦政府研究院是第一個被批准回訪中國大陸,完成中斷兩年多的「姐妹院」中文合約的簽署(英文版已於1988年在 Edmonton, Alberta 簽署)。院長,副院長,我和公關先生組成的四人代表團,半個月行程的最後三天是「參觀北京」(包括長城等近郊的遊覽)。 每天上午都有「大霧」,這天要先去頤和園,再趕往明十三陵。開車的師父發牢騷,說:「今天又是大霧,去頤和園也看不到東西。」事實上能見度只有約五個車身。 我把車窗打開,光著的手臂伸出去三分鐘,收回來仍然是乾乾的。我對他說:這是「霾」,不是霧。他沒聽過「霾」……但這幾年大陸政府努力禁絕北京週邊的燃煤,頗有成效,人民也已普遍知道什麼是「霾害」。 如果倫敦,洛杉磯和北京是前車之鑑,為什麼我們的政府反其道而行? 梅山半天雲之道(36彎)之行,在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的觀景平台眺望藍天白雲及其下方在煙霾中沈睡的梅山市區(見配圖及下附拙作「霧非霧」),不禁令人感慨萬千……台灣人何時方能甦醒? !
延伸閱讀: 霧非霧 http://blog.udn.com/jfeng13x/124175922 語言的障礙(1)(註:本文的「故事一」是1988年大陸代表團來訪的花絮)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1874770 語言的障礙(2)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1874418 語言的障礙(創譯與誤譯)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1810497 本文出處: 改編自《浪漫的南美風情》〈晴,時多雲,偶陣雨〉 https://city.udn.com/3309/5919842?tpno=0&raid=5926420&cate_no=0#rep5926420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