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08 14:15:09瀏覽5036|回應17|推薦57 | |
猶記馬政府在組閣期間,媒體一直不斷猜測誰會當行政院長、部長、秘書長、主委,或者期待某某人擔任某職位等,結果出來的人選與媒體的猜測與期待很有落差,加上出來的人選又是所謂的「政壇老人」,於是,媒體就開始天天找題目、材料攻擊這個內閣,從國際金融風暴罵到八八水災,從未停過。 八八水災期間,我一直對媒體一面倒地指責中央救災不力(可是後來,歐盟人員卻覺得台灣政府的救災能力不錯)很不滿,山坡地的濫墾、濫建、濫伐,沿海養殖漁業與工業超抽地下水、砂石業濫採河床砂石、沿海堤防工程的施工品質、地方各級政府災害防救之作為等問題,直到最近這一陣子才看到一些媒體以零星的篇幅在檢討,但絕大部分卻都還是將矛頭對準中央政府。 在我的印象中,媒體不斷拿出來炒做的題材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自以為跟震災性質相同的「黃金七十二小時」,並不斷拿性質頗有落差的921震災來類比,另一個則是「緊急命令」,可是也有法律專業者指出,發布「緊急命令」的後遺症很大,認為馬政府是基於尊重法治才不發布,不過,像聯合報這個挺「國民黨老人之強人政治」的保守派媒體,卻一直不斷拿「緊急命令」來攻擊。 後來,眼看這兩個題目也快要沒得炒了,於是就開始點名中央的某某人該辭職、誰誰誰該下臺,以及當起「指導教授」,主張內閣該如何如何地改組才能「貼近民意」,儘管在客觀上,頻頻更換內閣成員對國家大政並非好事,例如政策的延續、新手需要再花一段時間適應等,可是自私自利的媒體才不管這些,他們在實際上,是只要內閣閣員與他們的期待不合,就會一直炒作「換人」的題目。 從八八水災發生一直到現在,我都覺得媒體對地方各級政府檢討、批判的力道遠不及中央政府,中央政府的總統、院長、秘書長、部長、主委等人,媒體對他們是做這個也罵,做那個也罵,怎樣做都罵,可是對於這回受災特重的高雄縣、屏東縣,媒體對當地縣長、鄉鎮市長、村里長的檢討都是薄弱的,完全就是那位錢姓學者講的「理盲者」,可是實際上,這些地方首長的責任不會比中央小。 究其原因,我認為可能有三點:一、媒體人背後都有政治與商業壓力,所以新聞報導或評論都以政治和情感正確為最高指導原則;二、中央政府的官員面對指責,不管有理無理,一律先道歉再說,而不會跟媒體直接了當地講明責任歸屬,也不會強硬地反駁(現在的衛生署長例外);三、中央政府的官員不懂得跟媒體人打交道、搏感情(注意,若很會做這點,即使做不好也會被媒體諒解)。 直到昨天,聽到了劉兆玄即將進行內閣總辭的消息,或許對劉兆玄個人算是一種解脫,不過這也意味著,台灣實質上的統治集團,並不是中央官員或者立委,而是有「無冕王」稱號的媒體,明明很多都是記者或名嘴個人的主觀意見,可是卻也學民進黨政客的壞習慣,硬說自己是代表台灣社會中的民意,或者搞一些不可靠、不有效的民調,藉此來對他們自己不喜歡的官員做盲目的批評。 總此,這回有人認為名嘴幾乎成了救災專家,好像什麼都懂,其實,我覺得記者、社論主筆、投書者也差不多,都很會出一張嘴批評,好像若請他們負責救災就會很完美似的,所以,趁著這回內閣即將總辭、改組,我想建議馬政府,盡可能延攬這些很會「當指導教授」的媒體人入閣吧,看他們會不會做得比較好。 我的噗浪帳號「天蠍浪子的咖啡杯-噗浪分站」,按此加入我吧! 《圖解刑法:國家考試的第一本書》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38380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