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20 19:15:32瀏覽1638|回應6|推薦24 | |
昨天跟幾個一同修課的人去淡水鎮參訪,途中有談到一些社區營造的研究想法,當中一個就提出可以研究八八水災受災社區的營造,就如同921大地震一般,而這回,又看到媒體以「莫拉克風災百日」為題,繼續將責任歸咎於中央。 我看了之後心理只有這個想法:「過了這麼久,媒體還是這麼幼稚!」在我看來,八八水災之後可以探討的問題,除了一般比較會想到的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權責劃分之類的問題外,還有一個可以探討的問題,就是那位同學所提出的社區營造角度,而這也是我之前每隔一陣子就提到的思考方向。 有社區營造實務或理論探討經驗的人都知道,台灣的社區營造與921大地震,或者其他的天然災害非常密切,這也使得文建會最初沒有防災觀念的社區營造計畫,納入了防災的觀念,也正因為如此,我個人才會覺得,88水災之後其實也可以去觀察災區的社造情形,甚至進行一些深度訪談的個案研究。 其實說真的,我覺得88水災100日的觀察期還太短,1年的觀察期還差不多。就此,我原本還蠻期待說,媒體會從台灣社區通的莫拉克社區受災一覽表當中的社區,挑幾個去做深度報導,並作成一系列88水災社區重建的專題,不知道其他媒體怎麼樣,但《聯合晚報》依舊只是把中央政府罵一頓,就草草了事了。 何況,我一直堅持88水災的責任,地方政府還是比中央政府大,因此,無論是88水災100日,或者1週年,媒體比較應該去檢討,高雄、屏東、台東的縣長還有鄉鎮市長(地頭蛇)、農會做了什麼,以及這些地方的村里長、社區理事長或地方社團的總幹事做了什麼,而不是老套地再鞭打中央政府。 而這回還檢討的一個議題,也就是遷村,我覺得無論如何還是要尊重災區居民的意願,雖然要找一個不會土石流的地方並不難,不過災區居民換了一個地方之後,生活適應、謀生、子女養育的問題可能都會產生,若真的逼不得已遷村,至少這些一定要設法協助他們,而這也是地方政府的責任比較重大。 因此,從社區營造的角度看,可以比較在事件發生後,社區居民的「社區感」、生活問題意識如何凝聚起來?哪些地方上的stakeholders可能扮演這種感知、意識的凝聚,乃至災後重建社區參與之動員的角色?另外,有些個案或許也可以加入「遷村」這個元素,去探討居民社區感與生活問題意識的凝聚。 另外一方面,像南投縣中寮鄉和興社區在921大地震之後,社區居民在社區營造的參與中,了解了環境對他們的重要性,因此,我覺得也可以去找尋,看看有哪個社區在88水災之後,也因為居民一連串以災後重建為主軸的社區營造行動參與,而了解到(自然生態)環境對他們的重要性,進而有對環境友善的意識。 總此,我發現台灣媒體的思想,好像還停在威權甚至皇權時代,除了愛拍「政壇老賊」的馬屁外,好像不管發生什麼事,都期待中央政府來解決,而不是鼓勵在地社區要凝聚社區感、生活問題意識,88水災100日,這點一直都沒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