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07 13:44:30瀏覽1574|回應5|推薦38 | |
引用文章災民夜宿凱道 痛批原鄉零重建 南部八八水災受災地區的原住民,昨天晚上打著【守護家園、自主重建、反迫遷】的口號,而來台北市夜宿凱達格蘭大道抗議,一些原住民社區的意見領袖,也批評政府、慈濟在重建工作的時候,只考慮到離災、從危險山區遷出,而不重視原住民文化。 之前看聯合報記者梁玉芳以此狀況為基礎,而寫【聯合筆記】批評政府製造人民對立,這在我看來又是逃避媒體責任的謬論。有人說,這些原住民社區的意見領袖,如社區教會的牧師或民間社團領導人,可能是為了自己個人的宗教、政治乃至經濟利益,而煽動社區內的原住民從事北上抗爭,而向政府要更多的補助款,以及更好、更舒適的重建居所。 在我看來,表面上可能是這些原住民不知足、明明原居地危險還硬要住在那兒,譬如慈濟大愛村就被一些原住民罵得很難聽,也有朋友為此表示,以後援助災區只要拉一把就好,期他就讓他們自助,不過實際上,我還是覺得這是因為媒體向來就愛負面的批評言語,而這些災區原住民、意見領袖為了讓自己被公眾注意到,於是就說出很多批評言語。 因此,我還是覺得不能太苛責這些災區的原住民,主要恐怕還是一些社區中的領袖人物有私心,想要從這八八水災重建訴求的表達中獲取個人的利益,而不顧當地一般災民的安危,而媒體為了挖掘新聞爆點、刺激收視率,也都特別會鼓動包含原住民在內的災民,對中央與地方政府做出很激情的批評,結果讓外界對這個社會群體產生負面的誤解。 以此為例,我認為真正造成人民對立的,可能還是地方上一些自私的領袖或民代,還有其實根本不太關懷災民,而只是為了收視率而消費災民的媒體,而後者我覺得又更嚴重,他們一來可能在訪問的時候,誘導災區原住民講出激情、不理性的批評言詞,二來記者在寫稿或口頭報導的時候,又可能會對原住民的話加油添醋,甚至加入個人的主觀評論。 所以,我覺得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有關單位,以及其他任何參與救災行動的民間社團,應該要盡可能地開闢跟災區原住民直接溝通的管道,現階段來講,土地選擇、建築設計的溝通是最重要的。以常被媒體強烈期盼的中央來講,我認為像農委會水保局的台南分局與林務局的屏東林管處、原民會、內政部營建署、經濟部、文建會都該要跟他們直接溝通。 另一方面,這次被提出來批評的,主要還有濫墾濫伐、過度開發山林這件事,我覺得除了法令制度面的限制甚或禁止開發外,根本之道還是中央與地方政府、鄉鎮公所、民間社團、社區大學、社區組織透過部落社區教育的手段,讓災區原住民乃至一般漢人,形成山林養育保護的觀念,且協助他們擔任自然生態觀光導覽解說、山林巡守等有給工作。 最終,我覺得還是要讓災區原住民,學會如何自己重建、規畫他們的部落社區,跟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有關單位、鄉鎮公所、民間社團(如慈濟)、社區大學,還有醫療院所多加溝通,建立長期甚至永久的夥伴關係。反之,我覺得媒體所傳遞的那種,事事皆問中央政府在哪裡的觀念是過時的,畢竟依法行政的正式權責治理,難免會受到規章法條的阻礙。 更加重要的,是災區原住民還要在這部落社區重建、規畫,以及山林養育保護的社區學習過程中,逐漸凝聚社區公共建設計畫上的集體意識,而在這個時候,法律專業者也要協助他們去制定自己的部落社區公約,並引導他們朝向半正式,乃至正式的自主治理。 我的噗浪帳號:「天蠍浪子的咖啡杯-噗浪分站」,按此加入我吧! 茱莉亞音樂學院第一位華人中提琴博士:【趙怡雯的藝享世界】 如白居易之詩的法律介紹:《圖解行政法:國家考試的第一本書》 白話之語,發掘生活中的經濟學原理:《庶民經濟學》 生活變化的體認:《學會貧窮:失語稚女單爸網誌》 以物擬人之筆法,探查人心之深處:《尋找幸福的藍眼睛》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