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6/17 16:02:38瀏覽9067|回應12|推薦20 | |
最近由於國中會考的問題,將存在已久的教改問題又一次搬上台面。事實上,從上一世紀九零年代開始的所謂教育改革到今天已經將近二十年了,但是從大專院校的擴增到考試制度的改革,甚至對於學生的教育水準,似乎每一件事都充滿了爭議.只是很令人氣餒的是:為什麼這麼多專家,經過這麼多年的計畫和實驗,但是確是一個這麼糟糕的結果呢?我想這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而我個人認為有下列重要問題: 我們只是看著外國制度然後照抄一通,完全沒有考慮適用性。台灣的學者基本上是學美國那一套,認為美國那種依會考(SAT)成績加上在校表現,然後以申請為原則,理論可以讓各校自行招收合適的學生而學生也可以自己找到合適的學校。理論上這一套系統聽起來很不錯,美國也的確創造了世界最好的大學教育系統(法國的學者雷蒙.阿宏就頗為稱道,傅科也是讚譽有家)。但是這一套系統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美國,美國的社會環境是適合這一套的。反觀台灣,這種系統根本就不可行,為什麼不可行呢?因為我們的社會價值觀不合適。 首先,美國人對於學習是持一種鼓勵的態度,但是卻沒有升學的必然性,因此家長會注重小孩的志向而不是強迫小孩一定要念大學,在台灣,父母在一起時就是討論小孩成績如何如何,就把小孩的學習成績等同於父母的成就,而那些所謂的學者,更是動不動就拿出學歷來證明其權威性(譬如明牌大學教授,諾貝爾獎得主等等)在這種壓力下,你要父母不重視升學,怎麼可能? 第二是台灣人愛搞關係,什麼事情都要關說而且還正當化,那樣的話以申請/甄選為入學方式的制度注定要大打折扣,因為大家都想走後門,有上榜很高興,沒上就認為不公(因為自己也知道關說的力量),當然美國人也不是就不會這一套,但是請注意美國許多名校多是私立學校,而且私校擁有極大的辦學空間(學費自主,人事自主),反觀台灣確是公立學校擁有大部分的資源卻也是關說最容易的地方,但是私校卻被教育部和法規綁死(連調學費有規定),所以在美國公立學校可以成為一個辦學的基礎,而私校卻可以創造一個優質的環境,加上美國私校基本是以經營學校的概念在辦學,為了有更好的學生和聲譽,自然會更公正去挑選學生,而不是像台灣,一方面把辦教育形容成一個道德良心事業,一方面又把學生出社會賺不賺得了錢當成天大的事,希望私校好好辦學,卻給私校重重限制。這種自相矛盾的心態,怎麼會引導學校正常辦學呢,而學生又何必須要為自己負責呢? 還有相關人士死不認錯,把學生當白老鼠更是顯示台灣學者的不切實際,當學生連九九乘法表都不會時,我們就應該驚覺我們走錯方向和不切實際了,但是這些主事者卻並沒有好好反省,反而還一味的認為只是執行面的問題,錯錯錯,是我們的系統有問題,我們應該重新省思我們的系統是不是該改弦易轍了。而我認為教改至少應該要包含下列幾個大項: l 重塑升學管道的公平性,目前父母最憂慮的當然就是公平性的問題,聯考時代固然有其問題,但是公平性確是無庸置疑的。 l 媒體和政府機關應該降低新聞中學歷的陳述,目前許多談話節目或是政府官員,永遠把學歷當作一個重要參考,但是一個工科博士難道對於經濟問題就會比一般市井小民懂嗎?但是因為他有學歷,好像也就比較有權威了。所以如果我們真的要消除學歷至上的升學主義,那麼應該要求媒體不應該報導當事人的學歷,也就是學歷在媒體上逐漸消失,這樣時間一久,人們對於學歷也就會慢慢不那麼重視了! l 既然是開放的社會,那麼教育部叫應該真正鬆綁私校,讓學生真的去思考成本效益,如果要花這麼多錢唸書(在美國一個私立學校的學費約略等於一年的平均國民所得)值得嗎?如果你沒有唸書的熱誠,值得花一年的收入去念嗎?還是適性發展,作自己想作的事呢?現在學費太低正是造成學生不珍惜的主要原因。 l 系統的設定要和社會的價值觀能匹配,而不是一群根本沒有教育實務經驗的人根據空想來制訂規則,而是應該能夠配合國情和現實,這樣的教育改革才有可能會成功。 聯考曾經是萬夫所指的制度,什麼扼殺創造力,填鴨式教育等等缺點,但是今天我們回頭看看,聯考的失敗者(郭台銘是中國海專學歷,當初排名甚後)今天也有成功者,且當時很少聽到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老闆也很少抱怨找不到人,但是今天確是:找工作的人找不到想要的工作,找人的找不要想找的人,這個時代的現象,真是台灣教改二十年來最大的反諷,也應驗了我常說的一句話:當我們越想把世界建造成天堂,那我們就離地獄更進一步!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