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明定陵 – 中國考古界的慘痛教訓
2010/10/31 09:41:38瀏覽19085|回應27|推薦101

引用文章隱居的皇帝

無論中外,專制帝王對自己身後的「家」都很重視。只要在位時間夠長,總是早早的就把陵墓建起來,明神宗也不例外。他在萬曆十二年(西元1584年)開始修建定陵,歷時 6年完成,共耗用 800 萬銀兩。完工時神宗 28歲,再等30年才用到這陵墓。

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其中十三位葬在北京昌平區天壽山下的一個小盆地,合稱明十三陵。三位沒有葬在這裡的皇帝是明太祖(葬於南京鍾山的孝陵)、惠帝(靖難之役中失蹤)、和代宗(英宗復辟以後,不承認他是皇帝,把他遷葬於北京西郊金山的景泰陵)。

中國人講風水,明成祖親自選的這一塊地自然是風水寶地,依山面河。1958年,在小河上建了一個水庫,就稱為十三陵水庫。計程車司機說毛澤東喜歡吃魚,所以水庫的附帶功能之一是養魚。不過風水雖好,子孫不肖還是沒有用。

十三陵的地面建築全部仿照紫禁城的皇宮:外圍是高大的城牆,城牆內是宮殿(地下玄宮)。陵寢前建有明樓,下面立著皇帝的墓碑。定陵的明樓簷下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四角和台階用巨石拼砌而成,裡面石碑上刻有「大明」和「神宗顯皇帝之陵」。明樓後是地宮,全部用石砌成,分正殿、配殿、前殿,比照地上建築(只沒有雕梁畫棟)。陵園內遍佈松、柏,樹齡都有400年了。

明朝在此經營了兩百年。滿清入關以後,為了攏絡人心,對前朝的皇帝陵墓依舊守護,還擴大崇禎皇帝和皇后、皇貴妃的合葬墓,修了一座思陵。民國成立後,也設警察分駐所保護。可是抗戰初起陵墓就被各股土匪盜挖,到抗戰結束時,十三座陵墓有十一座的門、殿被拆毀,只剩斷垣殘壁。思陵受損最大,享殿、碑亭、明樓在國共戰爭時被國軍拆除,把磚運走去修炮樓。

神宗的定陵逃過盜挖、拆毀的命遇,但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因考古學術研究而被打開。又因工作人員的無知,先是出土的織錦受損,接著萬曆和皇后的棺木被毀,最後在文化大革命時,皇帝皇后的屍骨、畫像也被紅衛兵拿出來批鬥,打、砸之後一把火燒了。現在在萬曆的「玄宮」裡,只停放了幾具照原來尺寸製做的棺木和陪葬箱子的複製品,還有用漢白玉做的的棺床(放棺木的位置)和皇帝、皇后的寶座。

除了萬曆和兩位皇后的棺槨,定陵中還有3000多件陪葬品,大多是帝、后生前的用品。這些陪葬品現在存放在定陵博物館中。因為時間匆促,我只能走馬看花的看一看,照了一些寶物,但不記得看到萬曆帝的金絲翼善冠或是烏紗翼善冠,倒是看到了一頂鳳冠,不知道是哪一位皇后戴的。

我隨著旅遊團參觀,旁聽了一些解說。在玄宮中導遊勸止遊客照相,所以下面的相片都是在外面或是博物館照的。

↑通往十三陵的公路

↑定陵前的廣場

↑ 無字的神功聖徳碑(清軍入關時將碑亭拆毀)

↑ 馱石碑的鼊

↑皇陵的設計比照皇城,一層層往上

↑御路石雕

↑欞星門(據說從這門出來時,要大喊「我回來了!」沒聽到為什麼)

↑↓明樓前的「石五供」,石做的香爐、燭台、花瓶,是象徵用的祭器


↑↓園中遍佈的古松柏,上面這一棵形狀似鹿角,被取名「鹿角松」

↑↓明樓(上)和裡面的石碑(下)大明 神宗顯皇帝之陵

明樓外的「外羅城」,城牆上的裝飾精美,花鳥雕飾微妙逼真。

博物館中展覽品很豐富,但我要趕時間,只能走馬看花。

↑鳳冠(出土的鳳冠有四頂,只看到這一頂)

↑百子衣(出於孝靖皇后棺內)

↑↓陪葬物品中有很多珍貴的綢緞料

↑金錠和銀錠(共出土金錠 103枚,銀錠 65枚,重量不一)

↑ 金盆和金罐

↑↓這可能是皇后的衣服

↑瓷器極多

↑腰帶上的裝飾    

↑萬曆帝的大碌帶,帶上共有祖母綠 20 塊,石榴子紅寶石91塊,堪稱無價之寶

↑裝飾華麗的將軍帽

定陵的發掘

最早提出十三陵考古挖掘計劃的是當時的北京市副市長,也是著名歷史學家吳晗。原先選的是明成祖的長陵,因為調查工作不順利,才改挖定陵。

試掘工作在1956年 5 月展開,9月確定地宮的具體位置,1957年 5月,考古隊找到了墳墓的外牆 — 金剛牆。把金剛牆的磚頭拆下後,見到了用整塊漢白玉石雕刻成的地宮大門。

這是一座用巨大條石砌成的石頭宮殿,沿著中軸線分布著前殿、中殿、和後殿,左右還有配殿。前殿舖滿已經腐爛的木板,這是入葬當時為避免棺槨壓壞地面所用的墊板。中殿有三張用漢白玉雕成的座椅,椅背上雕著龍,前面是祭祀的器皿。主殿旁的配殿,應是留給妃子陪葬的墓室,但沒有真正使用過。考古人員繼續前進,找到了地宮最深處的後殿,萬曆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就停放在那裡。

棺木已出現不同程度腐爛,研究人員在細心準備以後打開,發現裡面凹凸不平。考古人員逐層清理文物,一直到第11層才找到萬曆的遺體。已經全部腐爛,只剩下一具骨架。除了帝、后的棺槨,多達3000多件的陪葬品也引人矚目。

1958年 9 月,這些殉葬品被搬上故宮神武門城樓,向群眾展出。展出後,定陵博物館籌建人員加緊修護殉葬器物,但因為學識經驗不夠,整修方法不對,有些袍服質料變硬,顏色變深,使考古學家鄭振鐸、夏鼐等人痛心疾首。經過一年努力,定陵博物館終於在1959年 9月30日成立。

同一天,博物館辦公室主任認為複製的棺木已經做好,原來的棺槨沒有用了,命令職工和警衛把舊棺木抬出去丟掉,好迎接領導來檢查清潔衛生。一星期後夏鼐聽到這消息,氣得全身發抖,馬上打電話要博物館重新檢回,但山谷中早已不見棺木蹤影,都被附近村民檢走了。

因為定陵的挖掘,各省分也紛紛想開挖漢陵、唐陵、清陵等,鄭振鐸和夏鼐等學者專家立即請求國務院制止,很快得到周恩來批准,避免了一場文化浩劫。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定陵也沒有逃過紅衛兵的手掌。他們把萬曆帝和皇后的屍骨擺到博物館前的廣場,連同一箱畫像、照片等資料,進行批鬥。喊了一陣口號之後,紅衛兵先用大石塊把屍骨砸碎,再點火焚燒,屍骨和文件都淪為灰燼。

至於那被村民撿去的棺木,又有另外的故事。有人認為是棺槨的詛咒,造成七條人命(七條人命:棺槨的詛咒 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5543990.html )

故事太怪異,我就不多寫了。


※ 昭陵關帝廟

大概是因為有這一類故事,師傅建議我看完定陵後去昭陵關帝廟轉一下,大概是去晦氣吧。因此從定陵出來我們就轉往昭陵,但只在關帝廟停一下。我不能祭拜,就只在院子聽聽講解。看那建築物,不太像明朝留下來的。不過廟前的「石龍」,引起我的興趣。

↑廟前放石獅子不稀奇,廟前放石龍還是第一次看到。有朋友知道關帝廟前為什麼擺龍嗎?

↑廟裡不能照相,連門口這張原先都不讓我拍

其實這座廟給我不太誠實的感覺:進去要收門票,然後有導遊,但講解不到十分鐘。整個院子就是中間掛的那個圓算盤,讓人轉一轉說是會「時來運轉」。那牆後面有個圓形的架子還是甚麼的,讓人買個平安符掛上去。然後願意跟關老爺上香的就得買香。

我想到廟後面看看,裡面的人說正在整修不能過去。讓人覺得那門票很不值得。
忠肝義膽的關聖帝君,淪為讓人賺錢的工具。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明定陵 http://baike.baidu.com/view/48154.htm

《人民網》定陵發掘后的厄運:帝后尸骨被焚棺槨遭棄(引自楊仕岳南:《考古中國:定陵地下玄宮洞開記》
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70658/70946/5543987.html

《中國經濟網》張悅:定陵打開候萬曆尸骨被焚  發掘長陵周恩來堅決否決http://www.ce.cn/culture/history/200610/26/t20061026_9139018.shtml

《騰訊新聞》考古之痛:明定陵发掘的凄惨教训 http://news.qq.com/a/20100830/000533.htm

《新浪博客》玉昆媒体工作室:騎車走遍明十三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58d830100fd50.html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33wang&aid=4549498

 回應文章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史爹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再好的風水,也保不住一個衰敗的政權
2010/11/03 12:16

治學之嚴謹,雲姐真是第一人。17年前我去過13陵,什麼都不記得。只記得一個定陵,一個明神宗....,接下來就是陪客戶喝酒,回王府井倒頭大睡。今天還要看妳的文章,才知道17年前的事。

再好的風水,也保不住一個衰敗的政權。

看雲 (33wang) 於 2010-11-04 01:58 回覆:

不好意思,不過多看了幾篇文章。因為以前知道的太少,臨時「惡補」一下。

從明朝到清朝,每一個皇帝(和太后)都希望自己的江山永遠延續下去,用盡各種方式除去競爭者,結果適得其反。其實哪一個朝代不都這樣?

適者生存,也適用於朝代的更迭。


connie F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御路石雕
2010/11/03 03:57
 據說稱為丹陛 是黃帝轎子經過的路 他不爬階梯啦 但所經之地也是要講究
導遊讓妳旁聽 滿大氣的
看雲 (33wang) 於 2010-11-03 04:59 回覆:

謝謝妳,原來「丹陛」是指這個,我還以為是旁邊的台階。(下次寫故宮就不會搞錯了)。

因為是旁聽,沒有聽很齊全。一下跟這個團聽一點,一下跟另一個團聽一點。有些說明是照了相之後,在網上無意中看到的。


Gioi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武聖財神廟
2010/11/03 00:55

廟門上寫的如此.很多做生意的人都拜關公的,台灣及香港都是.

這廟是有點太會"生財"了!

看雲 (33wang) 於 2010-11-03 02:15 回覆:

對喔,關公本來就兼任財神爺,而且兼職有凌駕本業之勢,是我少見多怪。

不過進了關公廟(的院子)連關公像都沒有看到(要上香才能進到廟內),總覺得這些廟祝存心不正,哪有資格維護講究義氣的關公。


■♀醫楊曉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損失珍寶事小
2010/11/02 14:18
 損失珍寶事小, 文物字畫就事大了......ㄟ

不過每回見這些衣物
就不了解
古人是怎麼跑得動的ㄚ.....

看雲 (33wang) 於 2010-11-02 23:22 回覆:

以前皇親貴族不需要跑步,尤其女性。三寸金蓮表示地位尊貴,因為不用走路有人服事。

有一個故事說李鴻章到英國訪問時,去拜訪一位大臣(忘了是誰),那英國佬正在打網球。打完以後滿身大汗,問李鴻章,看他打得如何?

李鴻章說:「很好,但閣下為什麼不請人幫你打呢?」


陳文錫~就是忙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化浩劫
2010/11/02 14:08

一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不只歷史文物的損失,人心的錯亂到現在還未完全修復,

到大陸跟有些人提及這事,也都搖頭嘆息但不願多談~~~妳介紹得好詳盡..


本來就沒有,何必去強求;冷暖人間情,點滴在心頭。
看雲 (33wang) 於 2010-11-02 23:11 回覆:

謝謝。   以前讀一些關於文革的故事,都覺得怎麼會發生那種事。可是人在群眾之中,就是可能盲動。文化大革命如此,俄國的十月革命和法國大革命也一樣。回想過去,一定有很多人懊悔做了那些對不起親長的事。


JamieChao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路邊的東西不要亂撿
2010/11/02 13:30

棺材板的故事特多。大學同學大四時撿了幾塊大木板當作設計桌台,結果那段時間該組一同租屋的同學全都身體不適、意外連連,後來才查知他們路邊撿的幾塊大木板是運送棺材的保護外槨,歸回原處大家才正常。這種事,也不知是不是巧合。

看雲 (33wang) 於 2010-11-02 23:02 回覆:

這故事聽起來有點毛骨悚然呢

以前剛到美國時,捨不得買家具,常常去「回收」。


悅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thanks for sharing
2010/11/02 11:34
介紹的真仔細, 跟地陪說的一樣好. 讓我如身歷其境.
看雲 (33wang) 於 2010-11-02 22:57 回覆:

過獎,我只是把看到的文章整理一下

參觀之前對這個地方毫無概念,看到那麼多珍貴文物就想找找相關資料。讀了有關的文章以後,才知道故事比展覽品更值得一提。


隨寫人◆ 全世界最辛苦的工作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歷史之旅
2010/11/01 22:44

感覺好像走了一趟歷史之旅

不知為何

我對於中國文物很感興趣

總有著一股說不出的心情

看雲 (33wang) 於 2010-11-02 02:28 回覆:

皇陵好像一個時間封存器,那時候的一些重要文物隨著帝王下葬封在墓裡,直到考古學家打開才能解密。

隨著定陵的挖掘,明朝的工藝技術也顯出光芒。可惜這些古物收藏不易,離開了原來的地方就逐漸毀損,還加上人為的破壞。所以現在中國官方已經決定不挖皇陵了,但盜墓者的亂挖一直是嚴重問題。

身為炎黃子孫,對這些古文物自然有一種特別的情感。


香塵圓融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您把古蹟拍美了
2010/11/01 22:32

雲姐

您把古蹟拍美了

您的攝影技術沒話說

我在北京久住過;發現她沒有您照片中的光亮

還有您看得角度很美

我看的地方就覺得普通

您太過用功了

看雲 (33wang) 於 2010-11-01 23:53 回覆:

謝謝。我沒有什麼技術,就是拿著傻瓜像機,看到有意思的地方就照一下。

照風景時常要避開人潮 … 不過遊覽定陵的人不多,大多是跟團去的,比較容易找到機會取景。

在博物館照相最大的麻煩是玻璃櫃反光,即使關掉閃光燈,還是無法避開陳列室的燈光或自然光線。照出來的那幾張都是因反光不强而實物看得比較清楚的。


^^亞莎崎|旅遊作家、專題講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想要哭~~~
2010/11/01 16:53

~"~狐狸看了您這篇文章

想起了國中上歷史課時,歷史老師講述中國文化大革命,毀壞的許多古文物古蹟,還有早期考古的無知,造成許多出土的文物無法妥善留存的憾事...

狐狸還在課堂上大哭...丟臉呢!!

看雲 (33wang) 於 2010-11-01 23:43 回覆:
狐狸年輕。我上初中/國中時,正是文化大革命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每天新聞裡常有紅衛兵互鬥的消息。有些鄰居媽媽讀了也痛哭流涕。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