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宗教戰爭為何沒完沒了?(三)
2021/09/05 13:55:47瀏覽1115|回應1|推薦38

宗教戰爭為何沒完沒了?(三)

基督教會反撲,對伊斯蘭教展開十字軍東征

直到1010年埃及的法蒂瑪王朝占領耶路撒冷後,摧毀了所有的基督教堂和猶太會堂,斷絕了基督徒的朝聖之路,耶路撒冷就開始歷經多次;互相更替的血洗屠城慘劇。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向全體參會領主發出了奪回聖地的呼籲。他先是繪聲繪色的描繪了東方基督徒的悲慘遭遇,觸動在場人的情緒,然後給人們以誘惑:那些有罪的人只要不是殺人犯,都可以通過遠征來救贖自己。

烏爾班演講結束,人們受到深深震撼,許多人放聲痛哭,呼喊著"上帝的旨意"衝上演講台,紛紛要求加入東征,1099年,耶路撒冷被十字軍攻佔。十字軍進城後,屠殺了城內大多數穆斯林和猶太人,並在這裡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穆斯林不准入城。

基督教會的十字軍東征,打著的是宗教旗號,涉及教會利益衝突仍是主因。中世紀的歐洲貴族對於東方物資有著很大需求,因為地理因素,中東地區的穆斯林國家正巧攏斷了東西方貿易,他們已不再是遊牧民族,由於經商貿易累積了大量財富。西方想要獲取東方貨物,就只能從阿拉伯人手中轉手購買。這時歐洲大量貴族子弟因為沒有封地,有些已淪落為流浪騎士。加以土地產出不足以供應人口增長,又造成了大量的無地農民。拜占庭帝國逐漸喪失了它在亞洲的土地,它們急需開啟財源,最終導致了1204年十字軍對君士坦丁堡的不斷圍攻。

公元1187年,埃及穆斯林的蘇丹薩拉丁又重新占領耶路撒冷。公元1228年~1229年,神聖羅馬帝國第六次十字軍東征,通過與埃及簽定條約,重新獲取到耶路撒冷。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到公元1453年滅亡。11~13世紀,基督教會已出現分裂,1054年,東西教會更出現大分裂,不合的兩派分裂成公教(在中國稱天主教)和正教(在中國稱東正教)。1096年-1291年,天主教以維護基督教為口號,奪回被穆斯林占領的聖城耶路撒冷,展開了八次宗教戰爭(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促成了貿易商業和海上交通的發展,得歐洲商業復甦。但也使得疾病更一傳佈,14世紀中黑死病造成歐洲減少了三分之一人口。更加速了拜占庭帝國的衰頹。

基督教的"內戰",使伊斯蘭教更有機會擴張

1517年,修士馬丁·路德公開反對教會的腐化,引發了宗教改革運動,教會再次分裂。傳統派被稱為大公教會,中文又稱「天主教」。改革派被稱為新教,中文仍稱「基督教」(狹義用法)。英國出於政治原因脫離天主教控制,成立了英國國教會。歐洲因而爆發了遍燒全歐三十年新舊教之間的戰爭。

"宗教革命"在基督教的新舊教之間,展開了長期的殘酷廝殺,從十六世紀中期到十九世紀中期,為歐洲人帶來逾三百年的戰爭。直到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互相才開始採取宗教寬容政策。基督教新舊教之間的和解,可能就是基督教後來仍能保持世界第一的主要原因?之後伊斯蘭教大分裂更趨白熱,穆罕默德歿後,由於沒有指定繼承人,結果社會上不同的政治勢力都想爭做領導人,另外不同穆斯林社團各有不同對教義的解釋,產生信仰實踐上的分歧,於是在之後的發展開始趨緩。

15世紀到17世紀時期,「地理大發現」時期又被稱為「大航海時代」。為尋找新的貿易路線,以開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各強權爭相積極向世界各地拓展可控新地界,世界五大洲都陸續出現了很多殖民地,基督教(廣義的新舊教)就在此時迅速傳步到世界各處。

早期基督徒的堅定信念與美德,以及有系統的哲學觀和神學理論,都是基督教成功推廣的基本條件。在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雖然發展更迅速,但教會也開始日益腐化,並增添了為貴族服務的強烈色彩。除了對外以強權壓制異己,內部派別傾輒也同樣不斷互相攻伐。當一個新興統一的、富有活力的、沒有分歧的(在當時是如此)伊斯蘭教開始擴張時,基督教就處於明顯劣勢了。

在東方,伊斯蘭教遇到的主要敵手是佛教。公元七~八世紀時,佛教的分裂也非常嚴重,大乘佛教已經"密教化",嚴重背離了釋迦牟尼的原意。大小乘佛教及其內部各宗派間相互攻擊,對佛教的發展是有害無益的。面對新興上升階段的伊斯蘭教,佛教當然難以抵擋。而佛教漸離原型的"偶像崇拜",更容易引起穆斯林的仇恨心。因此,伊斯蘭教的擴張精神,就成了佛教非暴力精神的剋星。

伊斯蘭教在東方又遇到了一個最難對付的"異端"。在印度的印度教,既是一神論的宗教,又有著多神論述。既是倡導禁慾的宗教,卻又放任寺院中的"神女"制度,提供縱慾。印度教比伊斯蘭更世俗化,人們的信仰信得很輕鬆,阿拉伯彎刀一砍進印度,就如砍在一堆棉花上,以致於儘管穆斯林曾掌權印度很久,至今80%的印度人仍然都是印度教徒。印度教"一皮到底"的伸縮自如,使印度教在印度始終存活無恙,但也使印度至今難脫種性制度的因襲。

穆斯林歷史學家卡西姆指出,在穆斯林入侵和佔領印度期間,超過四億印度教教徒被屠殺。
https://read01.com/zh-tw/4DAMg27.html#.YTfRsp0zaUk

伊斯蘭侵佔印度時期:世上最大規模的宗教屠殺歷史
http://www.ysljdj.com/topic19/tc-19-381.html

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派,為更嚴厲的政教合一打起"聖戰"

教義簡捷是伊斯蘭教義上的優勢。不斷尋找機會對紛爭不斷地區進行武力征服,是伊斯蘭的武力優勢。伊斯蘭自脫胎就發展神速,因為七、八世紀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著貴族和一般大眾的深豁隔閡,伊斯蘭早期引領了"平民革命"的精神象徵,是從廣大平民中獲取到擴張能量。伊斯蘭視宗教戰爭當為美德的做法,也非常適合身無恆產者們的需要,因此快速在遊牧民族間普及後,又在其他地區的底層平民中獲得認同,為以後極端教派的征服和搶掠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非常適於提升他們自己的戰鬥士氣。

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原以和平為基本教義,在早期發起的許多活動,都是在幫助貧困者,因此贏得了多數民眾支持。為何近世卻成了"恐怖活動"的代稱?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原指「試圖將伊斯蘭教原初教義,運用在現代社會中的激進主義」。

《古蘭經》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載:
「你們當為阿拉之道反擊進攻你們的敵人,但你們不要主動行不義之事。阿拉絕不喜歡不義之人。」

但《古蘭經》也有這一句︰
「如果你們(在戰場上)死亡或是被殺,你們就會被集合到阿拉那裡。」

伊斯蘭激進的「基本教義派」就是根據《可蘭經》的這一段記述,認定他們的恐怖攻擊和破壞行為,是為了保護伊斯蘭教的教義而進行的"聖戰"。他們還認為,為了伊斯蘭教戰死,就能立刻上天堂。經典猶如一刃之兩面,伊斯蘭的教義尤其方便"刀切豆腐,兩面光"的說法。

伊斯蘭教派的分裂,是由爭奪哈里發(回教社會統治者的稱號)的繼承權時形成,早在穆罕默德"昇天"後就開始了。西方世界原來以為"遜尼派"比較溫和,人數也最多,除了主張古蘭經外,最重要是堅持傳承,認為穆罕默德的繼承人應該由選舉產生。而"什葉派"是屬於比較激進的教派,也較兇悍一點。"蘇菲派"則是比較神秘的的派別,重視修身苦行。

原先什葉派構成大多數伊斯蘭激進、暴力因素,例如上個世紀伊斯蘭最震耳的的"真主黨"。但近二十多年來的塔利班組織、蓋達組織、伊斯蘭國,又都是從遜尼派內部誕生出來的激進組織,究竟哪一派比較溫和或激進,近年讓普世人們愈來愈感困惑?不過,西方國家不斷涉入兩派恩怨糾葛之中,造成的現況,即使不完全是因,也難脫是其重要因素所致,而且其中還牽涉到前述的歷史因素。

人會發狂,環境必有肇因。宗教戰爭打不完,彼此間兩手也都同樣沾滿過厚重的血腥。基督教、猶太教,或伊斯蘭教,創教者都來自同一位有名有姓的祖上,只因為教義解釋上的歧異,互相間的後世似乎都不惜把對方趕盡殺絕?

未完待續~

導讀
宗教戰爭為何沒完沒了?(一)
https://blog.udn.com/PAESI15/167190969
宗教戰爭為何沒完沒了?(二)
https://blog.udn.com/PAESI15/167370778
宗教戰爭為何沒完沒了?(三)
https://blog.udn.com/PAESI15/167371060
宗教戰爭為何沒完沒了?(四)
https://blog.udn.com/PAESI15/167371637



奧斯曼帝國蘇丹--穆拉德汗征服巴格達 (影片)

奧斯曼帝國的一位蘇丹,以擅戰及殘忍見稱。他路過看到任何人喝酒或吸菸,都會立刻殺死。1638年重奪巴格達,試圖再次振興奧斯曼帝國,但28歲就因肝硬化而早逝。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ESI15&aid=167371060

 回應文章

nothing speci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9/06 10:42
教義一由人口傳述、人手寫出就不是神意,這是極其簡單的事實,我就是搞不懂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會去相信人說的話假借為神諭?!! 不都是國王的那件新衣麼?!!
郁勝(PAESI15) 於 2021-09-06 11:44 回覆:
三教創教者在傳道時,都沒有立文字,這是板上釘釘的史實,延伸解釋愈多離原教就愈遠。信教不悟道,多為信者通病。